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以杂交固定种72秋为材料的抗CPV病的三系选择(选种系、添毒系、对照系)和以大造×苏34F_1、苏8×武1F_1为材料的抗CPV病的杂种选择.提出了以现实遗传力作为选择效率的一个指标.试验结果认为,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选择效率,以选择系的选择方法为好.以杂种为材料的抗CPV病选择,发现以大造为亲本的杂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选择后,维持了一个以杂合基因型为主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试验用机率值分析法和浓度(对数)—死亡率机率关系曲线法,研究了家蚕对NPV病毒病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方式,是受一对主效显性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的。这种抵抗性的遗传父本大于母本,有偏父遗传现象,杂种一代(F_1)的抗病性表现出杂种优势,有超显性现象。对于偏父遗传现象,本文从遗传机理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二化性品种为A组,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和多化性品种为B组,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32个组合(正、反交),估算家蚕对中肠型脓病抵抗性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表明:亲本间抵抗性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32个组合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水准;亲本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在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及多化性品种之间的差异大于二化性品种之间的差异;组合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在同一品种的正反交中和同一品种与不同品种杂交中表现均不同;群体配合力方差分析,正交中一般配合力方差(Vg%)达76.63,特殊配合力方差(Vs%)为23.37.反交中一般配合力方差(Vg%)是45.12,特殊配合力方差(Vs%)为54.88.前者加性作用明显,后者非加性作用突出一些,遗传力的分析,正交广义遗传力为87.84%,狭义遗传力67.32%,反交广义遗传力97.06%,狭义遗传力43.79%,加性作用减弱,推测在抵抗性遗传中尚存在若干主效基因,彼此间有显性、上位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6.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陈春平  林昌麒 《蚕业科学》1996,22(3):160-164
试验研究了家蚕对NPV病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家蚕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幼虫期的攻毒发病率与全龄虫蛹率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抗性对感性呈不完全显性,是由两对以上基因控制的,至少有一对为主效基因,再一次证明有偏父遗传现象,其狭义遗传力为36.1%。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一代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家蚕对于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简称“C抗”)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抗”和茧质无关联,二者可以分别选择而互不影响。“C抗”和发育经过成负相关,和生命力成正相关,和丝质无相关。“C抗”和对浓核症病毒(DNV)经口感染抵抗性无关联,有可能育成兼抗这两种病毒病的蚕品种。实验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家蚕抗氟性遗传研究——Ⅱ.抗氟性遗传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家蚕抗氟性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的,但也有显性效应和母体效应,抗氟性还表现非母体的正反交差异.显性效应为非单向性的.显性位点上的基因分布为不对称性.显性基因总数约为隐性基因总数的1.76倍.抗氟性遗传力估值为90.7%.抗氟性与茧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有正的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用点滴法测定家蚕对丙体—666(γ—BHC)的抵抗性,探讨了抗性与发育时期、生理状况的关系,抗性与茧质、体质的关系,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雄蚕抗性略大于雌蚕;随着蚕的发育,抵抗性也增大。但以单位体重的抗性值,分析同一品种不同龄期几乎无差异;起蚕食桑后抗性显著增强,其增强程度超过体重增长率;抵抗性与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有正的相关性,与死笼率无相关性;品种间抵抗性的LD50值(微克/克)的对数值近似正态分布;家蚕对γ—BHC的抵抗性受多基因控制,无母体影响。但由新九与兰5一组杂交试验的分析,认为还有不完全显性的主基因存在,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以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CPV)为材料,开展了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了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家蚕CPV的方法。这一方法简便迅速,适于大量制备,所得病毒制剂均一,感染活性强,LD_(50)可达1.11×10~(-10)克/每头2龄起蚕。 其次,用分子筛凝胶柱层析提纯的家蚕CPV作为抗原制备了免疫血清,家蚕CPV的抗血清中不仅有效价高的病毒蛋白的抗体,也有双链RNA的抗体存在,这对于研究各种双链RNA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家蚕CPV颗粒中含有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复制酶。我们建立了测定RNA复制酶的方法。并能获得毫克量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在麦胚无细胞系统中进行翻译,所合成的蛋白与家蚕CPV抗血清进行免疫对流电泳能产生特异的沉淀线,说明体外合成的家蚕CPV—mRNA具有足够的信息。 家蚕CPV经氯仿、30%乙醇、pH3.8酸性溶液等处理,其复制酶活力显著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也随之相应下降;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处理家蚕CPV,其复制酶活力提高约27%,感染活力也提高了28%。这些结果说明家蚕CPV所带的RNA复制酶是感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家蚕温汤处理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阐明家蚕无性繁殖性状的遗传规律 ,测定了该性状的杂种优势率、狭义遗传力和基因数 ,并利用世代平均值多元回归方法 ,对其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无性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为 2 0 71% ,狭义遗传力为74 0 2 % ,由 1对以上的多基因所控制 ;无性繁殖性状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 ,其次是显性效应 ,两者占总遗传变异的 97 0 5 % ,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蚕品种资源对质型多角体病毒抵抗性的初步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对 2 81个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质型多角体病毒比较试验。 2 81个蚕品种中 ,抗性品种占12 4 5 % ,较抗性品种占 32 74 % ,较感性品种占 33 81% ,感性品种占 2 1 0 0 %。不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较大 ,最高达到千倍以上。不同地理系统间抵抗性差异数百倍 ,其强弱依次为热带多化性品种 >中系二化种 >日系一化种 >中系一化种 >日系二化种 >欧系一化种  相似文献   

13.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家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因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二化性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家蚕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得知:家蚕的幼虫生命率、虫蛹率、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等性状具有显性效应,无上位性效应;茧层率性状既具有显性效应又具有上位性效应.系统间遗传分量和基因频率有的性状较一致,有的性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全茧量性状在不同性别柞蚕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柞蚕品种的高产性状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对5个柞蚕品种及其20个正、反交组合不同性别个体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除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外,还受母体效应的影响,其中加性效应占总遗传方差的比率较大;在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效应中,加性效应所占的比率最大,显性效应所占的比率较小,母体效应则不显著。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力h2N=66.67%,雄性柞蚕的全茧量遗传力h2N=78.38%,高于雌性柞蚕。由于雌性、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的加性效应在总遗传方差中均占有较大比率,因此全茧量性状选择适于在早期世代进行,且对雄性个体具有更好的选择效果,但全茧量性状遗传存在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是以人工饲料无菌育蚕和桑叶育蚕为材料,使其经受低温或微量毒物刺激,添食家蚕质型多角体(CPB)悬浮液,求出LD_(50)由此研究家蚕经受理化学刺激后所引起的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明确:(1)家蚕经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除蚁蚕外,均急剧下降,但3龄至5龄间下降变化值无大差异;(2)经受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低温处理时间有关,12小时内,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12小时后已无明显差异;(3)经受低温处理后,若在常温下经一定时间绝食饥饿,对CPV感染抵抗性反有一定程度恢复,在饥饿12-18小时的范围内,时间愈长,恢复提高愈明显;(4)经受杀虫双、虫螨净等农药刺激的蚕,对CPV感染抵抗性下降,接触毒物量愈多,下降愈明显.中毒后给与良桑,感染抵抗性逐渐恢复提高;(5)长期食下氟化物污染桑,蚕生理上陷于虚弱,对CPV感染抵抗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家蚕耐氟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对家蚕耐氟性状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家蚕耐氟性能世代间存在显著差异 ,耐氟性状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耐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 ,主要受加性效应所控制 ,显性效应比例较小 ,加性效应引起的变异比例为 81 92 % ,显性效应变异为 11 93 % ,不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型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体病毒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本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Ratna  Sen  S.K.  Ashwath  R.K.  Datta  黄旭华 《广西蚕业》2007,44(1):19-23
用一个印度家蚕品种材料TX通过单回交试验进行研究其对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遗传模式。在二龄蚕第一天,用固定的BmNPV浓度(0.5×107PIB/mL)接种抗性亲本[TX]、敏感性亲本[HM]、它们的F1与F2代和F1反交TX[BC(R)]和HM[BC(S)]的后代。记录接种后10天内(包括第10天)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TX对BmNPV抵抗性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F1代,抗性强过敏感性。虽然BC(S)的抗性和敏感性后代是1:1分离,但是F2代的抗性和敏感性是以3:1分离。BC(R)的反应有些类似于抗性亲本TX,说明TX包含一个对BmNPV抗性的显性基因。本文讨论TX抗性遗传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家蚕保存种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正>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NPV)病的抵抗性,鲇泽千寻、荒武义信分别采用皮下和经口感染试验,认为家蚕对NPV病抵抗性,因品种有很大差异。我国学者吕鸿声首先对NPV病品种抵抗性差异作了研究,张远能对33个品种进行了抗NPV病鉴定,发现了抗性品种与感性品种差异近千倍。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所保存的品种进行抗NPV病鉴定,力图挖掘抗病基因或直接筛选出抗病品种,并对不同地理品种间、化性进行了分类分析。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