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公社魁星庄生产队,过去,“粪少、地坏、粮食产量低”;农业合作化后,虽然生产有所发展,但是粮食产量增长得慢,每年全村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粮食要靠国家供应。一九五八年,这个生产队在总路线、公社化与大跃进的鼓舞下,以猪为纲,发展六畜生产,大干一年翻了身,到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底,养猪已由公社化前的十七头发展到七百四十二头(其中户养七十七头),平均每亩地有零点八头猪。羊、鸡、大牲畜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畜牧业发展快,积肥多,再加上其他原因,一九五九年的粮食总产量由一九五八年的八万多斤增加到十四万九千八百多  相似文献   

2.
高州县大井公社石咀大队村尾生产队龚瑞伦,俩老带女,因家里贫穷,整天耽心女儿出嫁后无人照顾。为了治穷致富,八一年冬承包了生产队的4.8亩桑园,一定三年。去年养蚕收入茧款2870元,还收入小蚕代育费150元,平均每人养蚕收入1000多元,不但改善了家里的生活,而且还买了一头大水牛和把蚕茧所得的化肥送给亲戚使用。家  相似文献   

3.
养猪不仅是农村致富之路,也是转化剩余粮食,增加有机肥料,提高地力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专业户养猪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户年出栏几百头,不仅收入可观,而且科学养猪水平也逐年提高。从国外养猪规律看,从分散到集中,从小到大,从副业到专业化是养猪发展必由之路。现在提倡发展适度规模养猪,提高养猪业的综合效益。什么叫适度规模养猪呢?这就是指猪群、劳力、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在养猪生产经营单位中的聚集程度。其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关于养猪的一封信》发表十五周年的前夕,县委遵照毛主席“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和“大搞饲料生产”的教导,去年十月八日在五竹公社李家湾生产队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李家湾生产队大搞洋芋秆叶的经验。会后全县青贮洋芋秆叶227坑,共4,828,000斤。今年三、四月份检查大部分社、队都搞的很成功。五竹公社去冬青贮洋芋秆叶59坑,2,500,000斤,其中鹿呜大队青贮450,000斤。由于大抓了青贮饲料的加工利用,牲猪生产持续发展。截止六月底五竹公社牲猪发展到4,663头,比去年同期4,360头,增长303头。鹿呜大队比去年同期1,551头,增长588头。  相似文献   

5.
养牛业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它既是山区生产普遍要求的畜力,又是当前种草养畜、同步发展商品畜牧业生产的支柱。因此,大力而卓有成效地发展养牛业,对甘肃治穷致富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一、养牛业的过去和现在甘肃养牛业,历史悠久,道路坎坷。远的不谈,解放初期牛存栏数为128万头,到1957年达200万头。1958年刮共产风,牛只缩减,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1962年下降为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产队地处惠水城郊,全队六十七户,三百三十九人,一百七十六亩稻田,每人平均只有五分一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们认真落实毛主席“养猪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的指示,学习外地经验,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大力发展集体养猪,促进粮食生产不断发展。自一九七五年一月兴办集体猪场以来,经过两年半的努力,集体养猪出六头发展到现有存栏二百二十三头,其中有繁殖能力的母猪二十六头,肥猪九十  相似文献   

7.
<正> 西昌市马道镇大堡村,地处安宁河畔马鞍山旁。全村有农户352家,1608人,耕地面积1993亩,过去除粮食生产外,无一乡镇企业,群众收入低。自1983年以来,该村在凉山州畜科所和西昌市畜牧局的帮助指导下,开始大规模养猪,把发展商品猪生产作为转移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1985年全村存栏生猪2174头,户均养猪6.1头,人均1.3头;出栏肥猪2122头,户均6头,人均1.3头。1986年全村存栏生猪3326头,户均9.4头,人均2头;出栏肥猪2337头,户均6.6头,人均1.45头.1988年全村饲养生猪5850头,户均16.6头,人均3.6头;出栏肥猪2800头,户均8头,人均1.74头。养猪20头以上的农户有71家,占全村总户数的20.17%,已基本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养猪业。  相似文献   

8.
<正> 勾秀蓉:系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蚕农。她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治穷致富的重点来抓她,今年养蚕收入三千余元,成为绵阳市蚕桑致富的典型户。落实生产责任制后,针对山区特点,勾秀蓉带领全家10口人,承包耕地10.6亩,除保证粮食生产外,近年来栽植速成丰产小桑园4.4亩,利用田边地角和山坡栽“四边桑”,“围边桑”一万余株。她还总结出一套“头年栽桑,二年嫁接,三年每株产四斤叶”的科学管桑经验。由于实行良桑良法,她  相似文献   

9.
今年八月,胡耀邦总书记在甘肃进行考察和调查后指出: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也是甘肃许多地方自然生态和农业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胡耀邦同志说,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首先要各级干部思想上来个大解放、大转变,不要把眼界只放在现有的几亩耕地上,而要放在全部田土山水上。不要只从粮食去抓粮食,那样生态平衡恢复不了,粮食抓不上去,农民也富不起来。要来一个“反弹琵琶”,转变战略思想,下决心大规模地种草种树,有了草,有了林,也就有了牲畜,有了肥,粮食生产也就上去了。胡耀邦同志说,甘肃土地广阔,从地理、气候、土质等方面说,都有发展林、牧业的很好条件,要准备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变成一个全国第一流的林业基地和牧业基地。甘肃省是我国西北重要建设基地。改变甘肃面貌,对于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把国家建设重点转移到大西北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在历史上曾经是个富庶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现在植被稀少,风沙为害,水土流失和干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处于恶循环之中。这是造成甘肃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胡耀邦同志关于甘肃要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川,治穷致富的指示,是甘肃走向经济繁荣,成为我国重要林、牧业基地的必由之路。我省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向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一批种草养畜、治穷致富、改变面貌的先进典型。这些典型遍及全省各地、农村牧区,它用事实证明了种草养畜确实是我省发展农牧业生产、治穷致富的一条正确道路。这里我们收集整理了拾个种草养畜的典型事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万荣县是“晋南大黄牛”的中心产地。党的十一庙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万荣县委和县政府从万荣的实际出发,改变传统观念,实行科学养畜,狠抓商品牛生产,使全县大黄牛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6年底,全县存栏黄牛75,011头,户均1头多,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从1981年到1986年,6年间全县共出售商品牛73,125头,年平均出栏率为25.5%。据统计全县出售商品牛共收入5,487万元,户均731元,群众高兴地说:“过去养牛为种田,现在养牛为挣钱”。一部分群众靠养牛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万荣县在发展商品牛生产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古蔺县火星乡马厂村四组,53户235人,有土地80多亩,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粮食200千克左右,发展养猪业受到一定限制。但他们在妇女组长何克容的带动下,于1988年成立了科学养猪协作组,充分利用背靠酒厂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商品猪,既为劳力过剩找到了出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1989年末全组存栏生猪315头,户均5.94头,全年出肥猪242头,户均4.6头,每户平均养猪收入1300多元,养猪最多的何克容全年出肥猪78头,总收入近二万元,一举成为全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村主要靠种养为主,养殖是农民经济收入、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以前养猪是为了过年,现在养猪是为了致富,随着养猪业发展和饲养量的大幅增加,猪病发生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僵猪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其严重危害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经济上重大损失。要重视僵猪治疗及肥育。临床实践中,我们治疗及肥育11批次,共89头,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北方冷凉地区,农户养猪致富是件比较难的事,大部分农户只养两三头。而高台县黑泉乡定平五村的蒲长忠却大养其猪,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8年,他筹集资金开始发展养猪事业,到1991年的4年中,累计饲养生猪692头,繁殖仔猪285头,养猪总收入达8.38万元,年均收入2.19万元。其中,在1990年饲料价格猛涨,生猪收购价下跌,养猪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养猪200头,收入达3.09万元。由于猪多肥多,每年收集猪粪200多方,节约化肥开支400多元,使粮食单产年年提高,亩产达800公斤,比其它农户高出20%。  相似文献   

14.
<正> 睢宁县桃园乡位洼村有303户、1323人,耕地面积1700多亩。过去单一生产粮食,粮食虽然增了产,但经济收入很低。1978年人均农业收入只有124元,副业收入也不多。近两年他们合理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村前村后的200多亩“鸡口田”沙碱地改粮植桑,全村桑园面积从78年的110亩发展到409亩。84年饲养蚕种1090张,产茧7.72万斤,收入茧款15.7万多元,产值比78年增长4.6倍,成为  相似文献   

15.
我们管理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后,养猪业更有了巨大的跃进。到1959年10月末止,全管理区存栏猪数共有1713头(大母猪420头,小母猪108头,仔猪535头,公猪35头,社员家养615头)。周转猪数发展到4,503头,按全区1,640口人计算,平均每人养猪2.74头,每户养头13.2。养猪不仅支援了农业生产,同时也扩大了公社资金积累和增加了社员收入,巩固了人民公社。为发展养猪业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养猪业发展十分迅速,养猪收入占畜牧业收入的70%以上。随着养猪业的发展,饲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从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看,人均粮食在近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难以大幅度增长,一般在400千克左右。因此,光靠粮食养猪是不行的。据四川资阳县畜牧资源调查结果(1981),每头出栏肥猪全年耗精料168.2千克,青料  相似文献   

17.
在饲料涨价、生猪降价,各地养猪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宣化县大仓盖村的养猪业仍然继续发展,截止到7月份统计,该村生猪饲养量达2965头,户均5.1头,人均1.3头,其中母猪169头,公猪6头。向社会提供商品肉11.5万多公斤,收入35万多元,户均收入607元。该村养猪业不断发展的原因是,村委会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一是在市场上饲料涨价情况下,该村的粉丝厂和粉条厂仍低价供给全村养猪户大量粉渣,免费供给粉浆,使各养猪户有充足低  相似文献   

18.
<正> 双溪公社位于秦岭南麓铁山脚下,是安康县重要的蚕桑基地社之一。全社13个大队,7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1771户,8327人。80年养蚕1478张,产茧突破10万斤大关,成为全地区第二个“十万斤公社”1981年养蚕1621张,产茧109990斤,收入186983元,户均收入过百元,涌现出万斤大队5个,千斤生产队44个,户均1张蚕的生产队61个。今春发种862张,总产超过七万斤,平均张产80斤以上。桑多、蚕多、肥多、粮多。近三年来、兴桑养蚕每年为农业生产提供蚕茧奖售的化肥达107万斤,干蚕粪15万斤,农械、化肥款八万多元,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1978年到1980年,全社粮食平均产量达到533万斤,比1975年增长149万斤,增长  相似文献   

19.
<正> 沈寿玉一家九口人,承包大队上十亩地,三个半劳力。老伴沈焕标以种植业为主。沈焕标以科学种田一年收获粮食6000公斤,除去口粮、种子,还余2500公斤做饲料、加上种植瓜菜和薯类,年产猪饲料15000公斤,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物质基础。沈寿玉一年饲养生猪40头,售给国家肉猪20头,收入2000多元。现已售肉猪16头,年内计划卖给国家肉猪26头,居全县之冠。  相似文献   

20.
川西平原的农牧业生产是以粮、猪为主。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对青饲料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本地区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任务很重,目前要用更多的耕地种植饲草,估计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再加上本地区野生饲草资源又很短缺。所以,养猪业的发展与青饲料的矛盾非常突出。根据笔者在新都县斑竹园乡部分村组调查25户村民,全年共出栏肉猪30头,平均每户1.2头,其中无猪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