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游人的行为活动往往能够反应其对于环境要素的一种需求[1]。利用植物材料的特性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不同的环境氛围,能够对游人行为起引导作用,同时可创造休憩、活动的空间[2]。为此,以济南市大明湖公园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观察法与样地法探究游人处于不同植物景观特征的环境与行为特征的关联性,以及环境对于游人行为的导向性。提出有利于形成利用率高、景观效果好且合理的植物景观模式,竖向植物空间为服务于人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分别从绿地区位、景观空间、道路系统、植物配置、服务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对沈阳市青年大街的三个街头绿地景观与游人行为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使用状况评价(POE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注重人性化设计、丰富植物配置、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维护管理等建议,为以后的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林军  魏雯 《广东园林》2019,41(3):84-87
以昆明翠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应用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从游人心理角度出发对公园冬季景观进行评价。选取20个评价因子,将其分为5个等级,在翠湖公园内随机采访100个游人,通过他们在公园内的感受相应打分评价。最后收回问卷并统计。结果表明:在选取的20个评价因子中,游人对景观和谐度、氛围度、愉悦度、景观活力度、季节性和空间感评价较高;而对落叶植物占比、特色植物占比、幽静度、变化度和休闲娱乐评价较低。基于游人对翠湖公园冬季景观评价,得出公园内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域环境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群落与地域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地域环境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地域环境在对植物群落制约与影响的同时,植物群落不同程度地也能够反映出相应的地域景观特征.文中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层面中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了地域环境对植物景观营造的作用,探究如何运用地域环境条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冬季植物景观营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气候寒冷,公园游人量少,景观单一、沉闷,吸引力小。作者从视觉形态、游人行为心理与审美机制角度,首次探讨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希望能满足游人在冬季特殊环境下对景观较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野生动物园食草动物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基础上,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园区划分为林区、草原区、草甸和荒漠区、水域区4个功能区。阐述植物景观在野生动物园展区中的功能转换,遵循以动物为主体、以模拟生境为核心的景观改造方略,并结合游人游览和观赏需求,对云南野生动物园食草动物区的4个功能区提出具体的植物景观配置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广州现代高质量住宅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SBE法)和评判法(LCJ)法,评价了广州市滨水植物景观、复层植物景观、色叶植物景观、棕榈植物景观、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园林小径植物景观、宅旁植物景观7大类景观的植物配置,对评估较差的植物配置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意见,并对评判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珠江公园不同环境中植物造景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该公园植物构成的点、线、面空间形态在景观塑造中的作用,指出公园植物造景应从空间塑造和游人感受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形式美的法则,使塑造的植物景观符合环境的空间特性并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以诸暨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游人行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结合游人行为统计及行为痕迹观察结果,分析游人行为规律、内在需求,预测行为趋势,最终提出较合理的游人行为引导策略,为风景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唐山南湖公园的五感景观以更好的服务游人,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实地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从植物、水体、园路、广场等公园构成元素方面对唐山南湖公园的五感景观现状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视觉景观和听觉景观丰富、嗅觉景观和触觉景观稀少、味觉景观难以体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游人的感官需求;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提出加强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的营造,弱化人为因素影响的观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满足游人全方位的感官需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建筑大学映雪湖为对象,采用文献查阅、调查问卷、分析讨论等方法,分析了校内外人员浏览景观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并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道路、植物、铺装、水体、设施小品、照明等进行设计分析,提出了满足喜爱程度、个体心理体验和自己对景观的心理需求校园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步行为主要游览方式的风号区道路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游人在风景区内沿道路进行游览时,道路及沿线景观对游人心理产生的影响及游人心理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道路与景观设计配合良好对调节道路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游人舒适性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总结道路与景观配合应注意的要点,可为风景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色彩丰富的季相植物景观能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以郑州市龙子湖滨水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季节性色彩量化分析,采用AHP法与SBE法对选定的20个植物群落进行植物景观色彩评价,分析影响植物景观色彩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样地植物种类多样,色彩丰富度较高,对比度较低,景观整体色相值偏低,饱和度及明度适中,色彩特征鲜明;AHP法与SBE法虽侧重点不同但二者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可共同应用于景观评价中;根据评价模型可知色彩数量C1、明度指数C8是影响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及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地域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无锡植物专类园是无锡近代园林的延续,其植物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本文在查阅无锡地方史志、园记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问等途径,梳理出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形成历史,归纳出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营建特征,进而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探讨无锡植物专类园植物景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泰山景观资源评价与游人审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泰山景观资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系统综合评价风景美学价值的简易方法和描述模式,分析和研究游人审美效应与景观资源本身价值差异,以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揭示了游人审美素质和对景观资源价值的认识程度,从而为深层开发、利用和保护景观资源提出改进措施,亦为动态评价景观资源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植物景观评价实现了植物景观分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以植物景观评价为主题的62篇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研究热点共现、研究区域共现等分析,比较了层次分析法、美景度评价法、审美评判测量法、混合模型评价法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我国植物景观评价研究现状,并从评价对象、目的、方法等角度对未来我国植物景观评价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未来我国植物景观评价的方法将越来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因子的选择也将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较为宏观尺度的植物景观评价、单一科属的植物景观评价、改造前的植物景观评价将会是下一步应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吴川蛤岭村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从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与景观规划、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以乡村旅游为契机,通过对环境的适当改造及特色景观资源的整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创建多样化景观,营造集生态、景观、旅游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休闲家园。  相似文献   

18.
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杭州西湖游人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游客特性分析;2)游憩行为特征分析;3)游客的游憩偏好与动机分析。最后分析影响游憩行为的环境空间要素,获得影响西湖游憩体验的典型因子,以期更好地引导游人的游憩行为。  相似文献   

19.
书院植物景观是彰显古书院环境艺术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综述法,总结归纳出华南、华中和北方古书院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应用的主要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并对古书院植物景观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得出书院园林中植物造景吸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如天人合一,托物言志,因地制宜,通过书院中的楹联、牌匾进行植物造景等。这些优秀的书院植物景观设计原则手法可为当今古书院及其景区、校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E法的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沙市6个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风景质量评价法中的心理物理学派的SBE法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专业背景的3个评判群体在居住区复层植物景观、色叶类植物景观及水体旁植物景观的审美态度方面具有一致性;色叶类植物景观、水体旁植物景观、建筑小品旁植物景观在运用SBE法评价时应分别根据生态学原则和美学原则进行评判。基于评价结果,对评价高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实例结合园林植物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居民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景观偏好,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