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谷播期与产量的最佳拟合曲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预测谷子的适宜播期,探索谷子播期(转换值)与籽粒产量的数学预测模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11种函数模型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谷子播期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二次曲线模型是模拟春谷冀谷19与冀谷31播期与产量关系的最优模型.冀谷19的方程式为Y19=9.682 +0.070x-0.001x2,最适播期为6月9日,最高产量为5453.53 kg/hm2;冀谷31的方程式为Y31=9.724+0.090x-0.001x2,最适播期为6月19日,对应的最高产量为5874.53 kg/hm2,二者均不宜在5月20日之前播种.本研究确定的数学预测模型旨为春谷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豫谷26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抗拿捕净除草剂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国家(华北夏谷区组)谷子品种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5 921.3 kg/hm2,较对照冀谷19增产12.7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841.0 kg/hm2,较对照冀谷19增产13.35%。2015年12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生育期93 d,株高140.38 cm,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夏谷区晚春播或夏播种植。通过对豫谷26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推广该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谷子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云  马尧  牟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5-11795,11866
[目的]研究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中,以不分蘖型谷子品种"鸭子嘴"为试材,设计18万、21万、24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26万株/hm2为对照,较系统研究了密度与谷子生长、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18万、21万、24万株/hm2种植密度谷子的株高比对照分别矮化8.6%、6.0%和4.1%,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大22.6%、11.3%和3.8%,谷子穗长、穗粗略有增加,穗重和穗粒重增加1~2g。3个种植密度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均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产量最好的是21万株/hm2密度下的谷子,比对照增产75.5%,差异极显著。[结论]谷子的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正相关,与茎粗呈反比关系。21万株/hm2密度下谷子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00~900kg/hm2。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谷子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冀谷19为对照,对筛选出的冀谷31、小香米、豫谷15、豫谷11和旱千谷5个谷子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2.9%~10.1%。其中,冀谷31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6 900.0 kg/hm2,较对照增产10.1%,且抗旱性、抗倒伏性和抗病性均强;豫谷15产量居第2位,平均产量为6 781.3 kg/hm2,较对照增产8.2%,抗倒伏性稍差,抗旱性和抗病性强;小香米产量与对照相当,米质优,仍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适合贵州不同区域费乌瑞它的最佳种植密度,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威宁县、荔波县、赤水市进行了费乌瑞它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威宁县为代表的春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万/hm2株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2125kg/hm2,增幅5.7%;以荔波县为代表的冬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3166.66kg/hm2,增幅8.6%;以赤水县为代表的秋种区费乌瑞它的最适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较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增产2708.33kg/hm2,增幅10.4%。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6,(8):48-49
豫谷25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优质高产夏谷新品种,其组合为"冀谷19×豫谷1号",2014—2015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华北夏谷区组)试验,2年平均产量6 015.0 kg/hm2,居2014—2015年参试品种首位,较对照冀谷19增产14.51%。2015年生产试验中,豫谷25平均产量5 985.0 kg/hm2,居参试品种首位,较对照冀谷19增产17.28%。豫谷25优质、高产、稳产,生育期93 d,株高131.34cm,适宜在山东、河北、河南夏谷区晚春播获复播种植。  相似文献   

7.
播期与密度对石豆4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夏播大豆石豆4号的增产潜力,以石豆4号为试材,采用二因素(播期和密度)三水平(播期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密度18.0万株/hm2、22.5万株/hm2和27.0万株/hm2)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该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密度,在一定播期范围内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显著;适宜石豆4号高产的播期与密度组合为播种期6月15日、种植密度18.0万~27.0万株/hm2,其中播种期为6月15日、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长农35号谷子产量、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谷子生育期影响较大,播期相同时密度对全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谷子产量和植株性状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条件下,长农35号最佳播期和密度组合为5月15日播种、留苗密度45.0万株/hm2,该组合产量最高。根据试验结果和多年栽培经验,认为长农35号的最适播期为5月5~20日,最佳留苗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 13 号为试材,以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为对照,2015 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 年在 2015 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 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增产率为 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 45.0 万~52.5 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 2.60%~7.11%,其中,52.5 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最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为 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 52.5 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 5 933.6 kg/hm2,较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重点发展复种糜谷等小秋作物是甘肃省旱作农业粮食增产的奋斗目标,针对陇东旱塬复种谷子栽培技术研究缺乏现状,对复种谷子的合理种植密度和适宜播种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陇东旱塬区,复种谷子高产的适宜密度是60.0万~67.5万株/hm2;播种期越早越好,播期不能晚于7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保谷19是以冀谷19为母本、济9050为父本,依据优质、抗倒、高产、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经过选择、观察、鉴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步骤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2010~2011年参加国家谷子华北夏谷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4 983.0 kg/hm2,较对照冀谷19增产6.04%;2012年参加国家谷子华北夏谷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 813.5 kg/hm2,较对照冀谷19增产3.76%。保谷19高产、稳产,性状优异,抗旱性、耐涝性和抗倒性均强,对谷锈病抗性为2级,对谷瘟病和纹枯病抗性均为3级,白发病、红叶病、线虫病发病率分别为1.97%、1.62%和0.25%,虫蛀率1.41%。适宜在华北夏谷区夏播、冀东冀西春谷区春播以及辽宁中南部地区春播种植。2012年2月在全国第九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评为"一级优质米",2013年8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鉴谷2013003)。  相似文献   

12.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膜侧沟播种植条件下,研究了保苗密度对春油菜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夏高寒阴湿区膜侧沟播春油菜适宜的保苗范围为25.5万~30.0万株/hm2,最佳密度25.5万株/hm2,其产量为3 939.0kg/hm2,较低保苗密度(21.0万株/hm2)、高保苗密度(39.0万株/hm2)分别增产13.29%和17.81%,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能有效地降低株高和分枝高度,促进油菜壮苗,延缓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时间和降低发病率,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皖豆23适宜播期与不同播期相适应的适宜密度,进行了皖豆23播期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个体调节能力强,最佳适宜播期为6月5~12日,适宜种植密度为22.5~25.5万株/hm2;若迟播,种植密度可加大到3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皖垦麦1号在淮北地区的最佳播期和最适密度,开展了播期与密度的2因素5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淮北地区最佳播期为10月19—26日,最适密度为180万~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春油菜青杂2号在湟中县川水地区种植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青海省湟中县川水地区进行的优质油菜青杂2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15.53万株/hm2时,油菜经济性状优良,折合产量最高,为4 300.0 kg/hm2,较对照增产23.6%;种植密度降低为3.50万株/hm2时,油菜减产8.6%;种植密度达到22.10万株/hm2时,油菜增产3.4%,说明种植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油菜生长。  相似文献   

16.
短季棉豫早73适宜播期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试验采用2个播期配合4个密度研究了短季棉豫早73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麦收前5月2 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11.2 5万株/hm2 的棉花生育进程与棉花的最佳生长季节较为吻合,叶面积系数大,单株结铃增加,较其他处理增产4 .7%~81.8% ;如果推迟到麦收后6月5日播种,将密度增加到13.5 0万株/hm2 ,也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丹县高海拔地区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冠油杂701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50万株/hm2时,经济性状表现优良,折合产量高,为3 688.9 kg/hm2。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减甘蓝型春油菜种植密度,其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减产幅度为11.4%~28.3%,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山丹县境内高海拔地区种植冠油杂70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闫宏山  宋中强  王淑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30+12500
[目的]为豫谷19[Setaria italica(L.)P.Beauv.]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豫谷19是采用杂交方法从豫谷1号×冀谷19中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介绍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探讨其推广价值及生产潜力。[结果]该品种2010~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 028.2 kg/hm2,较对照冀谷19增产6.99%,居参试品种第2位;2年23点次区域试验20点次增产,增产幅度为0.43%~25.84%,增产点率为86.96%。[结论]豫谷19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2012年2月通过全国谷子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9.
邯郸市谷子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邯郸市推广种植较多的8个谷子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产量较对照冀谷19增产,增产幅度为3.6%~20.6%,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豫谷18、冀谷38、豫谷15、济谷15、冀谷31、济谷16。张杂谷8号抗倒伏性较差,较对照减产6.9%。  相似文献   

20.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春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春谷子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长农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春谷子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下春谷子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出谷率、千粒质量和穗数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的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倒伏率与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春谷子在4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方式(20 cm+40 cm)较等行距种植(30 cm+30 cm)的产量分别提高0.59%,2.74%,4.01%和1.80%,在密度为3万株/hm2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4 903.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