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玉米广适性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农艺和生理特征,为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2015年和2016年,将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玉米新品种'衡玉321',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个水分处理下种植于河北省农科院节水试验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株高、穗位、抽雄期、吐丝期、籽粒产量和产量要素等农艺学性状,以及抽雄前叶绿素含量(SPADv)、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g)、灌浆后期叶片衰老等级评分(LSS)、抽雄前叶面积指数(LAIv)、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g)等生理性状,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性状差异。玉米品种穗粗、秃尖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品种间存在差异。与干旱处理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下,'衡玉321'、'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 056.5 kg/hm~2、3987.5 kg/hm~2和5 934 kg/hm~2,穗行数增加3.5、2.3、2.3,百粒重增加4.7 g、5.2 g、6.8 g,株高增加46.7 cm、44.1 cm、66.7 cm。'衡玉321'在正常灌溉处理和干旱处理下的LRS、SPADg分别是5.97、3.85和5.81、3.27。广适性品种'衡玉321'株型紧凑,抽穗后叶片衰老速度慢;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明显卷曲,但叶绿素含量较高,叶功能好;产量、千粒重和株高的水分敏感性低,而穗数和穗粒数的水分敏感性较高,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不敏感,水旱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 000 kg/hm~2、22 500 kg/hm~2、30 000 kg/hm~2)对夏玉米灌浆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可改善玉米的灌浆过程,从而增加了玉米穗粗、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处理中,以22 500 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 500 kg/hm~2)效果最好,每公顷产量可达14 006.7 kg,比对照增产40.7%。  相似文献   

3.
用高赖氨酸玉米双列杂交材料(亲本自交系数为15)就亲本自交系与 F_1分别进行了通径分析,尝试建立了11个性状的结构图。结果表明:①产量因子中发生早的性状对发生晚的性状,即穗行数对行粒数,穗行数对千粒重,行粒数对千粒重具有负向直接影响;②抽雄期、株高、穗位高对产量因子的决定作用各异,但总的决定作用不大;③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不能由抽雄期、株高、穗位高决定;④赖氨酸产量主要由行粒数、千粒重、赖氨酸含量决定。讨论了性状结构通径分析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155份玉米自交系的类群鉴定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155份玉米自交系的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至抽雄天数、出苗至散粉天数、出苗至吐丝天数、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千粒重、叶片数、雄穗分枝数14个性状指标,并对其性状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大穗、穗粒数、株高、散粉、环境、千粒重为玉米的7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都比较客观地反映所控制的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5.5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4.16时,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1含有15个品种,占9.7%,属早熟类群;类群2含有28个品种,占18.1%,属黄改系类群;类群3有31个品种,占20%,属先玉335选系类群;类群4有61个品种,占39.4%,属改良Reid类群;类群5有20个品种,占12.9%,属Lancaster类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迪卡638为试验材料,设置a(5.25万株/hm~2)、b(6.00万/株hm~2)和c(6.7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分别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叶N含量、光合有效辐射、穗层透光率和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迪卡638在3种密度处理下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c处理的抽雄期,叶N含量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合有效辐射和穗层透光率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迪卡638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下降,穗行数、出籽率和产量上升,在c处理密度(6.75万株/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8 044.6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沼肥不同用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条件下用沼肥作基肥,通过6个不同施用量观测其对小麦不同时期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肥,能有效地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在22500 kg/hm2施肥水平下,小区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最高;在30000 kg/hm2施肥水平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拔节期叶绿素含量最高。在37500 kg/hm2施肥水平下的株高、穗下节长、穗粒数明显高于对照;基肥施用沼肥的各处理小麦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2.4%~26.14%,沼肥施用量在0~30000 kg/hm2范围内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速率、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过量的施用沼肥会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光合速率。沼肥在麦田作基肥的最佳施肥量应在22500~300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新品种南校205为试验材料,研究肥料和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南校205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在4个施肥水平中,A1水平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产量等方面都具有最大值.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干粒重整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降低,产量却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最佳处理组合为A2B4,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施肥量为纯N 225 kg/hm2、P2O5 75 kg/hm2、K2O 187.5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黔西北山区玉米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以黔兴201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5个不同施氨水平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施氮量为450~675 kg/hm2时,黔兴201的叶面积系数较适宜,最大叶面积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合理,易形成较高产量,即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增加叶面积系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氮肥施用量超过一定范围产量下降.2)氮肥对产量的模拟方程为y=7 233.25+10.807 3x-0.008 48x2,在95%可靠区间内,黔兴201玉米品种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563.76 kg/hm2时,其理论产量为9 132.12~12 129.50 kg/hm2,纯收益达最大;在施氮量为637.23 kg/hm2时,可获9 177.69~12 175.47 kg/hm2的理论产量.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沈禾201、美峰13、乾雨8号、方玉1号、方玉36号、郑单958(对照)6个的玉米新品种,通过各品种的生育性状、干物重、叶面积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性状比较,为筛选出适应凌源市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在4 500株/667m2种植密度及栽培管理的条件下,试验玉米品种中,方玉36号在当地表现出植株较矮、叶绿素含量高、叶面积适宜,植株叶片、茎秆干物积累多,而且穗较长、穗粒数多、百粒重,产量高,公顷产量达9 160 kg,增产12%.而优于其他品种,方玉36可在该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对小麦新品种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新品种鑫麦296为试材,设置3个播种量处理,即100 kg/hm~2(A1)、116 kg/hm~2(A2)和130kg/hm~2(A3),研究其对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增加,鑫麦296群体数量随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拔节到开花期A1、A2、A3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且A2A1A3;叶面积指数越冬、返青、拔节、抽雄期均为A3A2A1,但灌浆期为A2A3A1;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穗长变短,产量和收获指数皆为A2最佳。综合分析,播种量为116 kg/hm~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达到7 820 kg/hm~2。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鑫麦296时,播种量以116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对各生育时期甜高梁叶片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甜高梁品种辽饲杂3号在4个播种期条件下进行了叶片性状指标测定试验,分析了不同播种期甜高粱在拔节、孕穗、开花、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绿叶数等叶部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孕穗期与开花期达最大值,早播时甜高粱前期叶绿素含量高,晚播时后期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在灌浆期达最大值,且以晚播甜高粱的比叶重较大。叶面积指数随播种期延迟,并有下降趋势,但晚播甜高粱在成熟期时叶面积指数较高。绿叶数的变化趋势类似于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麦品种南麦618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2.18×106株/ha(A1)、2.48×106株/ha(A2)和2.78×106株/ha(A3),施肥量3个水平分别为N 33.0 kg/ha+P 25.7 kg/ha(B1)、N 66.0 kg/ha+P 51.3 kg/ha(B2)和N 99.0 kg/ha+P 77.0 kg/ha(B3).生育期内分别测定南麦618的相关农艺性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单茎绿叶面积,成熟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计算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穗长变短,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单茎绿叶面积减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穗长变长,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升高,单茎绿叶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有效穗数与产量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A2B3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光合性能最佳,产量最高(5.49×103 kg/ha).[结论]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南麦618时,种植密度以2.48×106株/ha、施肥量以N 99.0 kg/ha+P 77.0 kg/ha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时期套种绿肥对免耕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以免耕春小麦不套种草木樨作为对照(CK),分别在春小麦拔节期(T1)、孕穗期(T2)、扬花期(T3)、灌浆期(T4)套种草木樨,研究了不同处理模式下春小麦花后单株叶面积、旗叶叶叶绿本素含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套种草木樨后,小麦单株叶面积,旗叶叶片中Chl(a+b)、chla、chlb含量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扬花期各处理小麦单株叶面积增加7.18;~13.66;、叶绿素含量提高8.26;~27.20;,不同处理之间T2表现最优;随着小麦叶片的衰老各处理光合指标逐渐下降,CK下降较快.各时期套种草木樨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影响显著,穗数、穗粒数明显增加,依次为T2>T3>T4>T1>CK,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千粒重增加5.9;~17.1;,T1、T2、T3、T4产量分别增长了11.1;、24.7;、15.9;、12.5;,T2处理产量最高,达5 452.5 kg/hm2,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间有关源库指标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比例较低、抽穗期单位面积绿叶重大、比叶重高、结实期净同化率较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库容量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杂交粳稻"花优14"的群体特征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穗粒结构以及产量有明显影响,以300kg/hm2纯氮量处理,其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2.93t/hm2和11.59t/hm2;密度试验中,水稻后期叶绿素相对含量以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与KZH14较高,叶面积指数以密度为40.50万穴/hm2的处理DHJ10与KZH10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均以密度为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最高;在实际产量上,以密度为28.65万穴/hm2的处理DHJ14最高,为10.07t/hm2,其次是密度为22.20万穴/hm2的处理DHJ18为9.99t/hm2;以穴直播密度为28.65万穴/hm2(行株距25cm×14cm)施氮量在225~300kg/hm2范围内杂交粳稻"花优14"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石蕊  陈湘宁  许丽  常希光  黄健  郭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700-3703,3767
[目的]研究不同的采收成熟度对散叶生菜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生菜采后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含水量、呼吸强度、VC、叶绿素等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测定,以及对散叶生菜不同成熟度指标的规定,研究未成熟、成熟和过熟3种不同成熟度对生菜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成熟和过熟的生菜衰减率低于未成熟的生菜,成熟和未成熟生菜的褐变及腐烂程度低于过熟生菜.未成熟生菜易失水失重,贮存至第9天时,失重率较过熟生菜高11.69%,失水率高于过熟生菜7.11%.过熟生菜易脱色,贮存至第9天时,叶绿素下降率高于未成熟生菜17%左右.过熟生菜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出现黄褐色斑点、褐变、腐烂和其他生理疾病,且具有强烈的苦味和韧性,严重影响产品品质;成熟生菜相对未成熟生菜不易损伤且叶片呼吸速率相对较低,低于未成熟生菜约26mg/(kg.h);成熟生菜相对过熟生菜贮期可延长3d,相对未成熟生菜贮藏期可延长2d,产量高,各质量指标最为理想.[结论]试验建议根据成熟度标准考虑适时采收,选择优质的成熟生菜以保证最大经济效益以及最优的生菜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北疆气候条件和植棉特点,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节效应,探讨北疆杂交棉氮肥运筹措施,为杂交棉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_1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用量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加,杂交棉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374.7~375.6 kg/hm~2时,杂交棉籽棉产量达到最大。施氮量不足或过量,对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光合物质的生产和转移,最终影响到产量。【结论】适宜的施氮量是杂交棉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合理的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并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给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65cm垄作和45cm窄行密植两种耕作栽培方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垦丰16大豆主要叶部性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不同耕作模式下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单株叶干重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除叶面积指数外,各项指标均为垄作高于密植,群体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