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乡村舞台"建设与推进精准扶贫、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先后组织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村级文艺团体组建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期分批为乡镇、村社配套电脑、投影仪、电子借阅机等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农村乡镇、村社的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2.
村社财务管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民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为此,把村社财务作为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每年都要组织清理或审计。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期间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体制上的不顺、人心上的不稳、制度上的漏洞、管理上的松懈,导致村社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金流失严重,农民负担逐年加重,乡村负债逐年增多,干群一度关系紧张。怎样认识和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关系到…  相似文献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鄂尔多斯市树林召镇林原村作为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建立了以资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为主的村社共同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推动了农村资源交易;通过一组两会协商自治模式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健全完善了党对农村发展的全面领导。还通过一村四社、一组两会等组织形式,实现了村民集体的财权、产权、事权及治权的统一,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林原村的乡村振兴成果不仅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陇陇上百村纪事》是一部反映甘肃省部分村社当下社会现实的纪实作品结集,本书通过对众多村社脱贫路上的具体人物、事件、场景的记述,生动再现了千里陇原脱贫攻坚战的动人画面。《白露》选择10个农村题材的微电影剧本,从独特的角度记录精准扶贫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变革。最为难得的是,这十部微电影都是村民的原生态演出,质朴、亲切,又充满原始的表达热情。  相似文献   

5.
<正>素有"中国苹果之都"美誉的栖霞,全市苹果栽培面积128万亩。苹果年产量22亿公斤,居全国县市之首,被指定为"全球驻华大使馆专用水果"。但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栖霞市的乡村振兴进程。据山东省栖霞市市委书记陈兆宽介绍,为解决上述问题,栖霞市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闯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栖霞探索"——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的"村社合一""村社联建"各类型的农村复合型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骆建建  周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87-20789
介绍了农民组织论及其路径选择,表明激活现有的村社组织则是最为可行的路径。分析了村社组织运作的主要制肘,主要是民主选举乱象丛生、民主决策角色错位、民主管理中心偏离、民主监督制度缺失的现象。指出了发挥村社组织作用的要点:必须减少行政指令,明确村社组织的基本目标;完善技术程序,确保民主选举的权威秩序;加强法治建设,构建村社组织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县域是因县级行政区划而人为分割成的某种空间区域,它往往由众多乡镇级甚至村社级单位构成。而县域经济通常是以县城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以村社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腹地,再以乡镇为连接县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或纽带,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社经济三者互兼互融,共同形成了一个地域特色突出和功能分区明显的地方区域性产业经济。而县域经济竞争力则是指县域因合理配置或优化利用经济资源而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的驱动力。四川革命老区的地域条件相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农村是由一个一个的村社构成的,村社共同体是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基本主体。因此要重建村社共同体,村民自主做新农村建设。十七年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积淀,媒体、NGO、研究机构等不同维度的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经历,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从干部到自己办企业,我想总结一下我对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认识。第一,新农村建设的比例是6:3:1,其中30%的村庄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城镇化推进中,10%的村庄将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村民抱团入城才有前途;随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60%的村庄将会逐渐空心化,而只有30%的村庄会逐步成为中心村或镇,因此这30%的乡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将来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到农村旅游,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的一项重大实践创新,“村社内置金融”已在全国开启燎原之势。通过建构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与“村社内置金融”的理论逻辑,展开“村社内置金融”的历史逻辑与经验探索,总结了郝堂村模式、张远村模式和树林召模式3种村社振兴模式。对当下探索中国内循环金融体系的合理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需要重视村社财政公众监督问题。农村居民的需要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文化素养层次,还在于所处的村社环境对他们思维意识和行为偏好的塑造。同时,还取决于与他们个人利益的关联性程度。为此,策略可从:完善村社财政公众监督的实现形式、增强村民解读村社财政信息的能力、村社财政支出应聚焦民生事项发展、村民代表参与村社财政支出的过程四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基石的乡村性不断流失。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乡村性理论分析,选取了地域条件、建筑与景观、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旅游4个因素、12个因子构建了乡村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能为乡村性保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94-295
围绕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各乡镇、村社、涉农企业、合作社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新农村建设中好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提出对策建议,助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强统筹、强特色、强推进”的要求,通过抓规划、排项目、定资金、明措施等手段,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自2011年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35个村社中,已建成1个“风情小镇”、1个巩固提升村,开展1个“风情小镇”、  相似文献   

14.
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夹江县农广校在抓好"村社工程"招生工作的同时,坚持强化教学管理,努力创新,确保了"村社工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99级畜牧兽医班参辅率达98%,参考率与毕业率达100%,得到省、市农广校的充分肯定与表彰;2001年该校被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授予"村社干部学历素质教育培训先进集体".他们的主要经验和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民族村的精准扶贫事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期推进阶段,民族村的村社治理、村级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还有待完善。文章研究探讨了精准扶贫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治理结构问题,实地考证了3个典型民族贫困村的村社治理结构、村民参与村社治理程度、不同村社治理结构下的精准扶贫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村社改革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如何理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角色与关系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心。基于中心视角,以河南省商城县S镇农村为例,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探究农村环境治理,发现S镇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但依然面临诸多的困境。建立党政引领、市场参与、村社互动的多中心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由五大板块组成,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社会主体协同推进,总体上就是要坚持党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村社落实、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然而,当下农民主体地位却受到农民自身主体认识不足、政治参与性不强及农村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基层治理、培育农民组织以及完善农村资源分配制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从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广东封开新发现一通清光绪年间的护林碑.本文介绍了碑文的内容,分析了碑文的护林性质,进而就碑文所涉及的清光绪年间封开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矛盾及乡村护林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产业经济水平、从事农业人口比重等6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2005─2019年甘肃省64个行政县的乡村性指数;借助ArcGIS、Geoda软件,探讨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乡村性指数在2005─2019年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同时地区间的乡村性差异逐渐缩小;甘肃省的乡村性分布与空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005—2019年乡村性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下降;以HH和LL型的空间聚集分布为主,乡村性强地区和乡村性弱地区均呈现区域的集聚现象;2005年甘肃省乡村性的冷点区分布在西北,热点区分布在东南,2019年该省乡村性的热点地区转移到以民乐县和镇原县为核心的2个热点区,冷点区在西北部的基础上新增了以卓尼县为核心的1个冷点区;自然环境、国家与地区政策、产业结构是甘肃省县域乡村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