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实生毛桃为试材,采用PCR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克隆桃树SnRK1蛋白激酶(蔗糖非发酵-1-型相关蛋白激酶-1)的调节亚基βλ,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构建p35S::PpSnRK1βγ1重组载体,获得超表达PpSnRK1βλ1基因拟南芥植株用于分析其生物功能。结果表明:克隆获得桃树SnRK1βλ1,命名为PpSnRK1βλ1。该cDNA全长为1 476bp,编码49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CBM和4个CBS结构域;PpSnRK1βλ1与果梅的SnRK1βλ蛋白亲缘关系最近;PpSnRK1βλ1基因在实生毛桃的根、茎、叶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表达量最低。超表达PpSnRK1βγ1基因拟南芥株系A-βγ1的花期比野生型晚2.19d,单株莲座叶数量比野生型多1.17片;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分别比野生型提高了13.7%、12.9%和23.3%,但淀粉含量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氧化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但前者具有更好的萌发率和主根长度,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因此,PpSnRK1βλ1基因参与调控植株的碳氮代谢,并影响植物的花期,以及在防御氧化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番茄(Solanum lycopericum)超表达桃SnRK1(蔗糖非发酵蛋白激酶–1)基因PpSnRK1α的株系及野生型为试材,研究在养分供应不足时SnRK1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营养条件下,转基因番茄叶片和根系中的Sn RK1酶活性比野生型高41.55%和39.46%;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平均比野生型高18.98%;低营养胁迫12 d的叶片SOD、POD、CAT活性比野生型高35.56%、28.85%和14.90%;根系活力比野生型高26.39%;茎和叶中氮磷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钾含量两者差别不大,在根系中氮磷含量差别不大,而钾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且氮素向地上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率增加。上述结果说明,在营养缺乏条件下,超表达PpSnRK1α可以提高番茄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从而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桃PpSnRK1蛋白激酶对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以桃[Prunuspersica(L.)Batsch]实生苗为试材,通过外源施加水杨酸(SnRK1促进剂)和海藻糖(SnRK1抑制剂)调节植株体内Sn RK1活性,观测其对植株根系构型及活力的影响。从桃叶片克隆到PpSnRKα(Ppa004347m)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超表达PpSnRKα拟南芥植株,以T3代纯合株系为试材,观测PpSnRKα对拟南芥根系构型及根系中生长素合成和转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瞬时还是长期施加水杨酸,桃幼苗根系PpSnRK1α表达量与SnRK1酶活性都上调,且促进了根系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而施加海藻糖后抑制了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当同时施加水杨酸+海藻糖(1︰1,体积比)后,SnRK1酶活性及PpSnRK1α表达量介于上述两个处理之间,且部分缓解了海藻糖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超表达PpSnRKα拟南芥4-1、4-2、4-3纯合株系的根系可知,SnRK1可以增加根系的长度和密度,特别是增加了侧根的数量;通过RT-qPCR技术分析,超表达PpSnRKα拟南芥的3株纯合株系根系中,无论是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AtTAA1、AtYUC2、AtYUC6),还是生长素运输相关基因(AtPIN1、AtPIN2、AtPIN3)表达量相比野生型均明显上调,且外施0.1 mg·L-1 IAA的野生型株系与3株超表达PpSnRKα拟南芥纯合株系的根系表型相似,根系密度、长度及侧根数量增加,说明SnRK1对植株根系构型的影响与生长素信号途径密切相关,其可以正向调控生长素的合成与转运,进而正向调控根系生长,特别是侧根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大果型栽培番茄资源“T048”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滞绿基因SlSGR1进行定向编辑。对19株转基因阳性株系进行靶位点序列分析发现,共有10株发生了编辑事件,编辑效率为52.6%。通过测序分析发现,编辑类型涉及碱基的缺失、插入及替换,多数发生在PAM序列上游3~4 bp碱基处,同时也发现了两个编辑位点间共565 bp的序列倒位。表型分析发现,T1代纯合编辑株系叶片衰老减缓,果实表现为铁锈色,且番茄红素、叶绿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对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纯合编辑株系果实中的SGR1表达量显著降低,而PSY1表达量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滞绿基因SlSGR1进行定向编辑可有效提升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而为番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以超表达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 var. pingyiensis Jiang)SnRK1(蔗糖非发酵–1–型相关蛋白激酶–1)基因MhSnRK1的番茄株系O-7及野生型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试材,研究MhSnRK1对番茄植株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番茄相比,超表达MhSnRK1番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光合途径中差异表达的10个基因中7个基因转录被上调;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平均值提高20.3%;嫩叶及功能叶SnRK1酶活性比野生型功能叶提高20.6%和25.0%,可溶性糖提高57.7%和27.0%;超表达MhSnRK1番茄嫩叶SnRK1酶活性明显高于功能叶,淀粉含量提高了近1倍,而野生型番茄嫩叶及功能叶差异不明显。海藻糖处理后,超表达MhSnRK1番茄和野生型番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且野生型下降幅度大于超表达MhSnRK1番茄;超表达MhSnRK1及野生型番茄嫩叶和功能叶SnRK1酶活性都降低,但超表达MhSnRK1番茄仍高于野生型。  相似文献   

6.
以加工番茄品种"石红305"、"里格尔87-5"以及"LA2711"为试材,采用半定量RT-PCR法初步检测了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加工番茄叶片中番茄红素β?环化酶(Lyc-β)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期探索盐胁迫对加工番茄类胡萝卜素代谢影响的分子机理。结果表明:一定范围的盐浓度可以上调或下调Lyc-β基因的表达,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不同加工番茄品种叶片中Lyc-β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不均一变化,这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以及耐盐性有关;利用HPLC方法对相应叶片中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后发现,Lyc-β基因的表达与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相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盐胁迫可通过调控Lyc-β基因的表达量来影响β?胡萝卜素的代谢。  相似文献   

7.
叶霞  黄晓德  姚泉洪  章镇 《园艺学报》2007,34(2):489-492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菜豆铁结合蛋白基因(PvFer)导入‘粉红 908’番茄基因组中。经PCR、PCR-Southern、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2株番茄基因组中。半定量式RT-PCR检测表明,外源菜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在2株转基因植株中得到了表达。测定番茄果实和叶片中铁、锌、锰含量表明,转ferritin基因株系T1的叶片铁含量提高了174%,果实中的铁含量提高了37%,锌在果实中提高了119%,而锰在果实中的含量却降低了56%。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磷酸果糖激酶基因MdPFPβ(Pyrophosphate-fructose 6-phosphate 1-phosphotransferase subunit beta,基因序列号MD09G1112800)的生物学功能,首先分析了基因启动子和全长序列信息,该基因包含全长为483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61个氨基酸。利用PlantCare数据库进行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MdPFPβ启动子序列中含有与脱落酸(abscisicacid,ABA)、低温及干旱信号相关的调控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MdPFPβ在苹果叶片和成熟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并且受外源ABA的诱导表达。在外施ABA的条件下,MdPFPβ过量表达的苹果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上升。此外,MdPFPβ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光合性能增强,MdPFPβ可能通过调控糖代谢酶的活性最终影响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番茄LYC-B 干扰对类胡萝卜素合成主要酶和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构建了果实特异性的番茄红素β- 环
化酶LYC-B 干扰载体,并验证了其在不同颜色番茄果实中的有效性。依据X13437.1 扩增番茄果实特异启动子E8,构建了果
实特异性载体E8-pBI121,其在粉色、红色、绿色和紫色的番茄果实中均能表达。依据X86452.1 扩增番茄LYC-B 从61~861
bp 间长度为801 bp 的片段LYC-B1 和从 480~781 bp 间长度为302 bp 的片段 LYC-B2,构建了以CaMV 35S 为启动子的LYC-B
干扰表达载体pBI121-B1B2,以E8 替换CaMV 35S,构建了果实特异性干扰载体E8-pBI121-B1B2。采用农杆菌注射法分别
侵染番茄叶片和果实,GUS 染色显示,pBI121-B1B2 在叶片、果实和种子中均表达,E8-pBI121-B1B2 只在果实和种子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蔗糖非发酵–1–相关蛋白激酶–1(SnRK1)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以超表达平邑甜茶MhSnRK1的番茄株系O-7、O-9和其野生型(WT)为试材,研究MhSnRK1对番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WT、O-7和O-9在MS培养基中种子发芽率均为100%,在MS + 100 mmol · L-1海藻糖培养基中发芽率显著降低,分别为23.3%、70.3%和67.7%;在MS培养基中O-7和O-9的SnRK1活性分别比WT高12.1%和2.3%,在海藻糖培养基中WT、O-7和O-9比在MS培养基中分别降低41.5%、35.5%和27.5%,O-7和O-9仍高于WT,可见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SnRK1活性促进种子的萌发。播种后14 d,与其他培养基中相比,海藻糖培养基中幼苗主根的长度最短,其中WT显著短于O-7和O-9;幼苗下胚轴的伸长较MS培养基中明显受到抑制,且WT受抑制的程度更大;在海藻糖培养基中添加0.3 mg · g-1的IAA,WT下胚轴伸长受到的抑制得到解除。播种后30 d,海藻糖培养基中,与O-7和O-9相比,WT表现为子叶平整肥厚,真叶发育良好,叶面积较大,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 O-7和O-9。上述结果表明,平邑甜茶MhSnRK1在番茄中超表达调控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SnRK1活性促进种子的萌发、抑制幼苗主根和下胚轴的伸长,较低的SnRK1活性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以裂果率差异极显著的番茄为材料,分析了SlPL(Solyc03g111690)基因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利用基因遗传转化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SlPL在易裂番茄‘NT189’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裂番茄‘NT91’;在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叶、花等器官,且在果实转色期和红熟期表达量较高;通过灌水处理和ABA处理诱导果实开裂,发现在相同处理时期,易裂果材料果实中SlPL表达量总体显著高于耐裂果材料。通过遗传转化获得SlPL过表达(OEPL)和敲除(pl)的株系,与野生型相比,OEPL更易裂果,且果实硬度显著降低,pl果实硬度升高。OEPL果实中原果胶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原果胶和总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OE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EPL果实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SlPG2、SlPME2.1、SlCel2、SlGH9C5和乙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SlACS4、SlACO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则相反。pl果实中乙烯响应因子SlERF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2.
以番茄果实高抗坏血酸含量材料TS-226和低抗坏血酸含量材料TS-228为试验亲本杂交和自交创制F2遗传分离群体,分别构建高抗坏血酸混池和低抗坏血酸混池,集团分离群体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分析鉴定到与番茄果实抗坏血酸相关的主效QTL,进一步将与抗坏血酸相关的候选基因定位于番茄基因组8号染色体58.00~60.15 Mb区域内。结合?SNP-index数据,推断SlPPO(Polyphenol oxidase)是参与调控番茄抗坏血酸含量的主效基因。以TS-228为背景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进行遗传转化,获得SlPPO过表达和沉默株系,相比野生型,过表达株系OE-3和OE-18的红熟果实总抗坏血酸含量分别减少了18.89%和26.56%;沉默株系Ri-9和Ri-16红熟果实总抗坏血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7.53%和63.93%。综上所述,SlPPO为参与控制番茄红熟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关键基因,对果实抗坏血酸含量起负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先炎  赵强  刘鑫  郝玉金  由春香 《果树学报》2015,(2):177-185,349
【目的】将苹果Md DRB1基因转入番茄中,探究苹果MdDRB1基因在番茄中的异位表达与功能。【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苹果基因Md DRB1转入番茄植物体内,用PCR检测到该基因已整合到番茄总DNA中。对获得的5个转基因番茄株系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挑选MdDRB1基因表达水平由低到高的3个株系,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生长素有关的mi RNAs及相应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对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番茄进行3μmol·L-1IAA和5μmol·L-1IAA处理,对植株进行向光性检测。【结果】转基因株系中miR164、miR160、mi R393表达量下调,mi R167表达量上调,同时,它们分别对应的番茄中的靶基因SlNAC1、SlARF10和SlARF16、SlTIR1的相对表达量上调,SlARF8相对表达量下调。IAA处理后,转基因株系幼苗的侧根数目比未转基因植株增多,同时,转基因株系幼苗的向光性也增强。【结论】苹果Md DRB1基因在番茄中的异位表达,通过抑制生长素响应相关的mi R164、miR160、miR393和增加miR167的积累水平,部分解除其对下游靶基因SlNAC1、SlARF10和Sl ARF16、SlTIR1以及增加Sl ARF8的转录后基因沉默作用,进而提高了转基因番茄对生长素响应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佟少明  席海秀  艾可筠  侯和胜 《园艺学报》2016,43(12):2315-2324
采用RT-PCR方法从葡萄(Vitis vinifera)叶片中克隆到1个ACC氧化酶(ACC Oxidase,ACO)基因,命名为VvACO1。序列分析表明,VvACO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具有亮氨酸拉链、Fe2+结合基序和抗坏血酸结合位点等ACO蛋白的典型结构域;与烟草和番茄的ACO蛋白的相似度分别为87%和84%。组织特异性及乙烯诱导表达结果表明,VvACO1在葡萄叶片、卷须、幼茎、果实、花序、须根以及腋芽等组织中差异表达,并受到乙烯利的诱导上调表达。过表达VvACO1的番茄开花期及果实成熟期提前,过表达VvACO1的拟南芥叶片光合效率和叶绿素a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得到番茄SUT1基因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器官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叶片和果柄中SUT1基因表达量高于果实中;不同栽培措施对番茄SUT1表达量的影响各不相同,营养液的EC值较低水平时(1.8 dS?m-1)SUT1基因表达量高于EC值较高水平时(3.0 dS?m-1)、栽培密度较高时SUT1基因表达量高于栽培密度较低时、不摘叶时SUT1基因的表达量高于1/3摘叶及1/2摘叶,均一摘叶高于下叶摘叶。品种对SUT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比较复杂,叶片中莱邦索﹥麗容,而果柄和果实中反之,表明莱邦索比麗容更有利于蔗糖的转运和蔗糖在果实中的累积。SUT1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与番茄的单株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南通小方柿’果实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柿乙醇脱氢酶基因DkADH1,其全长为1 377 bp,开放阅读框为1 137个核苷酸,编码379个氨基酸,具有ADH基因典型的结构域和功能域,与番茄、苹果等双子叶植物亲缘性较近。以‘南通小方柿’不同组织为材料,采用qRT-PCR方法对DkADH1及单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不同时期果实的单宁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单宁含量逐渐降低,而不溶性单宁含量不断升高;DkADH1基因在茎、叶、花、果实等器官中均有表达,在果皮中表达量最高。随着果实的成熟,DkADH1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柿果实中单宁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DkF3′5′H和DkMYB4随着乙醇处理果实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下降趋势,推测‘南通小方柿’DkADH1能够抑制单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果实可溶性单宁含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CE技术和RT-PCR相结合,从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果实中克隆获得长度为1798 bp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lycopeneβ-cyclase)基因ChLCYb的cDNA全长序列,开放读码框为1515 bp,编码50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ChLCYb具有植物LCYb保守区(Plant LCYb conserved region)、FAD/NAD(P)结合区(Dinucleotide-binding signature)、"Cyclase motif 1"、"Cyclase motif 2"和"lycopeneβ-cyclase motif"等典型结构特征,在N–端存在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转运肽信号序列,在85~106、209~227、373~391和460~480氨基酸区域包含4个跨膜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hLCYb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幼果,在根中最低;在欧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ChLCYb表达量高于果肉,果皮中ChLCYb表达量先升高,在花后90 d左右表达量最高,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果肉中ChLCYb表达量相对平稳。ChLCYb表达模式与果皮和果肉中β–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呈显著正相关(r=0.824和r=0.712,P0.05)。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体系诱导表达了ChLCYb蛋白,并证实其可催化工程菌株中番茄红素向β–胡萝卜素转化,其转化效率达71.22%。在番茄中超量表达ChLCYb促进果实中番茄红素向β–胡萝卜素的转化和积累,转基因株系L-11号果实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692.18μg·g~(-1) DW,是非转基因对照的4.42倍。  相似文献   

18.
以“京番301”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限根栽培方式,以CaO施入量0(T1)、300(T2)、600(T3)、900(T4)、1200(T5)kg·hm-2设置5个处理,以不施入任何肥料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钙量对番茄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钙肥的高效合理利用和高品质番茄的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钙肥的施入降低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但可以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钙肥有利于改善果实的营养品质,T4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比T1处理分别提高了24.4%和62.3%。T1处理平均单果质量、小区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较大,钙肥的增产作用在试验中表现不明显。各养分在一定的钙肥范围内,随钙肥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T4处理果实营养品质较好,T1处理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秸秆源提取物在番茄上的适宜的喷施时期,以冬春茬日光温室番茄"皇家优秀"为试材,研究了秸秆源提取物不同施用时期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秸秆源提取物后能够促进番茄植株生长,番茄产量略有增加,其中T1(初花期)处理产量最高为8 190kg/667m2;喷施后番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T1(初花期)、T2(坐果期)和T3(果实膨大期)处理与CK相比,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59.2%、36.0%、39.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41.4%、37.3%、34.4%,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提高53.4%、17.7%和28.3%,处理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综合产量和品质等指标,T1处理(初花期)是该试验条件下番茄种植中秸秆源提取物较适宜的施用时期。  相似文献   

20.
采用槽栽方式,以罗拉为试材,设置10个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配比处理,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叶片酶活性、果实品质、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5处理外,各氮素形态配比处理的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高于对照,T1处理NR活性最高为53.26μg·h-1·g-1,比对照提高了23.48%。适宜氮素形态配比可以改善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其中产量以T5处理最高,达197 151.90 kg·hm-2,比对照增产25.23%。综合考虑各指标,本试验条件下T5处理,即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为1∶3∶5表现较佳,番茄产量最高,果实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