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烤烟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的烟叶样品进行致香物质化验,将检出的83种化合物按官能团归为6类,应用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究了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对6类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检出的83种化合物中,有73种可以归属于对烟叶香气有较大影响的6类致香物质。其中,醛、酮34种,醇8种,酯、类酯7种,酚6种,呋喃8种,氮杂环10种。(2)6类致香物质在烟叶中的含量排序为:醛、酮>醇>酯、类酯>酚>呋喃>氮杂环。(3)不同品种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排序是:红花大金元(红大)>云烟87>云烟85>K326;不同土壤类型烟叶排序是:红壤>黄壤>紫色土>棕壤>水稻土;部位间的排序为:上部>中部;海拔1600m以下烟叶致香物质含量低于1600m以上区域;在海拔1600~2200m的区域内,致香物质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给高香气雪茄烟叶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本试验以主栽雪茄烟品种德雪1号为材料,以生产上常规施肥为对照(CK),设计6个不同中微量元素配施处理(CK+Mg、CK+S、CK+Mg+S+Zn、CK+Mg+S+Mn、CK+Mg+S+B和CK+Mg+S+Zn+Mn+B),研究其对发酵后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发酵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配施显著提高发酵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叶绿素降解产物含量,提高中性致香物质及非挥发有机酸总量。烟叶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与2-乙酰基吡咯、新植二烯呈显著正相关,与β-大马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苯甲醇、苯乙醇、5-甲基糠醛和巨豆三烯酮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芳樟醇、2,6-壬二烯醛、芳香族氨基酸类代谢产物及其它类香气成分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处理间综合比较,T2处理(CK+S)发酵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螺岩兰草酮、藏花醛、愈创木酚含量最高,其它类香气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总量也最高,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适宜,2-乙酰基呋喃、新植二烯、β-大马酮和其它类香气等致香成分含量积累俱佳。...  相似文献   

3.
玉溪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析玉溪烟区海拔高度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方法】采取定点取样的方式研究海拔对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海拔高度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下部烟叶的烟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海拔高度与上部及中部烟叶总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下部烟叶总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海拔1728 m处的还原糖含量最高;氧化钾含量并未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3个部位的烟叶氧化钾含量均在海拔1900 m处最低;3个部位烟叶的氯离子含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分别出现在海拔1728和1900 m处,海拔1313和2200、1532和1900 m处的烟叶氯离子含量基本相当。烟叶协调性方面,3个部位烟叶的两糖差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均在海拔1728 m处;中部及下部烟叶的糖碱比高于上部烟叶,上部和下部烟叶的糖碱比均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上部烟叶氮碱比均小于中部及下部,中部及下部烟叶的氮碱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高度对3个部位烟叶的非烟碱氮与总氮的比值影响不大。【结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大的是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糖碱比和氮碱比;受海拔高度影响较小的是氧化钾、氯离子含量及非烟碱氮与总氮的比值。  相似文献   

4.
海拔高度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云南烟区海拔1700~2200m范围内,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的化学成分与海拔高度表现为不同的相关性。不同部位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为中部>下部>上部;其中,下部烟叶总糖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中部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部位烟叶烟碱含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大小为中部>下部>上部,其中,下部烟叶和中部烟叶烟碱含量与海拔高度达到显著正相关。不同部位烟叶含钾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其中,上部烟叶含钾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部位烟叶含氯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的K326与红大品种片烟在不同仓储地点陈化的化学成分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产自昆明、曲靖、红河3地K326和红大品种的烟叶,在曲靖、楚雄、红河、元江4个仓储地点,研究陈化过程中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氯、糖/氮、钾/氯、致香物质、挥发性有机酸、多酚化合物的变化。【结果】K326和红大2个品种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总糖、烟碱含量上,红大品种的总糖含量高于K326,K326品种的烟碱含量高于红大品种。3个产地的烟叶,红河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低,烟碱含量高,昆明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高,烟碱含量低;曲靖产地的烟叶总糖含量居中,烟碱含量最低,挥发性有机酸和多酚化合物最高。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烟叶致香物质含量升高,挥发性有机酸、多酚氧化物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致香物质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37);挥发性有机酸与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5),与钾、致香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多酚化合物含量与总糖、钾、氯、糖/碱、氮/碱、挥发性有机酸正相关,与烟碱、还原糖、总氮、钾/氯、致香总量呈负相关。【结论】自然陈化过程中,烟叶产地、烤烟品种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显著,文章明确了红河、昆明、曲靖3地及K326、红大品种片烟在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长度梗丝色度值与致香成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探讨梗丝结构对卷烟质量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利用色差法快速预测梗丝中的致香成分含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烟丝振动分选筛对成品梗丝进行筛分,测定不同长度梗丝的色度值与致香成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长度梗丝色度值、致香成分的差异性以及色度值与致香成分的相关性。【结果】(1)对于同一等级烟梗制成的梗丝,不同长度梗丝的色度值及致香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规律性变化。(2)梗丝长度由大到小,明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饱和度(C)、色调角(H)及醇类、酯类致香成分含量总体呈降低的趋势,总色差值(ΔE)及醛类、酸类、酮类、烯类致香成分含量总体呈升高的趋势。(3)梗丝色度值L*、a*、b*和C与醇类、酯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醛类、酸类、酮类和烯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ΔE与醇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负相关,与烯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正相关;H与醇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烯类致香成分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长度梗丝的色度值与致香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且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提升梗丝在烟丝中的掺配均匀性对稳定卷烟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利用色差法快速预测梗丝中的致香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玉溪峨山生态条件下适宜种植的烤烟品种,为红塔集团高端烟叶生产基地的烤烟品种布局和后备品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取样检测,综合分析初烤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烟叶致香成分含量情况.结果表明,在3个品种中,NC297品种的外观质量表现最好,中上部烟叶整体均优于其他2个品种;化学成分方面,NC297品种上部烟叶烟碱稍高于适宜值(4.00%),达到4.26%,呈现糖低碱高的现象,与其他2个品种差异显著,K326和云烟116品种烟碱含量适宜,3个品种中部烟叶化学成分较适宜,钾高氯低,K326品种非烟碱氮比总氮适宜,云烟116和NC297品种氮碱协调性较K326品种稍差.K326品种感官质量均优于其他2个品种,感官评吸总分由高到低排序为K326、NC297、云烟116.从致香成分含量来看,K326品种烟叶致香成分总量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几个关键的致香成分,如巨豆三烯酮、β-大马酮、苯乙醇、苯甲醇、糠醇、糠醛和金合欢基丙酮均较高.在玉溪峨山生态条件下,K326和NC297品种表现较好.K326品种烟叶品质佳,但是外观质量稍差,建议生产过程中以提高烘烤技术,提升烟叶外观质量为主;NC297品种外观质量较好,但是内在品质稍弱于K326品种,在生产上要以提高内在品质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云南烤烟种植分布广泛,纬度和海拔的分布可能导致烟叶品质的差异,为了探讨烤烟随纬度、海拔的梯度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对比云南北纬23°~27°、海拔1200~2200 m烤烟种植区域内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分析烟叶化学成分与纬度、海拔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随纬度变化差异显著,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随纬度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北纬25°~26°的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高于其余纬度带;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与纬度和海拔变化差异不显著,主要受土壤环境与施氮量影响;烟叶钾和氯含量随海拔变化差异显著,随海拔升高烟叶钾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烟叶氯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综合研究表明,云南烟区北纬25°~26°,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高,总氮和烟碱含量低,钾和氯含量中等,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去主脉烘烤方式下,对烤烟有机酸与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风循环标准烤房对烟叶进行烘烤,使用SPSS20.0对中性致香成分和有机酸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去主脉烘烤中,中性致香成分总含量较常规烘烤增加44.64%,大部分中性致香成分较常规烘烤含量增加;有机酸总含量增加15.10%,富马酸、丁二酸、苹果酸和柠檬酸较常规烘烤含量增加,其他有机酸成分含量减少。相关性表明:有机酸含量与各类中性致香成分、有机酸含量与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结论】去主脉烘烤,香气量和香气质都较常规烘烤高,其他评吸指标基本持平,改善了烤烟的香吃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烤烟中上部叶片开片度对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上部叶的开片度与总糖、还原糖、钾、两糖差、糖碱比、钾氯比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烟碱、氯含量、两糖比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开片好的烟叶的苯丙氨酸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较高。因此,在烟叶生产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中上部烟叶开片以提升烟叶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重庆烟区烟叶开片度对其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烤烟中上部叶片开片度对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上部叶的开片度与总糖、还原糖、钾、两糖差、糖碱比、钾氯比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烟碱、氯含量、两糖比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开片好的烟叶的苯丙氨酸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较高。因此,在烟叶生产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促进中上部烟叶开片以提升烟叶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明确典型浓香型、中间香型和清香型3种香型间和不同香型产区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组成和含量特点及差异性。【方法】在河南省4市9县、贵州省4市8县和云南省5市13县采集了379份C3F烟样,采用GC-MS法对其中性致香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运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分析了致香成分含量的特点和差异性。【结果】浓香型烟叶的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显著高于清香型和中间香型烟叶;清香型烟叶的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极显著高于浓香型和中间香型;中间香和清香型烟叶的棕色化反应产物和新植二烯含量极显著高于浓香型。同一香型下不同产区间的总致香物质含量以浓香型的叶县、中间香型的平坝和清香型的文山极显著高于其他产烟县。3种香型的烟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变异系数较大。【结论】总结了不同香型和不同产区烟叶的致香物质组成和含量特点及差异性,为工业进行烟叶调拨和卷烟产品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海拔和基因型对烤烟的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海拔试点,以7个烤烟品种为材料,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和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烤烟烟叶中还原糖、总糖、烟碱含量在不同海拔试点差异较大,总氮、钾含量差异不明显。各品种烤烟烟叶致香成分种类在不同海拔试点差异不大,但其含量有一定差别。低海拔试点烤烟醛类、酮类、酯类、萜烯类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较高;高海拔试点烤烟糖含量、糖碱比较高,且有较高的呋喃类、醇类、酚类含量。在低海拔试点,毕纳1号、云烟85和K326化学成分较为协调;在高海拔地区,云烟85、红大和K326的化学成分更为适宜。在低海拔试点,红大、云烟85、毕纳1号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较高;在高海拔试点,云烟85、云烟87和毕纳1号的中性致香成分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云烟85、毕纳1号和K326在低海拔地区综合表现较好,云烟85、毕纳1号和黔西1号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烤烟品种、部位及生态环境对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不同烤烟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的烟叶样品进行致香物质化验,将检出的83种化合物按官能团归为6类,应用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初步探究了品种、部位及海拔、土壤类型对6类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检出的83种化合物中,有73种可以归属于对烟叶香气有较大影响的6类致香物质。其中,醛、酮34种,醇8种,酯、类酯7种,酚6种,呋喃8种,氮杂环10种。(2)6类致香物质在烟叶中的含量排序为:醛、酮醇酯、类酯酚呋喃氮杂环。(3)不同品种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由高到低排序是:红花大金元(红大)云烟87云烟85K326;不同土壤类型烟叶排序是:红壤黄壤紫色土棕壤水稻土;部位间的排序为:上部中部;海拔1 600 m以下烟叶致香物质含量低于1 600 m以上区域;在海拔1 600~2 200 m的区域内,致香物质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烤烟成熟期质体色素含量和颜色值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了成熟期烤烟质体色素含量和颜色参数值的关系。【方法】以云烟87和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定量测定了成熟期烟叶颜色参数值和质体色素含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成熟期烟叶绿色素含量和颜色参数H*值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其余颜色参数值整体均呈增加趋势,黄色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烟叶绿色素含量与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余颜色参数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烟叶黄色素与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绿色素的决定系数R~2值较大(R~20.990),紫黄质值最小(R~2=0.663),但模型预测不同品种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颜色参数a*和C*值是反映成熟期绿色素含量的较佳指标,C*、H*值是反映成熟期黄色素含量的较佳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贺州烟区及类似地区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提供参考,选择贺州市富川县和钟山县的85个植烟土壤和255个烟叶样品,研究土壤理化性状与烟叶成分及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垄高与中部单叶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容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孔隙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H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铵态氮与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磷与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上部单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钙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镁与上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Ca/Mg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K+Ca)/Mg与叶片数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硫与叶片数呈显著负相关且与产量和上部单叶重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K/Mg与中部叶和下部叶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Mg与上部叶和中部叶的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的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a+K)/Mg与上部叶的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的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比例失调,70%左右烟株较难吸收镁,80%左右的烟叶为镁缺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油菜的根系形态与镉铅累积特征,分析油菜植株镉铅含量、累积量与根系形态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铅锌矿周边镉铅污染的原状农田土壤为供试基质,采用根箱种植云南主栽的9个油菜品种。【结果】(1)油菜根体积和根尖数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根长和根表面积差异较小。(2)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铅含量与累积量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地下部镉含量品种间的差异较大,而地上部镉含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镉累积量品种间的差异较小。(3)油菜根体积与地上部铅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根尖数与地上部、地下部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根际有效态铅含量与油菜地下部铅含量、累积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根际有效态镉含量与油菜地上部镉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油菜根体积和根尖数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并与油菜镉含量、铅累积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丽江烟区KRK26品种烤后烟叶主要品质性状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为提升中国外引品种对"两烟"生产的贡献力和卷烟工业配方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2014—2017年采集的48个KRK26初烤烟叶样品外观质量、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部位烟叶与丽江烟区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丽江烟区烤烟生育期(5—9月)平均气温呈"两头低、中间高",月均气温、日照时间和降雨量分别为18.3℃、155.3 h和161.0 mm。(2)丽江KRK26产值80 568元/hm~2、产量2 898 kg/hm~2,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综合得分极显著高于下部叶(P0.01)。3个部位烟叶总糖含量均较高,上部叶的总植物碱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下部叶(P0.01)、钾含量则显著低于中下部叶(P0.05)。(3)丽江KRK26中部叶主体香韵为干草香和清甜香,特征香韵为焦甜香,香气质尚好、香气量尚足。【结论】丽江烟区KRK26烤后烟叶的品质总体较好,产量略高于原产地津巴布韦,化学成分较为协调,大田成熟期平均温度和伸根期降水量极显著影响中部烟叶烟气品质;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烟叶清甜香韵逐渐凸显,总体秉承了云南烟叶"清甜香润"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文山州烤烟化学成分与海拔和经纬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文山州海拔、经纬度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依次为海拔经度纬度;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海拔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经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B2F和X2F烟叶钾含量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B2F烟叶钾含量与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P< 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 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 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著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