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一稻鸭共作的关键技术1鸭的饲养管理鸭品种选择:必须选择体型中小、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适于在稻间放养的品种,如浙江绍鸭、高邮麻鸭。鸭子下田时间:从秧苗的生长要求看,手插秧最早栽后7天,机插秧最早栽后10天以上,过早会损伤秧苗造成缺穴。从鸭子来看,在下田前必须在秧田附近选一地势较高的地  相似文献   

2.
稻谷金黄黄,鸭子行城乡。还不到国庆节,镇江市五、六万只稻田鸭己经销售一空。2003年是镇江市稻鸭共作的第4个年头,稻鸭共作,不仅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稻米,而且能同时生产出美味安全的鸭肉。 在丹徒区大路镇,镇农技员王明友农艺师介绍稻田鸭在大路镇的销售情况,农民将役用鸭称之为打工鸭,打工鸭在完成稻鸭共作的田间多项作业后,又成为城乡人民的安全美味肉。由于这种鸭生活生长于稻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是一种种养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近年来已在国内水稻的主要产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稻鸭共作不仅开辟了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而且开辟了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与传统养鸭仅以产肉蛋功能相比,又增加了役用功能.鸭子在完成稻田的劳作后,又提供了鸭肉供人类食用.  相似文献   

4.
鸭、稻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十天左右的秧苗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约80d左右)。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秧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鸭、稻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饲养模式。现就鸭、稻共作实用技术介绍如下:1鸭、稻共作基地的设计1.1基地的环境要求用于实施鸭稻共作生产的田块必须远离工业污染,远离村镇,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是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以水稻田的基础,采取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生态化生产形式,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减少稻、鸭的种养成本,而且更具有无害化生产的效果,确保了稻、鸭产品的质量和风味。  相似文献   

6.
2001年9月7日,在镇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晓昆处长安排下,本刊采访了镇江市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的情况。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对水稻起增氧和按摩作用,刺激水稻生长,稻和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鸭和水稻。 2000年,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面积2公顷(一个点),首获成功;2001年扩大为300多亩(6个点),走访的两个点中,其中一个由于水稻抽穗,鸭子已经出田,另…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笔者就稻、鸭品种的选择,稻鸭共育前、中、后期水稻田间管理及鸭的饲养管理作了简单的概述,以期为稻鸭共育技术的推广寻找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鸭生理学行为学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被誉为亚洲共同的技术、卓越的环保农业技术。稻鸭共作,鸭是关键。日本的稻鸭共作农户、学者,围绕鸭的生理学、行为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中科学、合理利用鸭的役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日本对鸭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研究相关实验内容,对中国"稻鸭共育"生态养殖模式进行了阐述与总结。主要简述了中国近10年稻鸭共育模式的养殖方式与方法,归纳了各地区较为通用的养殖流程,重点为不使用农药、仅依靠鸭子采食方式除虫除草,每公顷饲养200~250羽当地适用品种的雏鸭,稻秧存活后下田,共生70~80d。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这一模式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尚存不完善之处。稻鸭共育可以保护土地环境、增强土壤肥力,同时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水稻与健康成鸭,节省了农药肥料以及鸭饲料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公顷可增加两千元以上的收入。各地区稻种与鸭种的选择和培育尚待进一步研究,稻鸭共育模式的配套生产管理技术较为模糊,还存在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2.
沈晓昆  戴网成 《中国家禽》2002,24(23):24-24
稻鸭共作技术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正在迅速发展之中.稻鸭共作,鸭是关键,为此对不同鸭品种(组合)雏鸭的耐水性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现已在国内多个省市广泛开展起来。稻鸭共作,鸭是关键。从2000年起,镇江水禽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适宜于稻鸭共作的役用鸭的选育。根据役用鸭选育的理论和目标,利用国内丰富的鸭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四十多岁的江苏溧阳市埭头镇胡家村农民胡顺保,由于在20亩水稻田里放养了300只鸭子,实施"稻鸭共作",悄然间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胡顺保今年在20亩承包水稻田中,成功放养了300只鸭子。眼下鸭们个个生龙活虎般地健壮勤劳,水稻长势在此一方田野里出类拔萃,成为诱人眼球的"标杆方"。这稻鸭共作的生态种养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正逐渐成为国内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的一种潮流。不仅稻鸭米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欢迎,就连稻田鸭也成了水禽生产、水禽市场的新宠。现将笔者2011年了解到、经历到的各地稻鸭共作情况作一介绍。1上海市稻鸭共作近年在上海市得到了重视和更多的应用,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对安全优质稻米生产、消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南北稻区的多个省市都开展了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他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先进技术,并对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邮鸭和绍兴鸭的稻田放养试验,获得不同品种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适宜的放养密度,以及常规稻作、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放养密度越小,收捕时鸭平均体重越大。放养密度越大,收捕时每公顷产鸭总重越大。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要多4~5倍。高邮鸭5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40 m~2/只、60 m~2/只稻鸭共作经济效益好。绍兴鸭40 m~2/只的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50 m~2/只,60 m~2/只经济效益好。高邮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比绍兴鸭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略高。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育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稻鸭共育种养是一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稻田无公害生态立体种养新模式.笔者介绍了稻鸭共育种养的技术特征,以及水稻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鸭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