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6月5日,广西在野外放生一只被救护的中华穿山甲。这是自2000年以来广西首次野外放生中华穿山甲。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各省区,20世纪80年代后,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逐渐成为濒危物种。广西曾是中华穿山甲资源分布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在2000年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
茅坪大熊猫栖息地阔叶箬竹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2013-2014年采用样线、样地、样方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阔叶箬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阔叶箬竹分布区海拔区间为700~1 300m;8条样线有5条样线有阔叶箬竹分布(占比:62.5%),其分布面积1 875hm2;阔叶箬竹斑块状分布比较明显;有与巴山木竹、金竹交错分布的现象;有竹笋样方占比87.5%,更新状况良好。阔叶箬竹作为大熊猫的潜在食物资源,能保证大熊猫的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一、涉穿山甲犯罪治理现状(一)穿山甲在我国的生存状态在我国,穿山甲本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动物资源,但是由于其重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遭到乱捕滥猎,加上栖息地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因素,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几乎面临濒危灭迹的危险。我国有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3种。中华穿山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海南和台湾分布较多。近年来,由于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盗猎以及非法贸易的影响,世界上8种穿  相似文献   

4.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长期以来遭到大量的捕杀,导致现在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2014年中华穿山甲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早在李时珍时代我国就开始研究中华穿山甲,但主要集中在药用价值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关于中华穿山甲的生态生物学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研究方法单一,数据不尽详实,未能形成中华穿山甲生态生物学研究的体系。本文是首次对野生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栖息地及洞穴、觅食及食谱、活动节律与行为、繁殖、生理等生态生物学方面进行一个综述,意在梳理中华穿山甲的研究现状,为保护和人工驯养中华穿山甲提供生态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根据保护该物种的需求,提出未来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一个偷猎者来说,如果能捕获一只穿山甲,就意味着获得了他们一家三口一年的生活费,这或许是中华穿山甲极度濒危的主要原因。1992年,生活在中国海南岛石禄县的陈庆注意到一位从乐东县过来的老人:他手里拎着一个东西,这东西很特殊,一身鳞片,蜷缩着身子,如同一个篮球大小。根据陈庆回忆,那时候经常会有人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贩卖中华穿山甲,40元人民币就足够买走一只成年的中华穿山甲。那时的两广、海南一带食用穿山甲的现象屡见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种子区划原则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樟子松既有自然分布区,又有比较大的栽培区,并且许多地区已有20年以上的引种历史,我们以其自然分布与栽培区的总体为区划范围。虽然樟子松引种的范围很宽,但本次区划只包括两个樟子松发展前途已得到普遍承认的栽培区。我们根据樟子松自然分布区气候、植被的异质性进行区划。樟子松自然分布范围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5—2021年收集到的福建省中华穿山甲报道信息和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确认福建省境内野外发现的穿山甲记录22条共22只,分布在18个县(市、区)。结果表明,福建野外穿山甲数量处于增长中,建立保护区对保护穿山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穿山甲栖息地的保护,加强宣传和执法检查,完善穿山甲信息上报机制,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油茶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世界上分布不广,我国为其自然分布中心。油茶在我国的水平分布大约在北纬18&#176;21′-34&#176;34′.东经98&#176;40′~121&#176;41′,分布区跨18个省1100个县,其垂直分布海拔多在400-800m之间,但随着经纬度和地貌不同而有差异,我省皖南、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都有天然分布和较长的栽培油茶历史。  相似文献   

9.
1997年5月1998年12月,以文献查阅、访问法、样方法和样带法对浙江省獐的分布的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獐在浙江省的重要分布区是除嵊泗以外的舟山海岛及宁波市的北仑、镇海和象山;次要分布区是余姚的北部、江北、鄞县的部分地区;一般分布区包括余杭、淳安、余姚(除北部以外)、勤县的一部分地区、奉化、宁海、金华、义乌、永康、江山以及遂昌。目前全省獐的资源量约为6000余只。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调查与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对福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约有蕨类植物33科55属92种,主要科为水龙骨科、金星蕨科、乌毛蕨科、凤尾蕨科、卷柏科、蹄盖蕨科等;优势属为凤尾蕨属、卷柏属、线蕨属等;中华里白、金毛狗、福建莲座蕨、乌毛蕨、狗脊蕨等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性质的蕨类构成了天然林的主要草本层与林缘。科的分布区类型只有6个,热带分布型有22科,占总科数95.65%(世界分布除外);属的分布区类型有9个,热带分布型有41属,占总属数(世界分布除外)的93.18%,R/T值为13.67;种的地理分布分属7个类型,以热带分布成分(47.19%)、东亚分布成分(33.71%)、中国特有成分(17.98%)突出。在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分区上,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属东亚蕨类植物区,处于华东-华中植物地区与华南植物地区的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11.
对西南地区的野生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针对穿山甲在西南地区的中药材市场贸易情况,选取成都、西昌、昆明、普洱、贵阳五市进行重点走访调查,采集到穿山甲甲片样本共37份。从调查情况可知,目前野生穿山甲种群在西南地区数量极少,仅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等地有少量分布。针对穿山甲的保护应从建立保护区、加强执法监管、有针对性的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穿山甲分布地区普通居民认知宣传力度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利用Diva-Gis软件对西南地区香椿(Toona sinensis)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及其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香椿分布在海拔200 m~2 900 m之间,分布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人工纯林和农田防护林。西南地区适宜香椿生长的年均气温为11.7℃~22.8℃,年降雨量为752.0 mm~1 490.0 mm。香椿的分布区与潜在分布区主要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云南、重庆及贵州的中低山地区、西藏察隅和波密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香椿的潜在最适宜分布区面积减少,呈现破碎化分布,向高海拔地区和西北方迁移。  相似文献   

13.
树木引种一、树木引种的概念大家知道,每种树木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本地区原有自然分布的树种,称为乡土树种;在自然分布区以外地区栽植的树种,称为外来树种。将某一树种从自然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作引种。例如,从北美引入山东青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世界上分布不广,我国为其自然分布中心.油茶在我国的水平分布大约在北纬18°21'~34°34',东经98°40'~121°41',分布区跨18个省1100个县,其垂直分布海拔多在400~800m之间,但随着经纬度和地貌不同而有差异,我省皖南、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都有天然分布和较长的栽培油茶历史.  相似文献   

15.
康乐 《华东森林经理》2020,34(2):5-10,34
以中条山林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植物系统调查,分析木本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成分。据统计,中条山地区共有木本植物78科172属490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19种,被子植物73科162属471种。分析结果表明,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占优势,其次是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种的分布区类型中国特有分布的种数最多,其次是东亚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该地区木本植物丰富,起源古老,具有暖温带与亚热带双重性质,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而且与其他地区的植物区系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 穿山甲是我国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在南方丘陵山区,以白蚁为主食。其鳞片为重要药材。近年来,由于山林大量砍伐,严重地破坏了穿山甲的生境,加之猎人盲目捕杀,使这一珍贵动物资源面临绝境。为了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和利用,国家已将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我们从1980年12月至1984年进行了穿山甲人工饲养的实验研究工作,用人工配制的混合饲料饲养穿山甲初获成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掌握的海南山鹧鸪分布资料及植被、地形数据,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确定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内物种的调查空白地区和保护空白地区,明确海南山鹧鸪保护格局现状,分析保护空缺。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和南部山地,整个分布区面积为13 900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2 280 km2;仅1 140km2被保护区覆盖,占整个分布区总面积的8.2%。保护空白地区主要分布于海南中北部山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对区域内栎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区划研究,结果如下:栎属植物在我国北方主要分布于北纬53°18'一线以南,东经105°42'134°46'之间的区域,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其垂直分布上、下限总体上均呈现出从分布区西南向东、向北逐渐下降的格局。本研究将中国北方栎属植物分布区区划为8个资源集中分布区、4个次集中分布区和若干零星分布区,其中集中、次集中分布区林分总面积约为963.93万hm2,林分总体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约占二者资源总面积的75.38%。不同分布区的栎属植物林分面积与林分龄级结构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的经营、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在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彭建军研究员的带领下,对穿山甲饲养繁殖进行多年研究。本研究的同一成年雌性个体首次在一年之内连续产崽:于2015年4月8日产下一健康雄性幼崽并存活至今,于当年12月12日又产下一健康雄性幼崽。这是世界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连续产崽的例子。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隶属鳞甲目(Pholidota),穿山甲科(Manidae),是全球现存8种穿山甲之一,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云南边境也有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