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日均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累计天数4~5 d以内时,发病率≤20%,病情指数10左右;(2)相对湿度≥80%、≥90%逐时累计量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呈线性正相关,且灵敏度相当,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140 h或≥90%累计时数100~110 h时,霜霉病发病率达到20%左右,病情指数为10;当相对湿度≥80%累计时数达到450~500 h或≥90%累计时数达到300 h时,发病率达到100%,病情指数达到50;(3)5 d新增病株率随相对湿度≥80%累计天数(时数)增加呈指数增长,5 d新增病情指数与后者呈抛物线关系,当≥80%累计天数(时数)为14 d (450 h)时新增病情指数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山地面气象站2001~2009年的雾资料,结合能见度(VV)、相对湿度(RH)、温度()t、露点(td)等几个物理量,对常山地区雾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常山一般站出现的辐射雾、蒸发雾、平流雾,发现常山雾以辐射雾为主,少数为平流雾和蒸发雾。常山地区的辐射雾出现时,通常500hPa高空为槽后高压脊控制,700hPa槽后暖脊控制。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中午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常山地区的辐射雾通常预示着当天天气晴朗。常山县雾的出现时间大部分在凌晨4时以后,特别是辐射雾,也有00时以前出现的锋面雾,但极少,而雾大部分持续时间为3~5小时。常山地区冬季的雾最多。11月和12月的雾日总计为20天。其次为春季,夏季的雾日最少,初秋的雾日并不多,但秋末雾日开始逐渐增多。常山地区的雾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当地面温度露点差(14时)小于10℃或者晴转雨的天气形势地面T-Td≤13℃第二天有可能出现雾;14时相对湿度≥70%,次日容易生成雾。次日早晨最低温度低于前一天14时的露点温度,可以作为判断常山雾的依据。另外,常山的特殊地形也是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茶树品种的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达到以预防为主,把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2018年在湄潭县西河乡、湄江镇、石莲乡系统观测茶树主要虫害田间试验,统计同期气象要素,对比分析虫害气象诱因指标,研究表明:(1)当旬平均气温达到17℃时,相对湿度为75%,蓟马虫害开始发生发展,当春季出现高温连晴少雨10天左右,再降温到适宜气温20℃到24℃时,这种天气条件利于蓟马在短时间内繁殖和爆发,这为茶蓟马的提前预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提高防治效果;(2)当平均气温在20~26℃,相对湿度在70%-85%,适宜小绿叶蝉生长。(3)夏季高温干旱对茶树虫害的生存繁殖不利,虫口量减少甚至无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气象条件对遵义市茶树主要虫害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茶树品种的生产布局以及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达到以预防为主、将虫害危害程度降至最低的目的,2018年在湄潭县西河乡、湄江镇、石莲乡系统观测了茶树主要虫害发生情况,统计了同期气象要素,对比分析了虫害气象诱因指标。结果表明,当旬平均气温达到17℃、相对湿度为75%时,蓟马开始发生发展;当春季出现高温连晴少雨10 d左右、再降至适宜气温20~24℃时,蓟马在短时间内繁殖和暴发;当平均气温在20~26℃、相对湿度为70%~85%时,适宜小绿叶蝉生长;夏季高温干旱对茶树虫害的生存繁殖不利,虫口量减少甚至无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于1960—2021年黑龙江省雾天气月统计资料,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插值工具,统计分析黑龙江省雾日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60—2021年黑龙江省平均雾日为15.6 d/年。(2)雾年代际变化特征呈现为20世纪60~70年代增加,7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逐年代减少,21世纪10年代又有增加趋势,2020年以后上升幅度明显。近62年来,雾日增长率最大的地方为牡丹江绥芬河,达8.1 d/10年。(3)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黑龙江省雾天气基本呈现西南、东北少,西北、东南多的特征。(4)黑龙江省雾天气出现频率为春季和冬季低,夏季和秋季高,其中以6—9月最多,3—4月最少。(5)雾和相对湿度的增减趋势是一致的,当相对湿度增加1%时,雾日数增加1~4 d。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滨州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滨州市1971~2000年大雾资料,分析山东省滨州市大雾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日变化特征和大雾的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近10年11月~次年2月的地面风场、相对湿度以及连续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增多趋势;11月~次年2月为大雾多发期,多发期大雾覆盖范围大,持续大雾天气比较容易出现;6月大雾次数最少,出现于凌晨到上午9时,其持续时间也最短。在11、12、1月中,以6时~9时出现大雾的次数最多,5~6时是大雾形成的高峰期。1、2月份以局地性大雾为主,连续出现的几率较小;而11、12月出现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几率较大,最长连续出现日数达9d。绝大多数雾日08时的风速在3m/s或以下,雾日前1天20时相对湿度大多≥70%。  相似文献   

7.
本溪市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本文采用1981—2015年本溪市观测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市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15.6 d/年,大雾年变化较为平均;大雾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为高发期,1—2月发生次数最少;秋季为全年大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从出现时段来看,1:00—5:00是大雾形成的主要时段,其次为5:00—8:00,20:00至次日1:00、8:00—12:00生成的雾较少,12:00—20:00几乎无大雾生成;大雾天气出现时的主要风向为东(E),约占49%,次风向为东东北(ENE)、东东南(ESE),约占36%;风速主要集中在1.0~2.5 m/s,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73%;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95%。  相似文献   

8.
选取山东省境内17个气象站1986—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山东省≥0℃终日和≥15℃终日的时间和其间的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和沿海地区晚、中部和北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0℃终日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山东省≥15℃终日的空间分布呈东部沿海地区晚、中部地区早的特征;近30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15℃终日的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山东省≥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近30年来≥0℃终日至≥15℃终日期间活动积温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各气象因子对蚕豆年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利用1986—2007年、2010—2016年湟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蚕豆观测地段产量资料和湟源县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各气象因子与蚕豆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因子影响产量波动从大到小依次是6—8月累计降水量、≥0℃积温、气温日较差、累计日照时数、日平均地温、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8月累计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477 0,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446 0,达到极显著水平。5—8月累计降水量对产量有最大的直接正相关(0.478 0),可导致蚕豆年度间产量波动幅度为33.2%。  相似文献   

10.
以抚顺市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观测经验,就雷暴的生成、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境前后,气温、本站气压、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均出现显著变化。并针对雷暴产生的灾害,探讨了防御对策,以期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晓红  严小静  周扬帆  黄勇  娄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70-18174,18191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大雾发生前降水有利近地面湿度增加,降水后高压控制有利夜里地面辐射降温;在湿度条件较好情况下,低层浅薄逆温就能形成雾;逆温明显时,即使湿度条件不是很好,也能形成雾。通过逐时对比检验发现,高速公路观测站网资料可信度较高,对预报大雾有参考价值;气象站上没有出现大雾时,气象站所在县市内的高速沿线上时有大雾发生,高速上观测信息大大弥补了气象站观测的时空密度不足;高速上大雾生成时间较气象站观测到的平均偏早3 h左右,可提高市、县级台站大雾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5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和山东省周边12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和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混合插值方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山东省≥0℃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0℃初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早、北部晚、山区早和平原地区晚的特征;≥0℃终日的空间分布呈现南部、沿海地区晚和中部、北部地区早的特征;≥0℃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为南部、沿海地区长,中部山区、内陆及北部地区短;≥0℃积温空间分布特征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近55年来山东省17个气象站≥0℃初日均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2.74 d/10 a,且除烟台外,其他站点的提前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0℃终日的变化未呈现明显的规律,且所有站点的变化趋势均未达到显著水平;≥0℃持续时间和积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33 d/10 a和65.86(℃·d)/10 a,且除菏泽、兖州、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的≥0℃持续时间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站点≥0℃持续时间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地区的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势复杂,四面高山环绕,形成了典型的盆地气候,在盆地内多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寒冷,冬春两季湿度大,雾日较多,年相对湿度大于75%,冬季日照短。这些因素都明显影响奶牛的产奶量。二、奶牛的生理特点和卫生要求奶牛的散热机能(汗腺)不发达,耐热能力较差,抗寒性较强。奶牛适宜的环境温度为5—21℃,当气温上升到24℃以上时,奶牛的产奶量开始下降,气温上升到30℃左右时,产奶量明显下降。奶牛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50—75%,相对湿度大于80%或小于40%均对产奶不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嵩山气象站2004-2018年历史气候资料,分析了嵩山地区出现雾凇、雨凇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箱线图分析了嵩山地区适宜雾凇、雨凇出现时的温度、风速、相对湿度条件,结果表明:(1)嵩山地区年平均雨凇日数为5.1天,出现时间集中在11月和次年2月份,年平均雾凇日数为18.1天,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2)适宜雨凇出现的条件为:出现降水的情况下,气温在-4.3~0.1℃之间,风速维持在3.0-6.3m/s,相对湿度≥88%;;适宜雾凇出现的条件为:在出现降雪或雾的情况下,气温在-6.5~-1.9℃之间,风速维持在2.1-5.3m/s,相对湿度≥80%。  相似文献   

15.
温湿度对松墨天牛越冬幼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墨天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森林害虫,还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松墨天牛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为40%时,在25℃的寿命要长于30℃时的寿命,在30℃的羽化率(20.6±4.9)%和25℃的羽化率(14.8±4.3)%无显著差异;当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0%的寿命要长于相对湿度40%的寿命,相对湿度40%的羽化率(14.8±4.3)%和相对湿度90%的羽化率(24.0±4.9)%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湿可以增加越冬幼虫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生产中相对湿度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荷兰AEM公司生产的食用菌环控系统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过程的环境进行调控,通过对杏鲍菇整个生育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了不同相对湿度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相对湿度对杏鲍菇生长过程具有显著影响;菌丝恢复速度随着生长环境中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加快;原基数目随着生长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子实体生长过程在相对湿度为91%~93%时最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2009年12月多次大雾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梁明增  刘忠礼  赵英莹  辛学飞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07-11209,11271
利用台站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张家界市5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一般在0.1~3.0m/s、相对湿度≥90%和温度露点差ΔT≤1.5℃(桑植站ΔT≤1.1℃,永定站ΔT≤1.2℃,慈利站ΔT≤1.5℃)3个条件是张家界地区产生大雾的必要条件。雾浓度与上述条件无正相关关系。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及与水汽条件有关的相对湿度场对预报大雾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雾浓度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监测资料以及高空气象探空资料对2016年12月17—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资料特征、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大气边界层稳定度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该次雾-霾过程的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高空纬向型环流配合地面均压场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先决条件。相对湿度变化是雾-霾天气转化条件,当空气未达到饱和时,随着湿度增长,污染物吸湿增长,霾过程加剧;空气饱和时,污染物粒子活化形成雾滴,完成霾转化为雾的过程。近地面风速小、较强的逆温层是雾-霾天气的维持因素,混合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混合层厚度越小,污染物浓度越高,能见度越差;能见度变化和污染物浓度变化都滞后于混合层厚度变化,并且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大于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通过分析V-3θ图中的滚流效应可知,雾转化为霾时,逆滚流转变为顺滚流。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8—2012年西宁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淤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较低的0 ℃层和-20 ℃层高度也是利于冰雹云形成的重要参数。于所有冰雹云的组合反射率均≥55 d Bz,占75%在60~65 d Bz之间;降雹时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其中回波顶高≥11 km的冰雹云占90%;当冰雹天气出现时,大部分雹云的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25 kg/m2,其比例为80%,最高可达40 kg/m2。盂利用45 d Bz回波顶高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当强回波高度达到8.0 km时预示有冰雹出现,其临界成功指数达85%。  相似文献   

20.
选用1971—2015年莱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