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1992,(3)
据最近在郑州召开的全国种子经营工作会议上获悉,1991年全国杂交玉米种子产量达91128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产量达28062万公斤,加上上年库存的种子,预计杂交玉米和杂交稻种子除满足1992年生  相似文献   

2.
推广和发展杂交水稻,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随着近几年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湖南省全省制种平均单产从1977年的25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153公斤,制种面积由82.6万亩减少到29.9万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近几年自发制种面积有增无减,给杂交稻的种子生产和推广带来了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西充县种子公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的要求,改散装为小包装供种。1990~1991年向全县供应杂交稻种81.2万公斤,杂交玉米种60.6万公斤,杂交棉花种3万公斤,小麦良种50万公斤,其他小杂粮、  相似文献   

4.
建湖县是国家级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江苏省杂交稻珍汕97A不育系原种和汕优63等组合定点繁殖制种单位。1992年,全县杂交稻种子生产在经历了前期干旱、后期多雨和病虫害多发的不利条件下喜获丰收。5.05万亩制种田,总产883.8万公斤,平均亩产175公斤,是自1977年连续制种16年来亩产超过150公斤的第5个年头。为确保汕优63种子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不断完善,制种产量明显提高,结果丰收种子大量积压,1990年仅我省积压杂交稻种子200余万公斤(全国积压近5000万公斤)。如果这批陈种子应用于1992年大田生产,减少损失。我省1982年以来,通过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摸索到一些栽培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陈种子的特点杂交水稻陈种子,在一般情况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生活力逐年减弱,生育缩短,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制种极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时而造成种子奇缺,时而产生种子积压。为了做到“以丰补歉”,确保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国家农业部建立了杂交水稻种子的贮备制度,每年下达我县代国家贮备杂交稻种子25万公斤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摸清经低温贮藏后的陈种子的生育特性、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减  相似文献   

7.
段爱娜 《种子》1995,(6):49-51
杂交水稻在我国发展二十年来,对粮食增产起了重大作用。全国杂交水稻面积已发展到2.5亿亩左右,其中99%以上在南方。每年生产杂交稻种子3亿公斤即可满足大田需要。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认真抓好杂交稻种子生产,使繁殖、制种取得了可喜成绩。“七五”期间,全省繁殖不育系8.9205万亩,种子总产909.4万公斤,平均亩产101.94公斤;比“六五”期间亩产80.2公斤,亩增21.74公斤,增产27.1%;全省制种221.68万,种子  相似文献   

9.
推广杂交稻,种子是关键。我省的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始于1977年,但多年来制种亩产量始终未突破100公斤,种子产需矛盾十分突出,90%以上的种子依靠省外调入。1989年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制种面积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单产也大幅度提高,种子自给率逐年增加。1989年全省制种1.34万亩,平均亩产104.9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135.08%、23.41%,使1990年种子自给率达19.52%,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8,26(3):31-32
杂交水稻制种是介于杂交水稻育种和杂交水稻粮食生产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提供充足种源,它已成为种植业中一项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产业。我国每年需要杂交稻种子2.3亿公斤,全国每年制种面积约150万亩。新沂市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杂交水稻制种工作,至今已有近30年的制种历史,制种面积由当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后来的万余亩,制种组合10多个,年产种200万公斤,销往全国10多个省份,成为江苏省小有名气的制种基地。然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开始走下坡路。笔者对其原因作简要分析,仅供同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4世界种子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绝对优势"。袁隆平介绍,中国杂交水稻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就达到520万公顷,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与国外品种相比,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可谓"超级稻"。在越南,由于中国杂交水稻的单产(亩)产达到420公斤,比当地品种高出120公斤,杂交稻种植面积近66.7万公顷;在美国,杂交稻种植面积有40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建湖县庆丰乡,近几年来每年制种4万亩,生产杂交稻种子700万公斤左右。在1987~1988年种子最紧张的年头,与省内外70多个县(市、区)的种子用户基本按合同兑现,受到用户欢迎。1989年全国杂交稻种子丰收,部分地区种子处于饱和状态,但庆丰乡按计划种植生产的种子产多少,销多少,没有积压,仍保持种子产销平衡。之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育忠 《种子》1995,(6):41-43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过一系列的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亩产已由80年代初的几十公斤上升到现在的200公斤。但由于父母本花期花叶相遇难,父本花粉量不足,以及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阻碍杂交稻制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把机械化制种引入杂交稻种子生产已成为目前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杂交稻机械化制种技术有关采粉、贮粉和授粉机械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制种去杂工作搞得如何,对种子纯度关系极大。近几年来,建湖县庆丰种子站对杂交稻制种去杂工作认真把好“三道关”,确保了种子纯度。他们生产不育系原种230万公斤,纯度达到99.8%;杂交稻制种2500万公斤,纯度达到98%以上。一、把好选种去杂关。实践证明,选去一粒杂种、病粒,等于拔去一棵杂株,不仅省工节本,更重要的是减少田间去杂压力,有利于减少谷粒黑粉病的传播。庆丰种子站按不同品种的形状、特征深入到户指导群众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过辛勤努力,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种子生产上闯出一条新路,由过去调入省一跃成为全国“两杂”种子基地之一。1989年实现了“两杂”种子自给有余,还远调给广东、海南、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六省杂交水稻种子250多万公斤,调给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五省杂交玉米种子50万公斤。广西的基本经验除稳定政策、增加投入外,主要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县大面积栽培的杂交稻获得了高产。1984年全县栽培杂交稻23万亩,亩产达606.4公斤;1885年20万,亩产达616.1公斤;1986年18.7万亩,亩产624.3公斤。总结几年来杂交稻生产的实践,亩产要突破600公斤的技术关键是:  相似文献   

17.
食品公司、果品公司的冷库能否大批量地储存“双杂”种子,以前我省没有经验。因为我们最胆心的是这些公司的冷库湿度太大,会直接影响保种质量。 1991年我省杂交稻种子大量积压,不但全省现有的7座种子低温低湿库贮满杂交稻种子250万公斤,而且还租借了各地食品公司、果品公司的冷库存放尚余的400多万公斤“双杂”种子。通过实践,大批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实施近两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一刀切”式的抬高注册门槛也使很多原本深具发展潜力的小企业陷入发展困境,部分极具特色的专业小公司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
  潜力小企业纷纷“中枪”
  “公司500万元的两证2015年就要到期,到时我们只能想办法达到3000万元的门槛”,北京宝丰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屈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屈平所说的“3000万元的门槛”,是指按照2011年9月开始施行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而上述两项的门槛原本分别只有500万元。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少兵 《作物学报》2016,42(3):313-319
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并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技术, 杂交水稻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杂交稻品种选育策略和种子生产与经营方式没有适应目前水稻生产的转型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是杂交稻技术本身的问题,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仍然代表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如果我们尽快地调整杂交稻的育种目标, 培育出适合于轻简化和机械化水稻生产方式、综合抗性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稻米品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 通过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降低杂交稻的种子生产成本和种子价格, 我国的杂交稻有望迅速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发芽率是种子生活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种子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杂交水稻的生产和发展.经过近年的实践与研究之后,提出杂交稻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和如何提高发芽率的有效措施及方法,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