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统结构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对两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显示种植业是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产业,其组分优势度在后期下降较快;林业在两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分优势度均较小;畜牧业是偏农区最具发展潜势的产业,是偏牧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渔业组分优势度在两地均为最小,基本对系统无贡献;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优越,而偏牧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突出。结合研究结果,并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和偏牧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当地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产业模式优化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试验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经研究农业持续途径,历经12年,建设了农林果草多元生态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套水土资源管理、机械化的农林作物栽培、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抗灾能力,改变了中低产面貌,农民生活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约有14万km~2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受水资源制约的矛盾突出.从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潜势分析看,在最不利限制因素下,甘肃省旱农区粮食产大量比预测值偏低50%左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建设良性循环的旱地农业生态体系,是旱农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试验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研究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历经12年,建设了林果草多元生态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套水土资源管理、机械化的农林作物栽培、农区畜牧业的技术,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抗灾防灾能力,改变了中低产面貌,农民生活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适用范围及判别影响因素,对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应建立跟踪评价的全过程动态评价模式。根据农业行业的特点,指出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特别需要关注农区生物多样性影响、农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影响、水资源与水资源安全环境影响方面的跟踪评价。建议建立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山西省南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在总结研究多种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不同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的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了这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与适应条件,并提出了组建旱地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东部四盟主体农区的气候资源进行了质量和数量的评价,综合了气候生产力指数,与国内外有借鉴意义的相近项目进行了比较,根据内蒙古东部主体农区(以下简称内蒙东部)不同资源和生产现状提出分类农业发展战略,并尽可能使战略具有传递性,望其成为稳定均衡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环保型材料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荣  侯贤清 《核农学报》2016,(11):2282-2287
农业环保型材料覆盖技术可提高旱农区降雨利用效率,并解决地膜覆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国内外备受关注。本文详细综述了环保型材料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科学评价了环保型覆盖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指出了农业环保型材料覆盖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保型覆盖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万伦 《土壤》1997,29(4):200-204
通过对甘肃省旱俄农业生态环境、基本特点研究,提出培肥增产对策;优化土壤环境,提高旱作土壤稳定性和抗逆性,中物质投入,培肥地力,促进低产土壤良性循环;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生物转化输出数量、质量;筛选最佳模式和措施方案,提高综合实施效果等抗旱、增产、培肥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盐碱土的“盐、碱、旱、涝、瘦”多项障碍因素的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及从区域整治着眼,结合流域治理的双重措施,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增强排灌能力,建立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持续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种植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增收,是云南地区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所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国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政策思路的提出,研究分析农作物种植及病虫灾害防治有关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增收效益,推动云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综合发展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庭院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平原农区庭院的类型和特点,本分析了不同类型庭院的建设效益,得出技术效益型庭院经济效益最好,环境美化型综合效益最优,由方便实用型到技术效益型环境美化型,是庭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山西省南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在总结研究多种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不同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的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了这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与适应条件,并提出了组建旱地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结构调整、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发展方向和技术支撑。我国县域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制定,必须因地制宜的把握这些客观、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农业生态监测和基于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短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绍兴市耕地被侵占面积,分析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覆盖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实现监测和预警,从而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分析了贵州省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大,发展速度快,区域性强,以坡耕地侵蚀为主的特点。提出人口增长,粮食不足造成坡地农业扩大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使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已成为贵州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农村贫困的根源。从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提出了贵州省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提高其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优化方法,指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施肥模式,合理增加有机能和无机能的投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协调系统的内部关系,加大科技投入,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力发展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地总结了四川发展立体农业的主要经验,分析了不同生态区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效益,针对立体农业和旱地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发展我省不同农区立体农业的主要途径与技术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究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借助2001年在陇中旱农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传统耕作(T)与3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及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显著增加0~10 cm、1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其中NTS处理0~10 cm、10~3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28.27%、114.16%、13.51%、49.14%和39.86%、98.05%、10.78%、40.72%。2)酸杆菌门(26.42%)、变形菌门(19.86%)和放线菌门(19.44%)为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NTS处理下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35.11%、33.77%和30.17%。3)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细菌的Observedspecies指数、Chao指数、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以NTS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因此,在陇中旱农区推广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增加土壤碳氮固存、提高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和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