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河南省是玉米种植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种植区之一。其玉米种植技术先进,位居全国前列。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对玉米产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省的种植地区地势复杂,其玉米种植方式多元。河南省玉米种植过程中,总结出大量的种植要点。本文针对河南省玉米种植及农业经济价值进行研究,阐明当前河南省玉米种植的弊端,提出优化措施,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产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适时晚收及小麦一喷三防等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近年审定玉米品种抗性分析及育种目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2006-2010年间审定的109个玉米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河南省近年审定玉米品种在抗性水平上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近年审定玉米品种对全部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结果大多数表现为中抗水平,对河南省普遍发生且危害较大的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茎腐病在抗性鉴定方面进行了高标准严格控制,河南省局部发生且危害较小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审定标准相对宽松.优良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与抗病分子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结合是实现抗性育种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品种洛单24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简介了玉米新品种洛单24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洛单248是洛阳市农科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玉米区试和1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均比对照郑单958增产。同时表现出多抗、优质、适应性强等特点。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均衡增产技术进行分析。[方法]探讨河南省自然条件和小麦-玉米两熟生产现状与潜力,分析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能力的因素。[结果]河南省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而玉米增产潜力较大。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为周年两熟均衡增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结论]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粮食生产也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药剂拌种方法,研究了10种药剂对河南省原阳、漯河两地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主要侵染病原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主要药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青枯病的防效较好,其他药剂的防效一般。[结论]为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在2006—2010年间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共计109个,通过对近年审定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分析。从中总结出河南省近年审定玉米品种在抗性水平上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近年审定玉米品种对全部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结果大多数表现为综合中抗水平,对河南省普遍发生且危害较大的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茎腐病在抗性审定上进行了高标准严格控制,对河南省局部发生且危害较小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审定标准相对降低。实现抗性育种目标的基础是优良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结合抗病分子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剩余法探讨河南省玉米生产循环波动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78-201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经历了1985-1992年、1993-2003年2个古典型循环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分别为0.28,0.20.其中,玉米单产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主要直接因素,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玉米市场的供需状况、气候条件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等是影响总产量波动的间接因素.由此可知,在未来河南省玉米生产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加大生产投入,稳定单产,促进河南省玉米生产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东部,位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带,其良好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农业大省的称号。同样,河南省的玉米产量也在全国排名前列。据统计,到2015年底,河南玉米种植面积达3.62×1010m2。玉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农作物,是河南省农业经济的主要收入之一。提高玉米的产量一直是众多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头等课题。但是近年来,河南省的玉米培育和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探讨,希望对今后玉米高产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2009,(10):48-48
<正>继郑单958之后,河南省又一玉米新品种金丹3号在生产中大放异彩,备受瞩目。9月9日,在河南省举行的金丹系列玉米新品种观摩会上,省农业厅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王俊忠和其他玉米专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饲、经及加工原料作物,以掖单13、农大108、豫玉22为代表的第五次玉米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对河南省玉米生产起到了积极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利用状况及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道文  孙海潮  王海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57-4459,4468
总结河南省20年来主要玉米品种的利用状况,阐述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遗传组成和种质变化特征,提出玉米品种选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平玉8号是由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院、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甘肃武威甘鑫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常规育种方法组配成的玉米杂交种,表现为紧凑、优质、高产、多抗及广适性。2007年-2008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了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2009年4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09010。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玉米育种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河南省地处黄淮玉米优势产业带的中心区域,光热资源丰富,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良好耕作制度。玉米作为河南省的第二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00万hm^2,其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10,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对全国的玉米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就河南省玉米育种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河南省农业的科学发展,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玉米产量、防治病虫害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现阶段河南省种植玉米的现状,针对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对后续玉米产量和品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青枯病是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年份,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本文主要从青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危害、发生症状、病原菌、发病规律、病情分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总结,并提出了玉米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研究及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 选育经过及亲本特征特性 金富36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优质、高产、抗病、高抗逆为育种目标,于2002年以自选系驻14为父本,以自选系驻12为母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杂交种,2005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2006~2007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通过河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2008年3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08011),适宜河南各地玉米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正>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生产与消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已突破133.3万hm2,20世纪90年代达到2 985万hm2。2000年以后,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超过3 985万hm2,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4 385万hm2,2014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为4 705万hm2。但是,由于2014年生产服务支出的增加及人工成本的上涨使玉米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是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 ,也是重要的饲料和轻工业原料。但是玉米病害制约着玉米的生产 ,造成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针对这一问题 ,于2 0 0 2~ 2 0 0 3年对河南省玉米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调查结果表明 ,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有玉米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小斑病、粗缩病。此外 ,玉米纹枯病、苗枯病的危害有加重趋势 ,现将各病害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简述如下。1 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引起 ,是河南省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害 ,该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河南省种植面积很广,气候及光照条件适宜,栽植过程极为简便。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的种植及生产,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