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国内某型拖挂式房车的抗撞性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对其进行了侧面碰撞仿真分析。首先创建了该房车和移动壁障的有限元模型,定义了材料、属性、接触等参数,然后导入LS-DYNA进行求解,得到输出节点的结果参数,最后参照汽车侧面碰撞相关安全法规进行评价,得出该拖挂式房车符合汽车侧面碰撞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2.
按照我国侧面碰撞法规针对某国产车型建立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车门简化模型,将原车门内U型防撞梁替换成M型高强钢防撞梁,利用简化模型计算效率高的特点,研究了M型防撞梁截面形状尺寸及材料属性对车门内板的侵入速度和侵入距离的影响。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优化后的防撞梁在车门内板侵入速度、侵入距离和防撞梁重量分别降低了4%、2%和25%,提高了车门的侧面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能。为今后汽车侧门防撞梁的耐撞性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汽车侧面柱碰撞的高致命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汽车侧面柱碰撞特殊形态的逐渐认识,对其碰撞安全性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依照Euro-NCAP标准,基于有限元基本理论,对某轿车侧面柱碰撞安全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在Hyper Mesh软件中建立整车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再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最后,运用Hyper Works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仿真结果对车身侧围主要部件如门槛梁、地板横梁和B柱在侧面柱碰撞的碰撞响应进行分析,提出关键部件结构有效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此类轿车侧面柱碰撞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立某大客车有限元模型,模拟仿真该车与中型载货汽车侧面碰撞,通过分析其结构变形、生存空间侵入量指标,检验该客车的侧面耐撞性及乘员生存空间侵入情况,并提出具体改进方案。改进方案能较有效地将侧面撞击力分散,提高该车的侧面耐撞性能,增大碰撞区的乘客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利用拼焊板结构改进车门内板的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拼焊板结构对已有车型的车门内板进行了改进研究,从而实现了减轻汽车重量的目的.推导了零件强度、抗凹性能和碰撞安全性能的轻量化控制方程,并以这些性能为设计约束,指导拼焊板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使车门内板的减重效果达11.9%.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表明,拼焊板改进设计后的车门内板相对于原始设计具有更高的耐撞安全性,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准静态轴向冲击下的异构混合多胞薄壁结构的耐撞性能,旨在提升薄壁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增强车身的耐撞性能。通过有限元仿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对方形异构混合多胞薄壁管截面的组合方式进行寻优,经优化后得到的多胞薄壁管的耐撞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汽车在正面碰撞事故中耐撞性能,以某SUV车型为例,应用HyperMesh仿真软件建立了车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有限元模型。设置整车仿真试验条件,得到该SUV车型的碰撞数据。对整车碰撞能量曲线、车身B柱加速度、前门框变形量、关键位置入侵量等指标进行了解读,对该车的耐撞性做出了合理评价和结构改进,为后续实车碰撞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灵敏度和碰撞仿真的汽车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和侧面碰撞的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车身结构零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以白车身的模态和刚度为约束条件,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分析了零件板厚关于车身模态和刚度的灵敏度。选取对车身模态和刚度以及抗撞性不敏感的车身零件的板厚,进行以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优化结果使车身减轻14.8 kg。对轻量化后的整车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模拟计算,并与轻量化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整车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进行对比校核,根据碰撞结果对车身零部件的厚度进行了再调整。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车身满足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假人的C-NCAP得分也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汽车碰撞有限元法和接触碰撞系统,模拟了大客车与大客车侧面碰撞,并从骨架结构变形、乘员生存空间、碰撞能量、碰撞速度和加速度方面详细分析了撞击和被撞大客车车身骨架碰撞安全性,提出了提高大客车车身骨架耐撞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灵敏度和碰撞仿真的汽车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和侧面碰撞的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以车身结构零件的板厚为设计变量,以白车身的模态和刚度为约束条件,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分析了零件板厚关于车身模态和刚度的灵敏度.选取对车身模态和刚度以及抗撞性不敏感的车身零件的板厚,进行以白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优化结果使车身减轻14.8 kg.对轻量化后的整车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了侧面碰撞的模拟计算,并与轻量化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整车耐撞性和乘员的安全性进行对比校核,根据碰撞结果对车身零部件的厚度进行了再调整.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车身满足碰撞安全性的要求,假人的C-NCAP得分也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1.
对某柴油机连接箱的结构减重进行了研究。利用Creo软件建立连接箱模型并导入ANSYS中进行初始强度分析并校核,对模型进行拓扑优化分析,根据优化结果对模型进行合理的修改。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强度分析,并对比优化前后模型强度,以验证修改后的模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因合理改变连接箱结构,使得连接箱静力学分析结果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比分析显示,其应变值降低了44%,应力值下降了18.1%,减重10.9%,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冷器集气壳出口处流场的不均匀性,提出内部加装导流板的改进方法,并借助Fluent软件对带有导流板的中冷器集气壳内流体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结果为凭借判断壳内导流板对气流流动特性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在气壳内部加装一定数量的导流板能较为明显地改善气壳内流体的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直埋蒸汽管道内部空气层的数值模拟,得出当空气层厚度大于10 mm时应考虑对流传热影响并修正空气导热系数的结论。应用修正后的空气导热系数模拟计算不同结构蒸汽管道的温度场及外护钢管温度,分析屏蔽反射层的种类、数量,空气层厚度等条件变化对供热管道工作时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找柴油机在动力性能、燃油消耗率以及排放之间的平衡,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基于GTPower软件,利用柴油机的基础参数,建立柴油机的整机GT-Power模型并用试验数据进行校准。然后设置多组进气提前角和排气提前角的值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分析进排气提前角对柴油机功率、燃油消耗率、充量系数等参数的影响。最后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得出进气提前角定在21℃A左右,排气提前角定在76℃A左右较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HyperMesh软件对高速动车组车下抽拉式设备舱螺栓连接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设备舱与底板处螺栓连接通过刚性元和梁单元实现。根据铁总技术条件和EN12663标准施加载荷工况、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提取分析数据,依据VDI2230标准对连接螺栓进行疲劳强度校核、计算与评估,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基于力的LBF方法,主S-N曲线法,以及主S-N曲线法与LBF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评估各种点焊疲劳评估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同种材料及几何形状的剥离试件进行有限元建模,基于3种方法对点焊结构进行疲劳分析,预测点焊结构疲劳寿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S-N曲线法与LBF法相结合的疲劳分析方法具有兼顾建模效率和计算精度的优点,可以广泛用于车体部件点焊疲劳寿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地铁头车车体建立有限元模型,依据EN12663—2010《铁路应用一铁路车辆车体结构要求》标准加载工况并进行静强度和屈曲的仿真分析。然后与试验验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应力较大位置以及误差较大位置,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原因,为以后的设计和试验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ANSYS软件研究496ZQ柴油机危险载荷下曲轴的应力、应变及其分布,研究不同重叠度对曲轴的应力的影响,并对曲轴进行模态分析。研究表明,曲轴的应力和应变满足设计要求,不会发生弯曲疲劳破坏。但是,在主轴颈尺寸为72 mm、连杆轴颈尺寸为63 mm、重叠度为1.16时,连杆轴颈和主轴颈圆角处的最大应力都比较小。自由模态下,最大相对位移量1.03出现在第9阶振型上,对应的频率为1 306 Hz,避开了曲轴的固有频率,曲轴在工作时不会发生共振;约束模态下,曲轴的最大相对位移偏移量1.717出现在第8阶振型上,对应的频率为8 478 Hz,曲轴工作时,应该避开此频率,避免发生扭转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该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装置是基于油压作用,使滑移环形钢珠保持架在套筒上左右滑移来实现保持架外壳和套筒的相对转动,以实现固定在外壳上的正时链轮或带轮与连接套筒的凸轮轴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凸轮轴上的凸轮相位连续可变,使气门开启时间始终处于理想状态,能兼顾发动机低速及高速不同工况,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提高动力输出。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线感知汽车行驶前方道路,搭建车载双目视觉系统,从不同拍摄位置和角度获取多组标定板图像。利用传统标定方法,在MATLAB应用程序Stereo Camera Calibrator工具箱中对图像进行校准及合理性验证,最终得到左右两个相机需要标定的内参数和外参数。标定结果将为视觉系统在车辆环境感知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