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找出碱性土上GF677与毛桃抗黄化能力差异的生理机制。【方法】对碱性土立地条件下GF677与毛桃不同时期叶片抗氧化系统以及植株枝条与根系相关生理生化进行动态测定,并运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不同时期叶片解剖结构。【结果】在碱性土上GF677叶片含铁卟啉为辅基的酶类POD、CAT酶活性更高,保证了体内活性氧的及时清除,而毛桃叶片MDA与相对电导率明显升高,叶肉细胞受损严重; GF677植株体内更多的营养物质是以可溶性淀粉形式储存于枝条中,而毛桃植株体内主要以可溶性糖形式储存于根系中。碱胁迫同时诱导了毛桃与GF677根系高铁还原酶活性的上升,但毛桃根系FCR活性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又迅速下降,而GF677根系FCR活性会持续上升,GF677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适应碱胁迫,保持较高的FCR活性,从而保证对铁素的还原与吸收。【结论】GF677在碱性土上植株抗氧化系统、养分状况和根系铁还原能力均强于毛桃,进一步明确了GF677抗黄化的生理机制,为今后筛选抗碱抗黄化桃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找出碱性土上GF677与毛桃植株铁素分配规律和根部铁素吸收差异生理机制。【方法】对碱性土立地条件下GF677与毛桃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全Fe含量及土壤相关化学性质进行动态测定,对生长根表面根毛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新梢旺盛生长期(3-5月),GF677叶片、枝条和根系全Fe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毛桃,雨季来临后(7-9月),GF677和毛桃各器官中全Fe含量差异较小。GF677在5月份能够富集根际土壤中的Fe素,且富集能力强于毛桃。而毛桃根际土壤pH的升高和营养元素的钝化与土壤中CO2-3和HCO-3含量较高有关。【结论】四川盆地紫色页岩碱性土桃树黄化主要生理性病因是铁素吸收障碍和铁素在桃树体内转运和再分配受阻,GF677在碱性土上通过增加生长根表面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加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保证了Fe元素的同化与吸收,并且通过分泌某些酸性物质提高了根际土壤的有效Fe含量,降低了pH和碳酸根离子含量,从而保证了植株在碱性胁迫下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与野生型812S为材料,利用蓝绿温和胶电泳技术和生理方法对叶尖端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含量以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和野生型812S相比,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在分蘖盛期叶绿素含量开始明显减少,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增加,突变体的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如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LHCⅡ)含量、光系统Ⅰ核心复合体(PSⅠcore)含量和F1-ATP合酶复合体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F1-ATPaseCy tb6/f)含量显著减少。突变体812HS叶片叶绿素合成代谢中间产物5-氨基酮戊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812S,而原卟啉Ⅸ(Proto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Chla、Chlb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型812S。即水稻叶色突变体812HS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减少影响了其对光的吸收和传递;另一方面通过测定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初步认为是由于叶绿素合成过程中UrogenⅢ到ProtoⅨ合成过程受阻所致。  相似文献   

4.
低温条件下钼对冬小麦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低温缺钼条件下冬小麦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方法】采用土培试验、微区试验、营养液培养试验,设不施钼(CK, 土壤有效钼0.112 mg·kg-1)和施钼(+Mo, 施钼水平为0.13 mg·kg-1)处理,及δ-氨基酮戊酸(ALA)转化抑制剂乙酰丙酸(LA)处理,研究了缺钼对冬小麦品种叶绿素几种重要合成前体的影响。【结果】低温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Chla/Chlb)上升,而不施钼时比值不变,表明低温抑制Chla 向Chlb的转化,而缺钼不影响它们的转化。叶绿素合成前体原叶绿素酸(酯)(Pchl)、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原卟啉Ⅸ(protoⅨ)、尿卟啉原Ⅲ(UroⅢ)不施钼时显著下降,其中UroⅢ急剧下降,ALA、谷氨酸(Glu)显著累积,表明从Glu或ALA向UroⅢ的转化可能受阻;加入ALA转化抑制剂LA后,ALA含量逆转为不施钼小于施钼,表明缺钼条件下ALA向UroⅢ的转化受阻。【结论】缺钼影响ALA向UroⅢ的转化,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索了金边黄杨和金心黄杨彩叶形成的机理。【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和电子显微镜等,对金边黄杨和金心黄杨叶片黄色和绿色组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检测。【结果】黄色组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低于绿色组织和对照大叶黄杨。黄色组织中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原卟啉IX(Proto IX)、Mg-Proto IX以及Pchlide的含量急剧降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黄色组织的叶绿体数量减少,内膜排列紊乱,缺乏有序的基粒类囊体。【结论】黄色组织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向原卟啉IX(Proto IX)合成过程出现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6.
以乌天麻和绿天麻为材料,研究其叶绿素光合色素合成特性,从而揭示其光合色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机理。测定乌天麻和绿天麻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前体物质的含量,包括﹠-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琳原III(Urogen III),原卟琳IX(Proto IX)和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镁原卟琳(Mg-Proto),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到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光转化效率的测定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前体物质中,乌天麻原卟琳IX(Proto IX)含量为绿天麻的2.3倍,乌天麻镁原卟琳(Mg-Proto)的含量仅为绿天麻的3/5,而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到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光转化效率并未检测到有吸收,乌天麻胡萝卜素为绿天麻的6.3倍。通过叶绿素合成途径方向揭示了绿天麻和乌天麻的光合色素合成特性。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玉米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玉米(Zea mays L.)幼苗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产物的分析,探究转绿过程中低温调控叶绿素合成的机制。【方法】将黑暗下发芽6 d的玉米幼苗分别置于25℃常温和14℃低温条件下见光48 h,测定见光前和不同温度下见光后幼苗的叶绿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积累量,以分析低温对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结果】在25℃常温下,光照促进叶绿素(Chl)和血红素(heme)的合成;而在14℃低温胁迫下,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Mg-原卟啉Ⅸ(Mg-ProtoⅨ)的积累量显著上升,单卟啉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原卟啉Ⅸ(ProtoⅨ)、Mg-原卟啉甲酯(Mpe)、Mg-原卟啉Ⅸ二酯(Mpde)、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和叶绿素酸酯(Chlide)光照后积累量较常温下低,最终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表明ALA向PBG的转化、及Mg-ProtoⅨ向Mpe的转化过程可能受到低温抑制。【结论】14℃低温通过影响ALA向PBG的转化以及Mg-ProtoⅨ向Mpe的转化,抑制玉米的转绿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水稻为材料,研究其光系统蛋白和叶绿素的合成特性,以揭示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机理。【方法】通过蛋白质电泳、Western 杂交、Northern 杂交以及叶绿素前体物质的测定等来鉴定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的黄化原因。【结果】 与野生型相比,叶绿素缺乏突变体W1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其类囊体膜蛋白的减少,特别是光系统 II 捕光色素蛋白 (LHCII) 三聚体含量的急剧减少。Western 杂交进一步表明,W1的LHCII含量仅为野生型的1/3。编码LHCII脱辅基蛋白的cab基因在突变体W1和野生型中转录水平相仿。突变体W1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从合成的起始δ-氨基乙酰丙酸(ALA)到原脱植基叶绿素(Pchlide)含量均等于或高于野生型,而脱植基叶绿素(Chlide)、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结论】通过突变体W1和野生型的比较说明,突变体W1 LHCII脱辅基蛋白含量的减少并不是由于cab基因的转录量降低引起的。通过测定叶绿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初步认为突变体W1叶绿素缺乏的原因是原脱植基叶绿素到脱植基叶绿素的合成效率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9.
以从水稻T-DNA转化群体中筛选出的可转绿和不可转绿两种白化株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片中叶绿素及其合成途径中δ-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Ⅲ)、原叶绿素(酸)(Pchl)、原卟啉IX(Proto-IX)和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等6种中间产物的含量。结果发现,幼苗期可转绿和不可转绿株系叶片中均无叶绿素;在三叶期,可转绿白化株系逐渐转绿、叶绿素含量也很快增加,而不可转绿株系仍为白色、无叶绿素含量。经测定,中间产物含量推测不可转绿白化株系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可能在PBG与UroⅢ之间,而可转绿白化株系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可能在Pchl和Chla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贵竹色叶形成的生理原因,以便为观赏植物的栽培与育种提供新的试验依据。[方法]以金边富贵竹和银边富贵竹的叶片为材料,对绿叶部分与花叶部分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含量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绿叶部分相比,花叶部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2种试验材料表现了相同的倾向;在金边富贵竹的花叶与绿叶部分之间,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含量显著不差异,但银边富贵竹花叶部分的Mg-原卟啉含量显著增加,而原脱植基叶绿素a显著降低。[结论]总叶绿素缺乏是引起富贵竹彩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金边富贵竹花叶部分的叶绿素合成代谢中由原脱植基叶绿素a转化为叶绿素a、或叶绿素a转化为叶绿素b的过程受到了阻抑,而在银边富贵竹中由Mg-原卟啉转化为原脱植基叶绿素a的过程受到了阻抑。  相似文献   

11.
吊兰光合色素与叶绿素生物合成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吊兰叶色变异的生理机制。[方法]以银边和银心吊兰为材料,分别对绿叶与色叶部位的光合色素与叶绿素前体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与正常绿色叶相比,吊兰色叶部位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比较低,尤其以叶绿素a的减少最为显著;色叶部位的Mg原-卟啉Ⅸ及原脱植基叶绿素a含量显著减少,而其他叶绿素前体物质的积累增加(银边吊兰)或差异较小(银心吊兰)。[结论]叶绿素a的显著减少是导致吊兰色叶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叶绿素合成的减少是由于从粪卟啉Ⅲ到Mg原-卟啉Ⅸ转化过程中代谢途径受阻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黄金枸骨叶片变色期叶绿素代谢调控特征和叶片复绿期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含量及关键酶活性.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使黄金枸骨叶色由黄转绿,动态监测叶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合成酶活性和叶绿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分析叶片变绿过程中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特征.结果表明:叶片变色过程中叶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上升(P<0.05);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下降(P<0.05),其后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尿卟啉原Ⅲ(UrogenⅢ)、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原卟啉IX(ProtoⅨ)、Mg-原卟啉Ⅸ(Mg-ProtoⅨ)、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增加(P<0.05);叶绿素合成相关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尿卟啉原Ⅲ合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叶绿素降解酶脱镁鳌合酶和叶绿素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因此,黄金构骨叶色由黄变绿期间,叶绿素合成酶活性升高,叶绿素前体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增加,叶绿素的积累起始于尿卟啉原Ⅲ的增加,起始时间为遮荫后6~15 d,同时叶绿素降解酶活性下降,促进了叶绿素的积累,叶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升高,叶片由黄转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桃树砧木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涝性,为桃耐涝砧木品种选育及抗涝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桃、抗砧1号、浙砧1号、筑波6号、南京白沙5个桃砧木当年生实生苗为供试材料,设正常水分(对照,CK)和淹水处理,测定叶片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砧木耐涝性。【结果】淹水处理下,各砧木叶片的净光合作用(Pn)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低于CK(P<0.05,下同);抗砧1号、筑波6号和毛桃叶片的气孔导度(Gs)较CK显著降低;浙砧1号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较CK显著下降,其他品种不同程度上升。筑波6号、抗砧1号、南京白沙和毛桃的叶绿素a(Chl a)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较CK显著下降。浙砧1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酶(Pro)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较CK显著提高,丙二酶(MDA)含量显著低于CK;毛桃的过氧化物酶(POD)、CAT及Pro活性显著提高,而SOD活性和(SP)含量显著下降。各种砧木的POD、CAT和Pro的耐涝系数均大于100.00%,Pn、Tr、Chl a、Chl b和Car的耐涝系数均小于100.00%。利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等多元统计方法对15个指标耐涝系数进行综合分析,浙砧1号综合耐涝评价值D值最大,为0.760,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其次为南京白沙、筑波6号和抗砧1号,耐涝性中等,毛桃D值最小,为0.091,耐涝性最弱。【结论】淹水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砧木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合成,各砧木在胁迫下调节体内渗透物质和抗氧化酶能力不同,耐涝性存在差异。在涝害频发的区域应避免桃园积水并采用耐涝性较好的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相关性好的植被指数构建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估测模型,为科学、无损地进行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便携式高光谱地物波谱仪,获取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时期的马铃薯植株叶片光谱反射率,提取植被指数,测定马铃薯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并研究叶绿素含量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2个植被指数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相关性较好,其中修正归一化差异指数(mND_(705))、修正简单比值指数(mSR_(705))、地面叶绿素指数(MTCI)、修改叶绿素吸收反射指数(MCARI)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相关性最好。基于这4个植被指数建立的估测模型中,MTCI构建的乘幂模型估测叶绿素a含量的效果最佳,mND_(705)构建的指数模型估测叶绿素b含量的效果最佳。【结论】MTCI构建的乘幂模型能较为精确地估测叶绿素a含量,mND_(705)构建的指数模型能较为精确地估测叶绿素b含量;这2种模型可用于间接监测马铃薯植株的氮营养亏缺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找到适合生菜生长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铵硝比)。【方法】以‘北散生1号’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设置全铵态氮处理,75:25,50:50,25:75和全硝态氮处理5个,测定不同铵硝配比下生菜叶绿素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含量。【结果】在铵硝比为25:75时的生长状况最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干鲜质量均最大,且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铵硝比为75:25时生菜与铵硝比为50:50时的长势相对较差;叶绿素总量与叶绿素a/b均为完全硝态氮处理最高,完全铵态氮处理最低,且两个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在铵硝比为25:75时,叶绿素及5–氨基酮戊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原卟啉Ⅸ(ProtoⅨ)、原叶绿素酸(Pchl)含量最高,铵硝比为75:25时含量最少;铵硝比为25:75时,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关键酶,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ALAD)、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尿卟啉原合成酶(UROS)、原卟啉原氧化酶(PPO)均在铵硝比为25:75时最高。【结论】铵硝比为25:75时生菜植株形态较好,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相对较高,较适宜生菜生长。  相似文献   

16.
黄瓜黄绿叶突变体光合色素变化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黄瓜黄绿叶突变体是进行光合系统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明确其叶色突变机理,可为进一步利用该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对黄瓜黄绿叶突变体9110Gt叶色黄化和转绿后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和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cDNA-AFLP技术及cDNA-Ad-SRAP技术,进行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获得差异表达片段。【结果】突变体9110Gt和野生型9110G在叶色素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及原叶绿素含量都低于正常株。从该突变材料中分离到的9条与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该突变体叶色黄化是由于原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导致叶绿素a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合色素比例发生变化,叶色发生变异。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源ALA对NaCl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绿素合成的影响。【方法】以酸枣水培幼苗为材料,研究外源ALA对NaCl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片内源ALA含量、胆色素原含量、原卟啉Ⅸ含量、Mg-原卟啉Ⅸ含量、原叶绿酸酯含量以及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结果】与150 mmol/L NaCl处理相比,外施100 mg/L ALA显著提高了酸枣幼苗的内源ALA含量、胆色素原含量、原卟啉Ⅸ含量、Mg-原卟啉Ⅸ含量、原叶绿酸酯含量、叶绿素a、b含量以及叶绿素总含量,较NaCl处理分别提高44.8%、20.8%、21.2%、26.4%、36.5%、36.0%、38.4%和41.2%;且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在ALA向PBG转化过程。【结论】外源ALA可以促进NaCl胁迫下酸枣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缺铁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全球大约有 40%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容易出现缺铁黄化症,其中,桃树比较容易发生缺铁黄化病。导致桃树缺铁黄化因子较多,因此,深入研究引起桃树缺铁黄化的原因对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安徽砀山桃区的缺铁黄化问题,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和螯合 Fe肥,在桃上市期对桃区的土壤、叶片和桃样品进行采样,对安徽砀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和叶片营养元素以及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究桃树缺铁黄化的主导因子并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1)土壤高 pH、高HCO3-含量和高盐分是当地桃树缺铁黄化的主导因子,pH 较高抑制了土壤中铁的有效性。(2)施用调理剂和螯合 Fe肥使得黄化症状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中的 pH、EC、HCO3-和 Cl-含量降低和有效 Fe含量增多,全 N 和速效 P 含量降低,叶片中的活性 Fe 和叶绿素含量增多,N 和 P 元素含量降低。【结论】施加土壤调理剂和螯合 Fe肥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果树黄化问题。综合来看,施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抗生理性凋萎症的作用机理,为抗性砧木筛选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葫芦、南瓜、冬瓜、野生西瓜等12个砧木与广西三号无籽西瓜进行嫁接试验、田间栽培试验,测定不同嫁接组合对西瓜生长后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嫁接组合中,以白籽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伙伴野生西瓜、日本南瓜、大蒲瓜、超丰F1作砧木西瓜生理性凋萎症发病率较低,为0~6.00%,最低的为白籽南瓜。发病率低的组合,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SOD活性、Pro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结论】日本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伙伴野生西瓜对西瓜生理性凋萎症抗性较强,可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提高茶树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茶1号’(耐低温型)和‘金牡丹’(低温敏感型)两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于入冬前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10,30,50 mg/L)的AL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分析不同质量浓度外源ALA对茶树叶片内源ALA合成途径下游代谢中间产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一定质量浓度的外源ALA可以明显提高‘陕茶1号’和‘金牡丹’的内源ALA、原卟啉Ⅸ、Mg-原卟啉Ⅸ、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增强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降低茶树瞬间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_s),提高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结论】外源ALA促进了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叶绿素的累积,提高了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了茶树抵抗低温的能力,其中50 mg/L ALA明显提高了耐低温型茶树‘陕茶1号’应对低温胁迫的能力,而30 mg/L ALA对缓减低温敏感型茶树‘金牡丹’低温伤害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