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的有效药剂,于水稻分蘖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醚菊酯悬浮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分别高达96%、94%,水稻较对照增产18.4%、22.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持效性优于10%醚菊酯悬浮剂;50%S-氰戊菊酯乳油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几种中低毒杀虫剂防治稻水象甲成虫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低毒杀虫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EC(康宽)、5%来福灵EC、20%丙溴磷EC、40%毒死蜱EC、40%辛硫磷EC和20%辛硫.三唑磷EC为试验药剂,研究了不同药剂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来福灵EC375 mL/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EC150 mL/hm2、40%毒死蜱EC900 mL/hm2、20%丙溴磷EC3600 mL/hm2、20%辛硫.三唑磷EC 950 mL/hm2对稻水象甲成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00 g/L氯虫苯甲酰胺EC、40%毒死蜱EC和20%辛硫.三唑磷EC可以作为生产上替代高毒农药防治稻水象甲的药剂。20%丙溴磷EC虽然防效较好,但其用药量大,成本高,可作为生产上交替使用的药剂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广西6个蔬菜产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氰氟虫腙等3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为3种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各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小菜蛾敏感品系和6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比较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的LC50,计算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结果]小菜蛾荔浦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最敏感,其LC50为0.000735 mg/L,抗性倍数为1.32倍,田东种群的敏感性最低,其LC50为0.004230 mg/L,抗性倍数达7.61倍;对于氟虫双酰胺,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0.366 mg/L,抗性倍数为2.27倍,南宁安吉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0.168 mg/L,抗性倍数为1.04倍;对于氰氟虫腙,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4.692 mg/L,抗性倍数为2.96倍,荔浦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1.622mg/L,抗性倍数为1.02倍.[结论]小菜蛾田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为7.61倍,已达低水平抗性,应给予高度重视.其余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仍处于敏感期,应加强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小菜蛾抗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广西6个蔬菜产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氰氟虫腙等3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为3种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各种群对3种药剂的抗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小菜蛾敏感品系和6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的敏感性,比较田间种群和敏感品系的LC50,计算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结果]小菜蛾荔浦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最敏感,其LC50为0.000735 mg/L,抗性倍数为1.32倍,田东种群的敏感性最低,其LC50为0.004230 mg/L,抗性倍数达7.61倍;对于氟虫双酰胺,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0.366 mg/L,抗性倍数为2.27倍,南宁安吉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0.168 mg/L,抗性倍数为1.04倍;对于氰氟虫腙,柳江种群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LC50为4.692 mg/L,抗性倍数为2.96倍,荔浦种群最敏感,其LC50为1.622mg/L,抗性倍数为1.02倍.[结论]小菜蛾田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为7.61倍,已达低水平抗性,应给予高度重视.其余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仍处于敏感期,应加强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小菜蛾抗性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6种杀虫剂对福建省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为稻纵卷叶螟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福建省3个不同地理种群(福建福州、闽侯和沙县)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在田间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开展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等6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以福州种群最敏感,其次是闽侯和沙县种群;6种供试杀虫剂对同一种群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毒力排序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毒死蜱.在试验设计剂量范围内,6种供试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作用,药后14d的保叶效果为80.02%~88.81%,杀虫效果为82.99%~95.38%.[结论]福建省稻纵卷叶螟尚未对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等6种杀虫剂产生明显的抗药性,6种药剂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小菜蛾种群对1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小菜蛾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田间甘蓝地小菜蛾种群和敏感种群3龄幼虫对1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贵阳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除对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氟虫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藜芦碱仍处于敏感(抗性倍数小于3.0倍)状态外,对其他10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辛硫磷的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352.1005和164.0557倍,达极高抗水平.[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贵阳地区防治小菜蛾的首选药剂,其次为氟虫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藜芦碱对其毒力一般,建议尽量少用或与其他药剂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015-2019年湖北赤壁、武穴、武汉、孝感、黄冈,湖南长沙,江西南昌、萍乡,安徽合肥和河南信阳共10个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氟苯虫酰胺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敏感性差异明显,杀虫剂的毒力次序为氟苯虫酰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溴氰虫酰胺毒死蜱;(2)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3)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一些种群对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如赤壁和长沙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6年下降了2.3~4.1倍;赤壁、孝感、长沙和合肥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从2016年至2019年上升了2.1~4.9倍;赤壁、武穴和孝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9年下降了2.6~7.3倍;武穴种群对茚虫威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下降了4.2~4.7倍;武穴和长沙种群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从2015年至2018年抗性下降了2.2~6.7倍。以上结果表明,目前华中地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敏感性下降趋势很明显,因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的抗性治理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优先推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RAPD标记的新疆荒漠稻区稻水象甲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稻区稻水象甲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入侵途径,为稻水象甲的监测、有效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新疆各稻区及内地北方典型稻区7个不同地理种群105头稻水象甲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28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13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98条,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70.5;。新疆伊宁察县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基因多样性最低(PPB:46.76;、H:0.2106、I:0.3239),黑龙江阿城最高(PPB:62.58;、H:0.3006、I:0.4450);7个地理种群之间的Gst(基因分化系数)为0.1995,稻水象甲各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9.95;,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0.05;,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7个地理种群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河北唐山市和吉林公主岭市的地理种群优先聚在一起,其亲缘关系最近,接着依次与黑龙江阿城市、新疆伊宁察布查尔县及霍城县完成第一个聚类;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和新疆五家渠市则完成第二个聚类。【结论】稻水象甲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不同且存在差异。新疆荒漠稻区稻水象甲随引种、稻草、交通工具等人为的从东北传入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4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4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15%茚虫威SC和31%三拂ME对低龄稻纵卷叶螟幼虫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在90.08%以上;而对于高龄稻纵卷叶螟幼虫,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45 g/hm2(有效成分)的防效在89.12%以上,其他3种药剂处理的防效均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监测和检测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等药剂的抗性,为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和2019年,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疏勒县、泽普县和昌吉市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亮泰(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利用定量PCR分析不同田间种群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及利用PCR扩增检测RyR分子突变。【结果】 2018年的测试种群中,与相对种群相比,疏勒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性下降,对阿立卡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分别为3.67和20.17倍;伊宁种群分别对溴氰虫酰胺、阿立卡产生了15.26和14.10倍的中等水平抗性;泽普种群对阿立卡和亮泰具有中等水平抗性,RR分别为10.97和13.48倍。2019采集的田间种群中,与敏感种群JZ-S相比,除了疏勒种群对溴氰虫酰胺为敏感性降低,其它3个种群(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和昌吉市)都产生了低至极高水平的抗性,RR分别为3.61、8.14、96.49和1 429倍。2018年新疆亚洲玉米螟各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2019年昌吉、伊宁种群的RyR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4.04、3.86倍);昌吉种群RyR第1 424位谷氨酸(E)替换为天冬氨酸的突变(E1424D),突变频率为30%。【结论】 新疆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其抗性与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疆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温宿县、莎车县、察布查尔县、乌鲁木齐市等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稻瘟病发生情况不同,同一水稻种植区域不同地块稻瘟病发生情况也不同;2016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莎车县>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2017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莎车县>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水稻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正播水稻温宿县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为害均重于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为新疆水稻种植区科学监测和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方法]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目前稻水象甲发生、分布和危害,描述其形态特征,介绍国内外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成果,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结果]截止目前该害虫发生涉及伊犁河谷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个乡镇场,发生面积0.397 x 100 hm2(5.95万亩).在发生区稻田稻水象甲幼虫平均发生量3头/穴,最高达20头/穴;成虫平均发生量3.7头/m2.该虫危害造成产量损失约为5;,严重者可达25;以上.[结论]以国内外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稻水象甲人侵初期的特征和新疆水稻的生产实际,初步提出封锁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疆伊犁河谷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伊犁河谷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调查与资料相结合.[结果]伊犁河谷天然草地约有毒害草104种,隶属12科,占该地区植物种数的8;;毒害草的分布面积约733 300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1.44;.[结论]毒害草蔓延已经成为伊犁河谷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伊犁草原的隐形杀手,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和农户调查的方法.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区,伊犁河流域面临着发展农牧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1)优良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和畜牧业发展.当地污染少,环境质量优良,生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具有环境优势.(2)区域地缘优势突出,有利于开拓中亚市场.(3)在伊犁河水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其自然生态条件较为脆弱,土地退化和质量降低、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大,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规模,则需要从资源条件、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技术水平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多目标规划.而且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调整.[结果]在伊犁河流域发展有机农业,应该(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土地的种养结合.(2)根据规划将新开垦土地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并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降低和避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采取措施,保护天然草场和草地资源,减少由于草地改变引起的土地沙化和退化.(4)在保证畜牧业生产草场肥力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利用放牧牲畜粪便进行种植业生产.(5)延长有机产品链条,开发和应用有机加工技术,增加有机产品附加值.加强生产、流通、科研、服务之间的联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确保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拓宽有机产品的营销渠道,培训和提升有机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治和持续研究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汇总及对比分析。【结果】 稻水象甲起源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南美洲、亚洲、欧洲等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1988年我国河北省唐海县发现该虫疫情,目前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3个县(市或地区)有分布;稻水象甲在国内外传播扩散的路径主要是零星扩散和快速扩散,方式包括:稻苗、气象风力、迁飞、爬行/飞行移动、随风/水飘移。稻水象甲在我国遗传结构繁杂、异质性较高,种群遗传差异较大;稻水象甲以爬行、游泳和飞翔3种活动方式为主,其迁移扩散依赖气流和水流运行,不断变化的光照强度、湿度、温度以及气流对稻水象甲迁飞活动的影响是交互的、叠加的;在我国稻水象甲适生性大体在N16.53~26.73°,E97.85~116.75°。【结论】 稻水象甲在世界上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建立种群,稻水象甲种群定殖、扩张与不同生态环境具有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防治稻水象甲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对稻水象甲应急封锁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桃粉大尾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了解杀虫剂对桃粉大尾蚜的毒力,为该害虫在新疆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治理(IRM)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浸叶法测定桃粉大尾蚜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通过9种药剂对桃粉大尾蚜室内24 h毒力测定表明:吡虫啉杀虫剂对桃粉大尾蚜表现出较高的活性,LC50为 0.013~0.031 mg/L;其次为阿维菌,LC50为0.042 mg/L;优化Bt (LC500.052 mg/L)和啶虫脒(LC500.087 mg/L);高氯微乳剂、顺式氯氰菊酯的活性最低,LC50在0.38~0.454 mg/L.48 h毒力测定表明,LC50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但毒力均有所增加.[结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生产实践中杀伤天敌比较严重,推荐田间防治桃粉大尾蚜的药剂分别吡虫啉、阿维菌、优化Bt和啶虫脒等药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伊犁河谷、喀什、和田等地(州)主要小麦生态区小麦有害生物的调查,明确了新疆主要小麦生态区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趋势,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多种高效、低毒的与环境相容的新型农药,组建了伊犁河谷冬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在和田等地初步建立了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平台,针对不同小麦生态区重大病虫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示范,构建了更为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且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小麦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为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36份1980~2000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57份2001~2008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228份2009年江苏省预试、区试粳稻材料,210份珍汕97B/明恢63家系材料及365份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稳定粳稻品系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参试的896份水稻品种(系)中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免疫的品种,其中中感以上的品种占81.1%,抗性品种仅占1.8%。不同年份育成的粳稻品种抗性存在差异, 近10年育成的抗性强于10年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近期育成的稳定粳稻品系中,中抗和中感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4个群体。在2009年江苏省中试粳稻材料中,中熟中粳类型的发病轻于其他类型。对连云港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有一定关系。【结论】获得光身粳等16个抗性较好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可供抗黑条矮缩病育种和抗性机制研究及抗性基因发掘上使用。建议今后江苏省水稻育种中同时兼顾抗条纹叶枯和黑条矮缩病选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首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间调查伊犁地区有机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葡萄行间生草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在伊犁河谷地区红地球葡萄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是葡萄箱霉病、葡萄褐斑病和葡萄毛毡病.葡萄园人工生草可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在高温干旱年份,这三种病害发生极轻,不用防治(2008年);在当年4-6月降雨相对较少,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生较轻的年份(2009年),在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白三叶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年4-6月降水相对较多,发病较重的年份(2010年)则会加重病情.对于葡萄毛毡病,尽管两年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分析表明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控制该病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有机葡萄生产中应该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分析有机葡萄园生草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