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上升趋势,处理间光合势在鼓粒期差异最大,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后;提高鼓粒期群体的光合势,增加鼓粒期间的物质生产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以4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5547.81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4663.1kg/hm2.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大豆主要群体生理参数与 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大豆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超高产大豆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植株性状以及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光合生产率的动态及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株数在28.87万株/hm2时,产量达到5695.2kg/hm2;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后84天达到最高,为5.29,总光合势达到2602269 m2.d/hm2;光合生产率在出苗后105天达到最大,为5.19 g/m2.d。“新大豆1号”在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生长前期各项主要群体生理参数均优于较高种植密度;初花期和盛花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作物生长率与经济产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4.
林贤齐  陈慧琴 《大豆科学》1992,11(2):159-165
经田间试验,对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的生育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淮流域夏播大豆,以选用生育期近100天,株形紧凑的中秆或矮秆品种,适当提高密度,较易获得200kg/亩以上的稳定高产。其株高、单株干重与叶面积增长积累动态,呈苗期较慢,花荚期开始转快,鼓粒期减缓的“S”形曲线,各转折点变化较小,曲线较平滑有利于高产。200kg/亩以上大豆的生物产量与粒/茎较高,在提高单株荚、粒数的基础上,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程度相对加强,较高的叶面积系数与干物质积累,尤其是鼓粒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势与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是取得200kg/亩以上产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理密植是菜用大豆高产的前提条件.为探明不同密度下覆膜菜用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在覆膜条件下,采用7.5、10.5、13.5、16.5、19.5万株·hm-25种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始荚高度显著增加,茎粗显著变细,分枝数显著减少,上部叶片明显变小,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后期光合势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以处理13.5万株·hm-2,鼓粒期后叶面积指数适中、光合势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快,最终积累量大,向籽粒中分配率较高,最终鲜荚产量最高,为15 185.5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和需水规律。田间研究了975(W1),1 575(W2),2 175(W3),2 775(W4)m3·hm-2共4种滴水量处理对中熟大豆品系10-4叶面积指数分布、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水量的增加,明显提高开花至成熟期间0~100 cm土层的含水量;增大主茎6~15节叶面积、群体中上部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显著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W4和W3处理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W1增加了44.8%和34.7%;增加植株6~16节位荚数、腔数和粒数,显著增加产量,W4和W3处理产量分别为6 404.7和6 082.6 kg·hm-2,分别较W1增产27.6%和21.2%。新疆伊宁地区大豆获得6 000.0 kg·hm-2产量,其生育期间田间适宜总滴水量为2 175~2 775 m3·hm-2,最大叶面积指数5.15~5.46,总干物质积累量13 500.0~14 514.0 kg·hm-2,经济系数为0.39。  相似文献   

7.
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东先旺  刘树堂 《玉米科学》1999,7(3):058-061
对夏玉米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掖单22产量水平达到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产量结构为75000穗/hm2左右,穗粒数480左右,千粒重380g左右,经济系数0.52。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后衰减缓,最大叶面积系数(LAI)5.5左右,成熟期保持2.5左右;总光合势(LAD)330万m2·d/hm2开花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5%;群体光合速率(CAP)全生育期平均6.5gCO2/m2·h开花期高峰值10gCO2/m2·h左右;净同化率(NAR)全生育期平均7.8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总量26000kg/hm2以上,开花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60%左右;干物质生产率平均250kg/hm2·d以上。  相似文献   

8.
楚光红  章建新 《玉米科学》2016,24(1):130-136
在田间研究拔节期后5种施氮量处理对春玉米KWS2564吐丝后群体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光合势、光合速率(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施氮量对滴灌超高产春玉米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主要增大棒3叶以下、棒3叶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延缓吐丝后棒3叶以下叶片衰老,增加群体总光合势;增加吐丝后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超过300 kg/hm2以上再增加施氮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质和产量的增幅降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适宜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可获得17 002.6 kg/hm2产量,其吐丝期叶面积指数为6.62,总光合势为423.6 m2/(d·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3.8 kg/kg。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垦丰16为材料,在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和垄上单行栽培三种栽培模式下,测定株高、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结果表明: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及光合势数值均以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最高,其次是垄三栽培,垄上单行栽培株最低,在鼓粒期叶面积和光合势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处理间植株干物质积累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期后,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和日积累量均高于垄三栽培和垄上单行栽培.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产量最高达4052 kg·hm-2.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圆果种黄麻粤圆五号品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测定有关光合性状,光合效率、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和麻株对N、P、K的吸收分配。结果为:高产麻田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叶层,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等均在出苗后75天左右(旺长初期)最高。光能利用率,光合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叶层与干物质产量的相关极显著,相应顺序为0.9685>0.8414>0.8395>0.815。通径分析以光合势的直接通径系数居首位(1.0622),并对高产田黄麻营养的吸收与分配、光合产物的积累、干物质分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