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重庆市1979—2016年的经济数据,通过建立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研究了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从短期来看,城镇可支配收入的修正速度快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修正速度;对比分析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城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效应大于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是安定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对安定区水土保持、经济发展及减贫现状的描述,利用格兰杰分析法对安定区2011—2020年的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进行分析,拟合三者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相应的函数模型,分析了安定区水土保持与经济增长及减贫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增加,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而对减贫的贡献显著。另外,安定区规划2025年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将达2 922.06 km2,可预测到时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4 500元。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4 — 2016年《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对甘肃2010 —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变化、增长趋势和区域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甘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主要是经营性净收入,其次是工资性收入,两者合计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8%。在经营性净收入中,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经营的净收入占82.0%。甘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经营性净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甘肃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其中河西走廊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业生态条件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辖3区、1市、14县,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94万km~2,人口970万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世界橙乡等美誉。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94.34亿元,完成财政收人366.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0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729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探索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08 ~ 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住宅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城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住宅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2008 ~ 2019年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整体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14.57%,平均增长2952.96元 m?2。(2)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局域空间离散特征稳定,以低-高集聚类型为主。(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是影响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的关键变量,对城市住宅地价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相邻城市也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  结论  江西省城市住宅地价不仅受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此,“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和“全省统筹,城市联动”是推动江西省土地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黄河流域内青、甘、宁、蒙、陕、晋 6省 (区 )为代表 ,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系列资料 ,应用统计理论 ,分析了近 5年 (1999~ 2 0 0 3年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实施方案投资对全流域宏观经济增长以及收入的影响 ,可增长GDP170 0亿元 ,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42 0元。建议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力度 ,以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耀彬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68-172
对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其消耗效应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显示,在随着城市化进程地推进,人均资源消耗具有不同的时序变化态势;而空间分布变化基本是北高南低,有着沿铁路聚集分布的趋势;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变化是人均能源消费、人均用水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三者不是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进一步的时空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化水平与人均资源消耗具有较强的时序作用规律,基本上都呈现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形状,而其空间联动关系并非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环京津贫困区耕地面积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1997—2011年统计资料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对7县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耕地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3个区域(山区、环京和近京区域)均显示耕地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山区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环京和近京区域两者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在区域内部各县之间存在差异;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也存在差异。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正负向关系及差异原因与农民的收入来源及收入结构关系密切,并与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算日照市1994—2013年生态足迹构成及其承载状况,剖析生态足迹与经济总量以及3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为日照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方法]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1994—2013年日照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7.23%;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中,化石地所占比例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不能满足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表现出生态赤字,研究期内生态压力指数增长了3.42倍;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489 5,其3次产业的弹性依次为0.651 5,0.624 2,-0.378 6。[结论]日照市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消耗型,生态足迹与GDP,3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使资源、环境与经济、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升级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村经济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就长远来看,农村消费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是实施乡村战略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并运用Eviews 8.0软件,通过收集2000—2018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年收入、消费支出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ADF检验分析其平稳性、EG两步法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等实证分析得出二者的具体关系,得出人均年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性,并对如何提高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8%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元,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快于城镇居民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蔬菜:501万吨一季度,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5万亩,同比增长4.3%,产量501万吨,同比增长5.1%。前3个月,蔬菜产地批发均价2.21元/公斤,同比上涨14.3%。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影响巫溪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兴和 《南方农业》2007,1(5):74-76
本文通过对巫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了影响巫溪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解决巫溪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措施和对策,对于该县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通过利用厦门市1996-2017年农药使用量和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了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结果表明:(1)1996-2010年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表征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典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 2001年厦门市就已经实现农药使用量零、负双增长。拐点在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1 311.47元、农药使用量1 097.8 t处。(2) 2010-2017年,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与农药使用量关系呈现同向下降特征,并稳定在一个较窄区间中。这一时期研究区农药使用量与农民家庭人均第一产业收入曲线呈现非EKC关系,理论上不支持EKC假设。(3)研究区农药使用量已经实现零、负增长并不意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解决,至今农药使用强度仍然较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农药使用量普遍高于粮食作物的蔬菜经济作物占到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以上。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构建三产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体、谋划增加农民农业收入要统筹考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安全。应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业中占比增大,农药管理使用要有新创设。  相似文献   

14.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业结构被认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根据曲劳(Truog)的养分平衡法理论测算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过剩氮总量的基础上,运用基于VECM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考察了福建省1998—2017年农业经济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经济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农业结构分别是面源污染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冲击影响很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预测方差贡献分别仅有4.31%和4.02%。但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大,向前推进10年,其预测方差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方差贡献达47.02%。为此,福建省应在继续保持对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治理力度的基础上,重视绿色化农业技术和模式的开发应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更加明确精准的绿色农业导向性政策,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河南省环境污染的驱动力机制,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尝试从动态的视角来解读河南省环境污染问题,借助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河南省环境污染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人均GPD,第二产业比重,总人口,外商投资强度以及政府管制水平与环境污染指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脉冲响应函数结果显示,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总人口长期会加剧环境污染,外商投资强度对环境具有微弱地积极影响,政府管制水平对环境影响不明显;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总人口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第二产业比重和人均GDP。[结论]调整人口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河南省未来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变结构协整检验的都市农业景观演变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判定经济增长和农业景观面积变化的结构突变时点,划分都市农业景观演变阶段,该文以上海市西郊的青浦区为例,利用1978-2015年的经济和农业景观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egory-Hansen变结构协整检验对该区经济增长与农业景观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时段的不考虑结构突变点的协整检验方法,对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上海市青浦区并不合适;而变结构协整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长时段内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体现该区经济和社会系统内部长期均衡关系;青浦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农业景观资源为代价而实现的;1978-2015年青浦区农业景观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低水平协同阶段(1978-1995年)、反向推动阶段(1995-2007年)和经济拉动阶段(2007-2015年)。该结果既有助于协调该区经济发展与农业景观资源保护问题,为土地空间整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又能对经济欠发达区域更好处理二者关系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2004年太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73元,比2003年增长15.4%,增幅高出2003年6.3个百分点,创下了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新高,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在全省位居第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来看,非农纯收入占到81.5%。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潜力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亲民政策的落实,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人类发展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驱动力,基于2010年、2017年两期Landset TM/ETM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系数修正当量因子,计算和比较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回归方法从景观类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对其综合驱动力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有所提高,但是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各自变化的幅度有所不同。(2)各类用地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的是水域和林地,其次为耕地和草地,都呈增加趋势; 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小,且呈减少趋势。(3)在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斑块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负向影响最大。由此可以得出,通过避免高密度、细碎化的开发与建设并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弄清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根据全国各省横截面数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模型,结果表明农机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多元化投资格局要求政府财政、农民和集体等多个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基本均衡,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仅为10.44%,总体上进入了需要强化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耕地流转价格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究耕地流转价格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该文以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关联分析研究了耕地流转租金的空间集聚状况和空间布局,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去揭示耕地流转租金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局趋势上,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在东西方向呈现明显的倒“U”型,在南北方向上总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全局Moran’s I达到0.63,表明耕地流转租金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热点分析发现耕地流转租金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南太行山前平原和豫东平原地区,次冷点区域分布于次热点区外围,冷点区主要布局在豫西伏牛山区和豫东南大别山区;相关分析表明耕地流转租金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影响因子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拟合效果优于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其中耕地平均质量等别、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模型中分别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GDP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共线性,从而解释了GDP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系数为负的原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当模型只引入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变量时达到最优。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在省域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耕地流转租金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上,耕地流转租金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耕地流转租金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