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粗根、大根及中根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则小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国有维都林场进行红椎纯林、杉木纯林、“红椎+杉木”混交林(5∶5行状混交)早期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纯林、红椎纯林、“杉木+红椎”混交林的成活率、保存率皆超84%以上,不同造林模式对树种成活率、保存率无显著影响;混交林杉木的平均树高较纯林增长13.11%,平均胸径增长9.13%;混交林红椎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分别比纯林增长2.03%、36.65%;混交林中红椎、杉木生长值皆超过相应树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规定的生长指标。采取杉木与阔叶树红椎混交造林,对杉木、红椎的早期生长量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姚敏  李锡泉  林坚 《湖南林业科技》2011,38(5):30-33,57
以湖南省洞口县月溪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熟林优材更替前后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更替模式(新造杉木纯林)和2#更替模式(新造杉木+樟树混交林)的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都比3#更替模式(CK,未砍伐杉木过熟林)大2~3倍;前者实施了挖穴造林,破坏了地表土壤结构,但水土流失系数没有超出允许浸蚀量...  相似文献   

4.
对35年生杉木+阔叶树人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檫树、杉木+南酸枣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最大;其次是杉木+木荷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杉木纯林平均树高最差。最大的平均林分蓄积量是杉木+檫树混交林,其次是杉木+南酸枣,最差是杉木+木荷混交林或杉木纯林。杉木+檫树、杉木+南酸枣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对比,可促进杉阔混交树种成林,提高林分产量,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充分发挥林地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5.
杉木纯林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西南宁市郊杉木纯林和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杉木纯林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生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差异,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的营造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等生长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的径阶集中分布范围为18~22 cm,纯林主要集中分布在12~20 cm径阶范围内;杉木混交林径级离散度为0.593 3,杉木纯林径级离散度为0.929 3,混交林分化不明显而纯林分化明显。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中全N、氨态N、全P、全K、速效P、速效K含量均显著多于杉木纯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均逐渐减少。混交林林分结构比纯林稳定,养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年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冰灾受损杉木林6种人工套种模式以及自然恢复模式的18个面积为400 m2样地的调查数据,对该区域受损杉木林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类型有杉木+红花荷、杉木+峨眉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枫香、杉木+南酸枣、杉木+观光木+深山含笑、杉木纯林。群落的乔木层常见树种为杉木、红花荷、峨眉含笑、火力楠、枫香、南酸枣、阿丁枫、观光木及深山含笑等;灌草层植物以蔓生莠竹、唐竹、山苍子、淡竹叶、空心泡等植物为优势种。各群落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杉木+观光木+深山含笑>杉木+红花荷>杉木纯林>杉木+枫香>杉木+南酸枣>杉木+火力楠>杉木+峨眉含笑;灌草层Shannon-Wiener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红花荷>杉木+观光木+深山含笑>杉木+枫香>杉木+火力楠>杉木+峨眉含笑>杉木+南酸枣>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7.
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解决目前南方林区人工林针叶化引起的系列生态问题,挖掘本地乡土树种,发展阔叶树种造林,通过营造不同混交模式的酸枣杉木混交林,进行不同混交模式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酸枣杉木混交林群落特征和林分生长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酸枣纯林>酸枣×杉木(1∶3)混交林>酸枣×杉木(1∶2)混交林>酸枣×杉木(1∶1)混交林>杉木纯林,其中杉木×酸枣(3∶1)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具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杉木蓝果树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分结构、生物量、群落特征、生产力、培肥土壤、涵养水源及林内小气候等方面对不同混交模式的杉木蓝果树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蓝果树是具有较高生产力和协调种间关系能力的针阔混交树种。7年生3︰1杉木蓝果树带状混交林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7.24%和18.22%,同时混交林还表现出比杉木纯林更好的培肥土壤、涵养水源、改善林内小气候等生态功能。结果表明:3︰1杉木蓝果树带状模式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杉阔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林分燃烧的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的林分燃烧性均低于杉木纯林,经多目标决策认为,不同模式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较强的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其中以3:1的杉木、火力楠带状混交林为最佳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建水县碳汇林试验基地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造林模式(云南松纯林、加勒比松纯林、车桑子纯林等)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构建评价模型,分4层进行评价.通过确定指标体系、判断矩阵及权重等步骤,认为几种造林模式中,加勒比松纯林的综合效益最大,云南松纯林其次,最小的是墨西哥柏+车桑子混交林及车桑子纯林.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研究,从生长量、蓄积量、林分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带状混交林(5∶5和6∶4)中杉木生长较杉木纯林迅速,混交林植被发育繁茂,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孔隙度大,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可减缓杉木纯林地力衰退,为杉木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6年生和11年生的调查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每公顷蓄积量大于杉木纯林的48%~51%,且能改善立地条件,抑制杉木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林分抗寒冻、抗高温、抗风等能力,并能抑制森林火灾,具隔离火灾蔓延等生态作用,是经济、生态效益兼得的混交形式,可在闽西等较低海拔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光泽县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学原理,把天然更新和人工改造更新相结合,对光泽县林业试验场残次天然阔叶林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可很快地形成多树种的混交林,林木材积提高114.6%~218.6%,土壤物理性质比杉木纯林好,土壤蓄水量比杉木纯林提高80.7%~91.5%,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干扰程度对常绿阔叶林迹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常绿阔叶林迹地,选择了微干扰下形成的常绿阔叶林和持续干扰下形成的杉木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干扰下形成的常绿阔叶林在高生长,径级生长以及物种多样性方面均优于持续干扰下形成的杉木林,而且在林木生长方面也优于后者。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立足于生态学的思想,从整体出发观察森林,力求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所发生的自然过程。把生态与经济最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一种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天然次生林立体经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贺新  姚国清 《林业科学》1992,28(6):502-509
按照生态林业的基本思想和生态学的理论,以辽宁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建立了森林立体经营模式,并对模式的结构与功能、模式建立后森林生态因子及林分因子的变化、各种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模式内主要经济动植物的人工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同时,加入各种经济动植物成分,组建多物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经营模式是可行的,它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中的8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碳贮量进行了初步的预估及比较分析,在项目计入期内,各造林模式人工林的单位面积碳贮量顺序依次为马尾松林(65.41 t/hm2)>马尾松+红荷混交林(63.33 t/hm2)>杉木林(59.43 t/hm2)>马尾松+枫香混交林(59.18 t/hm2)>秃杉(57.59 t/hm2)>酸枣林(45.83 t/hm2)>光皮桦林(45.26 t/hm2)>桉树林(42.70 t/hm2).各造林模式人工林地上部分的单位面积碳贮量占其单位面积总碳贮量百分比的排序依次为马尾松林(83.33%)>马尾松+红荷混交林(82.55%)>马尾松+枫香混交林(82.48%)>桉树林(82.10%)>杉木林(82.03%)、秃杉林(82.03%)>光皮桦林(81.24%)>酸枣林(77.58%),地上部分碳贮量远远大于地下部分碳贮量.  相似文献   

17.
人工生态公益林不同类型林分的持水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高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1-23,48
分别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杉木人工生态公益林林冠下营造的细柄阿丁枫、木荷、建柏和杉木纯林的持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持水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大小排序为:细柄阿丁枫×杉木混交林>木荷×杉木混交林>建柏×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大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  相似文献   

18.
重点阐述了林下栽培轮叶党参的苗木培育、林地选择、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这种模拟轮叶党参原生态的人工栽培,旨在恢复和扩大轮叶党参的野生存量,确保轮叶党参高效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提高轮叶党参的人工产业化的栽培空间。  相似文献   

19.
湘西坡耕地主要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是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区域。湘西坡耕地采用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退耕还林,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查研究了湘西地区坡耕地治理中推广的主要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与效果,总结发掘了湘西5大模式类型,并阐述了主要典型模式的结构特点、适用范围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