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绿化不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衡量标准,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人类、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该文以榆林市城市建设为例,从城市生态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两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状况之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是一部人类生产力状况的发展史。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不断快速增长的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的日益不相称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工业文明的否定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论述,以求在加速建设生态城市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概括从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为人类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如何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襄垣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这座城市的环境也在静谧中被污染了。襄垣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生态保护。马克思对相关自然观、实践观的论述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指导襄垣县发展生态县城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确立了人类与自然双主体的地位,是对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相依关系的本质概括。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观有其独特的视角,对生态城市的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主张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科技创新,推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在世界各界呼吁环境友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并行不悖,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由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所指导的生态发展模式,是人类为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从而导致目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只有生态价值观全面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度的加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化景观结构,人们开始注重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为目标。在维护生态平平衡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环境,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与植物建立起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生态关系和文化、情感上的精神联系,并由此创造出的以植物为客体的文化,是为植物文化。新疆地区史前墓葬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和植物纹饰,以草木之躯承载人类的精神寄托,将草木的自然属性与古人的生命哲学相融揉,是西域先民将人与植物的关系付诸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以植物为媒介,将人的生命与自然、神灵相互关联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美浪漫主义作家从自然的审美与精神意义、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命共同体三个方面书写了各自的生态意识。他们揭示了自然中美的真谛,阐释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提倡回归自然,复归人类的美好天性,为人们追寻精神家园开辟出一条通往真、善、美的自然之路。此外,他们也表达了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呼吁人们敬畏生命,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组成一个平等的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血缘家庭。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和相互影响,促使人们参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解析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发展。进而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一方面,生态城市的发展观是强调内容上的协调性和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原则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全球尤其是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姗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96-12398
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其思想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顺时、节约、保护自然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契合;而热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思想更是与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培养生态忧患意识和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水土流失论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整体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相互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甘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科技认识不足等。因此,针对甘南的实际情况,提出只有完善法律配套设施,合理利用草场,加大资金和...  相似文献   

18.
马杰 《北京农业》2011,(12):134-13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保持人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周围生存环境的返璞归真,谋求生态与生存的相适应。在以前刻意追求以人力创造美好城市环境的条件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类生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渴求,逐渐开始以追求自然美为塑造对象的城市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