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拉善双峰驼四季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5月至11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研究了阿拉善双峰驼的牧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双峰驼的年平均日采食时间为550.72±150.44min春季最长,冬季最短,年平均日采食周期为2.98±1.40个,年平均日采食量(干重)为12.50±5.20kg/峰·d,秋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年平均1次饮水量为31.68±6.87kg/峰·d,春季饮水量高于其它季节,年平均昼夜反刍时间为348.36±  相似文献   

2.
1996年春、夏、秋、冬四季在内蒙古锡盟多伦县测定了蒙古羊的牧食行为,研究蒙古羊的采食习性和饮水量、牧草的适口性指数、昼夜行为活动节律和反刍行为及排泄行为。结果表明,蒙古羊一年四季的昼夜行为活动节律和牧食行为不同。按年平均,昼夜采食次数为8.67±5.03次,采食时间为355.77±45.94min,反刍时间为384.54±76.63min,卧息时间为645.31±73.41min,站立游走时间为54.38±43.53min.夜间的反刍时间、反刍周数期、反刍食团数以及每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和时间比白天多。家畜的牧食行为受饲养管理制度、草地状况以及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古羊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6年春、夏、秋冬四季在内蒙古锡多化县测定了蒙古羊的牧食行为,研究蒙古羊的采食习性和饮水量、牧草的适口性指数、昼夜行为活动节律和反刍行为及排泄行为,结果表明,蒙古羊一年四季的昼夜行为活动节律的牧食行为不同,按年平均,昼夜采食次数为8.67±5.03次,采食时间为355.77±45.94min,反刍时间为384.54±76.63min,卧息时间为645.31±73.41min,站立游走时间为54  相似文献   

4.
舍饲周岁波尔山羊行为习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只舍饲周岁波尔山羊进行连续5昼夜行为习性观察,结果表明:周岁波尔山羊在舍饲情况下,每昼夜反刍时间为431.5±48.73min,睡眠时间为381.0±8.04min,采食时间为333.0±43.16min,其他行为时间为64.0±5.23min,自由活动时间为230.5±39.92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1.3∶1.0。反刍、睡眠多发生在夜间,采食多发生在白天。白天排粪、排尿次数多于黑夜。  相似文献   

5.
选用4只舍饲青年杜泊公羊连续进行3昼夜行为习性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羊昼夜采食193.3±35.5min,反刍409.4±40.3min,卧息541.6±23.2min,自由活动245.7±42.3min,其它行为50.0±4.7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2.1:1.0。反刍、卧息多发生在夜间(p<0.01),采食多发生在白天(p<0.01),白天与黑夜排粪、排尿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对 6只舍饲安哥拉周岁公羊进行连续三天昼夜行为习性观察 ,结果表明 :周岁安哥拉山羊在舍饲情况下每昼夜反刍时间 (min)为 45 7 2 5± 2 4 39,睡眠时间为 2 96 5 0± 41 5 0 ,采食时间为 2 65 0 0± 2 2 31,其他时间为 15 4 2 5± 72 76。反刍与采食的时间比为 1 7∶1,明显大于正常的反刍与采食比 (0 5~ 1)的上限。反刍、睡眠和采食也与其它山羊相差较大。周岁安哥拉山羊的反刍、睡眠多发生在夜间 ,采食活动及其它一些动作如打架、自淫多发生在白天。安哥拉山羊白天排粪、排尿次数多于黑夜 ,昼夜排粪次数差异极显著。安哥拉山羊对牧草及灌木有较强的选择性 ,对饮水的卫生要求极为严格 ,拒饮不干净的水  相似文献   

7.
舍饲奶山羊的行为观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对12只西农莎能奶山羊泌乳羊一些行为进行了昼夜24小时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昼夜采食时间为245.67±56.81分钟,食后反刍来临时间为76.42±22.47分钟,反刍时间为534.83±79.30分钟,反刍周期数为19.25±2.38次,昼夜共反刍551.42±87.19个食团,咀嚼速度为1.23次/秒,咀嚼次数为32681.95次,反刍多在夜间卧地进行。昼夜采食与反刍时间的比值为1:2.29。昼夜游走和站立的时间为400.53±166.25分钟,昼夜卧息时间为583.92±145.76分钟,昼夜差异极显著(P<0.01)。昼夜睡眠时间为145.33±62.80分钟。昼夜排粪、尿的次数分别为45.67±15.26、10.92±3.03次。昼夜躺卧比站立、游走时间稍长。争斗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30.67%。以上结果可为西农莎能奶山羊的推广、疾病诊断及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蒙古牛牧食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7年5月-12月在锡林勒国多伦县测定了蒙古年四季的牧食习性,研究了蒙古牛的采食、站立、游走、卧息、反刍和排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蒙古牛的平均采采食时间为438.5±10.8min共计7.5±0.5个采食周期,反刍时间为393.9±9.2min;卧息时间289.6±12.2min;站立游走时间317.9±12.9min。平均采食速度43.1±1.8口/min。  相似文献   

9.
中卫山羊春季主要行为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放牧在干旱半荒漠条件下的中卫山羊春季主要行为进行昼夜连续24小时跟踪观测研究表明,春季中卫山羊日采食分为两个游走状态采食时段和1个补饲采食日段,全天采食时间510.0±30.3分;反刍主要发生在夜间,并有两个高峰期,即23:00左右和3:00~6:00之间反刍强度最大,全天反刍时间420.2±30.3分,反刍与采食时间之比为0.8:1;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之分,总时间135.3±45.4分;春季每天饮水一次,水味咸,总时间5.5±1.6分;春季每天牧程近30km;成年母羊平均体重24.6kg(n=168);3月龄羔羊哺乳行为由3个行为组分构成,吮乳的主行为时间不超过5秒钟,中卫山羊适应性强,合群性好,对大群放牧极有利。  相似文献   

10.
幼龄山羊血清T_4含量的季节和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幼龄去势沙能公山羊血清中甲状腺素(T_4)的放射免疫测定(RIA)表明,其年平均含量为113.32±7.61ng/ml,冬季昼夜平均含量最高为168.67±12.84ng/ml,极明显的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昼夜平均值为139.49±18.54ng/ml,也极明显地高于夏秋两季。秋季、夏季昼夜平均值较低,分别为81.59±5.70ng/ml、63.50±6.38ng/ml,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年平均值的昼夜变化及各季度含量的昼夜变化均无明显的昼夜差异,但白天小山羊血清中T_4含量高于夜间。  相似文献   

11.
在建植8年经更新改良的人工草地上进行放牧强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试验表明,人工草地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0%的利用率,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杂草增加四川麻羊在人工草地当年和翌年牧羊分别为111.89头日数/亩和191.77头日数/亩.  相似文献   

12.
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影响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全年禁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牧草贮藏养分及草地早春生产力较高;重度放牧两者均最低;夏秋季节放牧较冬春季节放牧低。划区轮牧与同等放牧强度的中度放牧相比牧草可贮藏更多的养分,而且草地具有较高的早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新疆昭苏马场杂类草+丛生禾草的草甸草原上探讨放牧强度对新疆褐牛牧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目标取样法,全天跟踪观察。[结果]新疆褐牛各主要牧食行为所用时间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采食、卧息、反刍、游走、饮水,其中采食时间所占比重大于60%,排粪、排尿1~3次;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新疆褐牛的采食时间、游走时间呈升高趋势,而饮水时间、卧息时间、反刍时间、排泄次数均出现降低趋势,且重度放牧对新疆褐牛的反刍时间、游走时间、卧息时间、饮水时间及排粪次数影响较明显(P<0.05);新疆褐牛采食时间与反刍时间、卧息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其排粪次数、反刍时间、静卧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采食行为是新疆褐牛主要牧食行为,且放牧强度影响新疆褐牛牧食行为。  相似文献   

14.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春季放牧强度与放牧始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放牧利用时的合理放牧强度及放牧始期.[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放牧强度,及4月1日、4月15日、5月1日、5月15日、6月1日5个放牧始期,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春季模拟放牧前后伊犁绢蒿种群的地上收获量、盖度、密度及高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放牧前,不同放牧始期间伊犁绢蒿盖度、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仅在高度和地上收获量上存在差异;而不同放牧强度间仅地上收获量存在差异,盖度、密度、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后,除极度放牧全部死亡外,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以4月1日、4月15日恢复最好,盖度以4月15日恢复最快,而密度变化不显著;轻度放牧、中度放牧条件下伊犁绢蒿的恢复效果较重度放牧好.[结论]春季4月15日前后及中等放牧条件下最有利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2013年8月至10月,采用跟踪观察法,在昭苏马场草甸草原上研究了放牧条件下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结果表明,在15h放牧时间观测中,乳用伊犁马各主要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是:休息>采食>游走>挤奶>其他>饮水;在8月、9月、10月其休息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55.92%,58.10%,56.49%,采食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33.01%,34.39%,38.37%;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8月到10月乳用伊犁马采食时间显著增加、游走时间显著减少(P<0.05),休息、饮水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在近14 h的观测时间中行走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8月、9月、10月依次为(5.61±0.19),(6.96±1.08),(10.90±0.99) km.  相似文献   

16.
春季休牧对绵羊和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休牧70、60、50d等不同休牧时间的设计,探讨了春季休牧对草地牧草产量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休牧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其中以50 d休牧期表现较好,也比较经济可行,在锡林郭勒盟地区(试验区),以4月中、下旬开始休牧,6月中旬结束休牧为宜.  相似文献   

17.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绵羊野外放牧试验,连续5a在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草原研究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发挥绵羊的生产性能,在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短缺时,表现更为明显。在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绵羊的生产性能比较接近。划区轮牧下绵羊发挥较高的生产性能是绵羊放牧行为、可利用牧草生物量、牧草营养物质含量、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绵羊放牧行为格局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绵羊在轮牧小区内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游走时间大大减少,对牧草选择性采食明显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绵羊的采食效率和饲草的转化效率,并且绵羊消耗的能量也大为降低;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是草地放牧制度评价的可靠,当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低于24g/m^2时,划区轮牧优于季节连续放牧,而且绵羊的采食量受到明显影响,它能作为牧场确定绵羊冬季补饲育肥日期的有效参考指标,草地植被、土壤对放牧制度的反应不很敏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区植被、土壤装况很接近,或轮牧稍好一些,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对青海海北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模型中选择了15个因素作为评价优化放牧方案的必要因素,编排了各因素的多层次评判顺序及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分配,使其对综合评价的贡献较为合理。从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以放牧方案D的综合评价值最高,说明在海北高寒草甸地区,以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为夏季牧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冬季牧场,采用划区轮牧,其放牧强度为2.68只绵羊/公顷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禁牧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禁牧3a(JM3)、禁牧5a(JM5)、禁牧7a(JM7)、休牧5a(XM5)和自由放牧(FM)等不同管理措施样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禁牧和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样地的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休牧和自由放牧样地,而禁牧3a和5a显著高于禁牧7a;禁牧3a的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禁牧5a和7a,其禾草和莎草的重要值则高于其他样地;禁牧5a样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84.2 g/m2,并且其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最小。在藏北地区,禁牧5a不仅可维持较高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而且还能够明显提高高寒草甸可利用生物量,但是禁牧5a以上将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可利用生物量。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botanical composition in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such as climatic factors and artificial disturbance, a grazing trail was carried out during a 21-year period from 1974 at a sown grassland of the National 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located in Nishinasuno, the central area of Japan. The data sets of biomass for each mouth(from April to November)of the 21-year period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 aboveground biomass varied greatly with both season and year. The biomass ratio of improved herbage species to invaded native plants gradually decreased each year. This may have been owing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low air-temperature in winter, dry and hot summers, grassland management(including grazing intensity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ve and introduced herbage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