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几种蔷薇属植物抗寒性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燕  陈俊愉 《园艺学报》1991,18(4):351-356
对我国原产蔷薇属植物中的9种进行不同温度冰冻处理后,采用电阻法测定其电阻值。同时,用枝条进行生长恢复试验,将不同冰冻温度处理后,枝条的电阻测定值和扦插存活率分别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聚类分析。两种试验方法的分类结果近似。绪论如下:疏花蔷薇、宽刺蔷薇抗寒性最强,可耐-45℃的低温;单瓣黄刺玫、重瓣黄刺玫、报春刺玫、白玉堂蔷薇、弯刺蔷薇抗寒性较强。不同程度地抗-35℃至-45℃的低温,‘月月粉’月季、木香抗寒性较差,仅能抗-15℃的低温。文中讨论了与抗寒性有关的其它因素和改进实验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超敏蛋白对低温胁迫下核桃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敏蛋白对低温胁迫下核桃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提高核桃抗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超敏蛋白在核桃抗逆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寒力较弱的早实核桃品种‘香玲’为试材,采用大田喷施与室内模拟低温环境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低温(2、0、-2、-4、-6℃)胁迫下核桃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探究超敏蛋白在核桃响应低温胁迫中的作用。【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核桃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喷施超敏蛋白可显著降低0℃以下低温胁迫核桃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结论】喷施超敏蛋白可以提高低温胁迫下核桃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防止膜脂过氧化和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核桃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以“白玉堂”“寒地月季”“粉团蔷薇”“十姊妹”和“狗蔷薇” 5种月季砧木为试材,采用人工低温胁迫处理的方法,研究了4、-3℃和-10℃3个温度处理对5种月季砧木枝条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功能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月季砧木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各月季砧木枝条的发芽率和生根率降低,根的伸长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其中,“寒地月季”通过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维持细胞膜正常功能等途径来适应低温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其次是“粉团蔷薇”和“白玉堂”,而“十姊妹”和“狗蔷薇”的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以石榴品种‘鲁青1号’‘泰山红’和‘突尼斯软籽’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电解质渗出率拟合Logistic方程确定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抗寒性,测定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合田间越冬率、枝条植物学特征、冻害胁迫后枝条恢复能力,研究其越冬期间抗寒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发现:3个品种抗寒能力差异显著,‘鲁青1号’抗寒性最强,田间越冬率远高于‘泰山红’和‘突尼斯软籽’,‘突尼斯软籽’抗寒性最差,田间越冬率为0。与‘突尼斯软籽’相比,‘鲁青1号’枝条粗壮,硬,节间相对短;枝刺粗壮,硬;皮孔封闭早且封闭层数多,包被严密;低温处理后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相对小,MDA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较高,能较好地维持其渗透压和氧化还原平衡,使其抗寒能力远大于‘突尼斯软籽’。  相似文献   

5.
王燕凌  廖康  刘君  王丽 《果树学报》2006,23(3):375-378
通过越冬前的低温锻炼,全球红、巨峰、里扎马特3个鲜食葡萄品种枝条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低温锻炼中期积累最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SOD活性的提高主要在低温锻炼的前、中期,且上升平缓,POD活性的提高主要在前期,中后期不再提高;质膜相对透性在前中期变化不大,后期明显上升。从品种来看,经低温锻炼后,全球红枝条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活性均相对较高,巨峰次之,里扎马特较低。从时间进程来看,在低温锻炼诱导葡萄抗寒性过程中,POD活性提高在前,游离脯氨酸积累在后,之后是质膜相对透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云南藜蒿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纯无机肥料处理相比,施用养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料之后,在一定范围内,藜蒿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藜蒿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养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高藜蒿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葡萄砧木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及其评价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葡萄枝条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3个指标,进行抗寒性分析,以期为西北葡萄种质资源筛选和抗寒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个酿酒葡萄砧木品种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24.5~-32.0℃;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递增的速度和幅度存在一定差异,且递增幅度大小与抗寒性强弱一致;‘山葡萄’、‘贝达’、‘5BB’和‘520A’抗寒性较强,‘140R’、‘5C’和‘抗砧3号’抗寒性较弱,其它品种抗寒性中等。  相似文献   

8.
低温胁迫对三个景观树种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a生红瑞木、合欢、悬铃木的1a生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冷冻处理条件下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3个树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枝条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推算出红瑞木、合欢、悬铃木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1.8、-21.5和-19.9℃。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红瑞木合欢悬铃木。  相似文献   

9.
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与葡萄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9,自引:4,他引:65  
本试验通过对四个抗寒性不同的葡萄品种在抗寒锻炼期间枝条,叶片内可溶性糖,全蛋白含量及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全蛋白含量随着温度的下降呈递增趋势,且抗寒性强的品种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高,并随着温度的下降增加的幅度大;抗寒性差的品种其含量低,且随着温度的下降增加的幅度小,可溶性糖,可溶性全蛋白含量与电解质渗出率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4个酿酒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酿酒葡萄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方法】以引进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北冰红’、‘左优红’、‘双红’以及石河子主栽品种‘赤霞珠’的1 a(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的抗寒力进行比较。【结果】4个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先升后降,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升高,POD活性下降。【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判4个品种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双红’‘左优红’‘北冰红’‘赤霞珠’,研究结果为酿酒葡萄的引种与栽培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几种方法测定鲜食葡萄枝条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5种方法测定7个鲜食葡萄品种的枝条抗寒性,对测定结果与品种抗寒性进行分析,结合本地区葡萄越冬表现结果表明,7个鲜食葡萄品种中矢富罗莎、奥古斯特和京秀比其他几个品种抗寒,红地球和美人指居中,而乍娜和里扎马特抗寒性最弱。对测定方法进行了简单比较表明:在品种抗寒性差异比较大时可用电导率法测定,既简便又节省费用。抗寒性差别比较小时则可采用过氧化物酶和可溶性糖测定,若要精细比较抗寒性采用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综合测定。  相似文献   

12.
多胺对柑桔抗寒力的效应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林定波  刘祖祺 《园艺学报》1994,21(3):222-226
随2年生兴津温州蜜柑枳砧盆栽苗抗寒力的提高,内源精胺和亚精胺含量均显著增加,腐胺含则剧降。当抗寒力达到最大时,它们均达到极值。随抗寒力的迅速降低,前两值均回到对照水平,而腐胺只是略有回升。外源Spd处理离体叶片,使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丙二醛(MDA0水平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及其组分改变,导致柑桔离体叶抗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2个月、6个月和1年苗龄的中华常春藤为试材,分别用0、5、10mg·L-1的脱落酸(ABA)溶液喷施各苗龄的常春藤,5℃低温胁迫12、36、72、144 h后测量常春藤的光合参数,并测定叶片中丙二醛、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活性氧的含量和4种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探究外源ABA对低温下常春藤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增强常春藤抗寒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5 mg·L-1ABA可以显著降低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下1年苗龄的常春藤在ABA处理后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最明显,表现出更强的抗寒性。喷施适宜浓度的ABA可以增强常春藤的抗寒性,缓解低温胁迫对常春藤的伤害,并且外源ABA对年龄越大的常春藤缓解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花烛愈伤组织不同继代培养的再分化差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花烛( Anthurium andraeanum) ‘Jolanba’无菌苗叶片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3 种不同的培养处理, 观察其再分化表现, 并探讨了3 种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特点。结果表明, 适当降低基本培养基浓度、减少继代次数和延长继代周期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的芽较多、较壮; 再生芽的分化需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质, 其生长需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糖; POD 和SOD 活性与分化的芽数呈正相关; GA1 + 3/ABA、ZRs/ ABA 的高比例与再生芽的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IAA/ ABA 及IAA 的高水平与花烛离体根的发生呈正相关。重新诱导培养和延长愈伤组织继代周期以提高再生芽生长势的主要生理生化基础之一是维持较高的可溶性糖水平和有利的激素平衡。  相似文献   

15.
NO 和ABA 对辣椒幼苗自毒作用缓解的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NO 和ABA 对辣椒幼苗自毒作用缓解的生理生化机制,以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栽培 的辣椒‘陇椒2 号’幼苗为材料,用连作3 年辣椒的土壤和基质浸提液浇灌幼苗,研究喷施外源SNP(NO 供体,150 μmol · L-1)和ABA(100 μmol · L-1)对自毒作用下辣椒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 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膜脂过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和基质浸提液均导致辣椒幼苗叶片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 的下降;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 和AsA/DHA 上升;土壤浸提液胁迫程度显著大于基质浸提液。外源NO 和ABA 处理显著提高辣椒幼苗 叶片的SOD、POD 和CAT 活性,以及Pro 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促进 AsA 含量升高和DHA 含量下降,维持较高的AsA/DHA,NO 对自毒作用下辣椒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 显著好于ABA。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O 和ABA 通过提高自毒作用下辣椒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 量和AsA/DHA 比值,有效地阻止辣椒体内MDA 积累和电解质渗漏,缓解自毒作用对辣椒幼苗造成的膜 脂过氧化,增强辣椒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xogenous abscisic acid (ABA) during natural cold acclimatisation and de-acclimatisation to cold stress in the rare species, Magnolia wufengensi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field-grown M. wufengensis seedlings subjected to a single foliar (T1) or root (T2) application of ABA were compared. During cold acclimatisation, treatments T1 and T2 accelerated the increase in freezing tolerance in shoots and the level of bud dormancy, but T2 was 40.0% and 17.5% more effective than T1 for these two parameters, respectively. During de-acclimatisation, the decline in freezing tolerance in shoots and levels of bud dormancy were not greatly influenced under T1, but were slowed by 12.5% and 15.2%, respectively, under T2. Bud-burst in Spring was delayed by 13.78 d under T2, and the rates of bud survival increased by 18.9% and 31.8% under T1 and T2, respectively. Cold-hardi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water, proline, total soluble protein, total soluble sugar, glucose, and fructose concentrations. We conclude that foliar or root application of ABA advanced the process of cold acclimatisation in M. wufengensis, that root treatment was relatively more effective, and that root application played a role in inhibiting de-acclimatisation. We suggest that a single root application of ABA would be a superior method to improve winter-hardiness in M. wufengensis grown in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7.
茉莉酸甲酯对低温胁迫下香蕉幼苗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品种威廉斯香蕉幼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0.0(CK)、0.2、0.5、1 mmol.L-1 4个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然后进行低温胁迫,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香蕉幼苗耐寒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可以提高香蕉幼苗在低温胁迫下P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速率与细胞膜电解质外渗率,提高了叶片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对提高香蕉幼苗的耐寒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验的各个浓度处理中,以浓度为0.2 mmol.L-1的MeJA处理其诱导香蕉幼苗的抗寒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8.
早实核桃不同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9个早实核桃品种新梢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核桃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早实核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为:辽宁4号 > 强特勒 > 扎343 > 香玲 > 西林2号 > 西扶2号 > 西林3号 > 辽宁3号 > 鲁光。辽宁4号和强特勒抗寒性最强;扎343、香玲和西林2号抗寒性中等;西扶2号、西林3号、辽宁3号和鲁光抗寒性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新梢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耐低温性不同的3个茄子品系幼苗为试材,研究设施内亚低温(D 18℃/N 13℃)处理及恢复常温后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含量,以及SOD、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亚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SOD、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在亚低温处理2~4 d出现,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降低;恢复常温2 d后,除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外,其它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耐低温性不同的3个茄子品系间,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相近,变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