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赤鹿恶性卡他热是新西兰饲养鹿的最严重的一种常发传染病(Mcallum,1981)。1980年新西兰农渔业部家畜卫生处对全国鹿场划区普查结果,全国有36%的鹿场发生此病,最高的达尼丁和克赖斯特彻奇两地区分别达55%和54%(G-ladden,1981)。本病1968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林肯学院的鹿群中首次发现,随后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此病。此外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其他许多国家的鹿科动物也发生有此病,除饲养赤鹿发生以外,并在马鹿以及其他鹿科动物和野生鹿中也有发生。本病的死亡率常达20~50%以上,对幼鹿和新捕获的  相似文献   

2.
由铜缺乏引起的鹿地方性运动失调症在1978年新西兰已作出了诊断,这种病可能遍及全国,特别是缺铜的土地或灌溉过的牧场发生最多。多在深秋季节发生,能导致鹿群中的20%年青鹿发病。1症状年青的雄鹿和雌鹿较老龄鹿的症状显著得多。成年鹿患病后步态摇摆不稳,但外表仍然健康,不拒食。如不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病鹿站立无力,以致完全麻痹,严重者在6周左右死亡。小于六月龄以下的幼鹿得病后肌肉疼痛。六月龄的幼鹿有不同程度的跛行,有些甚致突然死亡,对肝脏一旦患地方性缺铜病,就很难治疗。起因是缺铜引起。经髓鞘脱落,神经紊乱,最后是神经轴变性。…  相似文献   

3.
发病情况1987年12月3日至7日,在我省某鹿场成年公母鹿中,发现精神不振,特别厌食精饲料,并喜卧的病症,患病鹿28只(占存栏成年公母鹿的93.33%)死亡3只。1988年1月11日,上述疾病又在鹿群中发生,共发病27只(占存栏鹿的100%),死亡6只。该场鹿群饲喂的粗饲料为当地干柞树叶和极少量玉米干;精饲料组成有玉米78%,黄豆20%,鱼粉1%,食盐1%。调制时将颗粒玉米和黄豆混合,用清水浸泡并充分洗净再加清水煎煮膨化至玉米粒裂开,滤水后拌入食盐和鱼粉(每只鹿每天按干料计算饲喂1.2—1.5公斤)。在发病以前一直采用上述饲料配方,在以往的饲养过程中从未发生这种病。临床症状最急性者仅见精神不振,拒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地鹿场特别是东北地区鹿场的鹿群中,不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后躯麻痹的疫病。春、秋散发,有时呈流行性。患鹿突然发病,有的出现兴奋狂暴,有的呈现截瘫症状,剖捡则常见小肠出血变化,发病率高达30%,死亡率100%。本病目前仍不断发生,1984年吉林省双阳、梨树、东丰、扶余等县鹿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某农场鹿场养鹿1103只,从1984年9月到1986年3月鹿群大批发病死亡247只,死亡率为22.4%。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细菌学检验确诊为鹿巴氏杆菌病。一、流行病学调查鹿场地处半山坡,鹿分养在30个圈舍,每舍25—50只。夏秋季以青草和柞树叶、冬春季以干草和青贮为主  相似文献   

6.
鹿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 ,病的发生是由于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引起。魏氏梭菌根据毒素 -抗毒素中和试验分为A、B、C、D、E五型。每型产生一种主要毒素 ,一种或数种次要毒素。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疾病。1 流行情况宁夏中卫某鹿场原有 32头麻鹿和梅花鹿。 2 0 0 1年 6月 ,从甘肃某鹿场调入 4 5头两种鹿 ,8月中旬 ,又从该鹿场调入 79头两种鹿 ,使该鹿场鹿群数达 15 6头。从 6月份鹿场调入鹿群后不久 ,在鹿群中有不同年龄的鹿发生症状相似的病 ,最急性无任何症状突然发病 ,多在 4…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地鹿场持别是东北地区鹿场的鹿群中,不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后躯麻痹的疫病。春、秋散发,有时呈流行性。患鹿突然发病,有的出现兴奋狂暴,有的呈现截瘫症状,剖检则常见小肠出血变化,发病率高达30%,死亡率100%。本病目前仍不断发生,1984年吉林省双阳、梨树、东丰、扶余等县鹿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鹿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鹿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危害着养鹿业的发展,同时也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其他动物的安全。为保证养鹿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控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通过对可疑感染的鹿群进行持续性监测和利用捕猎季节减少感染鹿群的数量等策略,成功实现了对鹿结核的控制。现对国内外鹿结核病的流行现状、诊断技术及疫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鹿结核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牛羊副结核性肠炎在国内外文献常见报道,迄今为止鹿的副结核病在国内却未见有公开报道。1983年在我国某省区的一个马场的鹿群中发现有些死于以下痢症状为主征的鹿,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料  相似文献   

10.
食毛症是鹿和其它草食兽发生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症。鹿的食毛症多见于冬季圈养期的鹿群,尤其是母鹿群和仔鹿群较为多发,公鹿群较少发生。本症不但能使茸的生长不良,品质和质量下降,而且使仔鹿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甚至在真胃和小肠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毛团,阻塞消化管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1.
食毛症是动物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症,鹿时有发生。鹿食毛症多见于冬季圈养期的鹿群,尤其母、仔鹿群较多发,公鹿群发生者少。本病不但能使茸的生长不良,品质和质量下降,而且使仔鹿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甚至在真胃和小肠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毛团,阻塞消化道造成死亡。给养鹿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经济上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畜牧业极为发达.主要以牛、羊为主,其他还有养猪业、养马业、养鹿业、养禽业,畜牧业产品出口收入占出口总收入60%以上。然而.目前新西兰的牛群和鹿群中牛型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Tb)的高发情况却严重威胁着其牛奶、牛肉和鹿肉的出口。根据新西兰官方数据统计.2003年牛型结核病的发病畜群数超过400个.特别是4月份的发病畜群数高达316个.占新西兰牛群和鹿群总数的0.9%,  相似文献   

13.
溶血性大肠杆菌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鹿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暗紫色稀便,或血便,死亡率较高,对养鹿业危害较大。宁安农场××单位饲养梅花鹿70只,1981至1982年死亡47只,死亡率为67%,送检病料经啥兽研检菌,ss培养,双糖铁培养,远腾琼脂培养,MR,VP动物试验等综合判定为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整理如下。一、临床症状从鹿群看,营养良好,精神正常,各系统均无异常改变,外观根本看不出有病态变化,一但外界条件发生变化,阴雨天,气温骤变,特别是炎热季节,采食含水量大的青绿饲料时,发病突然增多。发病时病鹿突然停食,排稀便,精神不振,缩脖,眼半睁半闭,有三例鹿一发现有病时,眼睛起一层兰朦,大部分病鹿呆立在畜舍的一角,有饮欲,喜欢喝脏水,啃土,但对人们有警惕性,随着病程的进展,病鹿鼻镜干燥,脉搏呼吸增速,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一、鹿育种工作的重要性我国的养鹿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鹿群质量提高缓慢,有些鹿场的鹿茸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这是由于过去盲目追求发展鹿群数量,不注意质量,对参加配种的公母鹿不加任何选择,致使一些不利于繁殖和生茸的有害基因始终残留在各世代中,因此加强鹿的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以同样的成本、劳动、时间、投资所饲养的鹿群,因品种的优劣,所获产品质量的高低、产量的多少相差很多。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14日,临夏州某养殖场饲养的79只梅花鹿鹿群中个别发生一种以咳嗽、呼吸困难、流粘脓性鼻液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8只,发病率为10.13%;死亡2只,死亡率为25%,不分年龄大小均发病,但以幼鹿和体弱者为主.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9月下旬至 1 0月中旬 ,安徽五河某养鹿场相继出现 1头 6月龄幼鹿和 1头怀孕母鹿突然死亡 ,其后 2周相继出现 2头幼鹿死亡和 1头种公鹿死亡病例 ,1 0月上旬幼年鹿群出现多头幼鹿不明原因的拉稀 ,渐进性消瘦 ,死亡 1 0头幼鹿、2头成年母鹿 ,幼鹿发病率达 5 7.8%,死亡率高达 32 .1 %。经本场技术人员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 ,于 2 0 0 3年 1 0月 2 1日到我院就诊。1 发病情况  9月下旬 ,幼鹿群中出现少数幼鹿食欲减退、拉稀 ,大便中有少量黏液 ,并可见尚未消化的饲料 ,继而在幼鹿舍内的鹿粪中发现乳白色、能蠕动的、扁平的米粒样物。发…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养鹿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鹿群生活条件的改变,从野生变为人工集中饲养,又因相应的防疫措施没有跟上,致使在一些鹿场内发生了结核病。个别鹿场鹿结核病污染率竟高达90%以上,严重地威胁着养鹿事业的发展和饲养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放线菌病是牛羊猪及人的一种传染病。在放牧鹿和圈养鹿群中屡有散发。病的特点是:患鹿的舌、头、下颌及颈部,甚至前胸部可有硬的肿胀。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本病为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用酒糟喂鹿的限量、适宜的鹿群和适当生产时期,以及发生有关问题时的处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养鹿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鹿群生活条件的改变,从野生变为人工集中饲养,又因相应的防疫措施没有跟上,致使在一些鹿场内发生了结核病。个别鹿场鹿结核病污染率竟高达90%以上,严重地威胁着养鹿事业的发展和饲养人员的健康。为尽快地控制消灭鹿结核病,制定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