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态农业在元谋干热河谷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干热河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对资源的总体结构组装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农业在该区的兴起和完善,解决了该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这个关键问题。从元谋干热河谷的区位、旅游市场、资源等优势出发,初步提出利用生态农业对该区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组装后的多种具有生态景观结构功能、观光旅游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学习参与娱乐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生态农业在该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提出了渔业环境保护对策: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和修复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湿热岩溶山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自然资源独特多样,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人地关系紧张。基于资源环境一体化理念,本研究设计湿热岩溶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模式框架,并应用于广西大新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锰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4.
湿热岩溶山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自然资源独特多样,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人地关系紧张。基于资源环境一体化理念,本研究设计湿热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一体化模式框架,并应用于广西大新县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锰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等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5.
葛梦兰  魏薇  王金叶  毛双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48-10749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古东生态旅游区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旅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对旅游出行具有明显的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原生态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关注度高,景区原始自然风貌与森林环境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区游客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旅游知识相对不足,不文明行为表现较多。并对提高生态旅游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评价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资源,如丰富的珊瑚、贝类、热带观赏鱼等资源,根据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指标,确定西沙群岛生物旅游资源为四级——优良级旅游资源。提出了对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进行旅游开发的观点。其旅游产品包括海底观光、潜水游及休闲渔业游。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海上事故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天桂山银河洞景区旅游资源特征,探讨了银河洞各特色景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提出了在天桂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将地学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建立观光旅游、特色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黄河滩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特色,阐述了黄河滩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包括山水格局并存、人文与自然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及生态-经济-社会并进.将黄河滩地生态旅游分为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考察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6种类型,并详细论述了旅游构建的具体方式,力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黄河滩地生态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9.
根据信阳市湿地资源现状及特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概况和人文景观基础,提出湿地开发的生态旅游模式、文化体验模式和景观艺术模式,对信阳市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以自然生态为基本点,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保护和景观资源保护,湿地旅游资源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华泰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科学的理念和手段开创发展了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园区.促进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环保低碳综合的技术指标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园区,达到以观光旅游、休闲、无公害农产品采摘,以及与文化相融合的高科技农业园区.  相似文献   

11.
草原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发展,对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护工作有着至关之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景观的打造,不仅能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能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针对生态修复背景下草原生态景观的营造,以康定市为例,把康定市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草原风光以及民族风情出发,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景观营造策略,将草原的保护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在生态修复优先的前提下提升草原旅游资源价值,为草原的修复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土面积庞大,资源矿产丰富,然而,林业资源却十分缺乏,因此,在如今社会经济与科 技持续发展和进步背景下,如何优化配置林业资源,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发展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 当前紧要任务就是强化营林生产管理,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俊 《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0-102
以遵义市长岗镇为例,分析其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双轮驱动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优势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绿色生态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良好;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欠佳,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严重缺乏。结合长岗镇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双轮驱动的具体路径,即深挖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探索市场化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红色资源的旅游价值、加快绿色生态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CNKI平台中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的增长趋势及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主题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前沿。研究表明:研究文献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016年开始呈现激增态势;作者、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较少,作者间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机构内部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合作相对活跃的机构主要有长江科学院、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其优势学科领域主要为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水利工程学、农业经济等。当前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研究领域有5个方向:(1)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研究;(2)开展长江三峡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森林资源养护、水土保持与流失、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研究;(3)开展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及其生物资源养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4)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5)开展长江源区水电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及其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为科学管理和保护长江流域的重要生物资源,提出建立基于科学设计的全流域生物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全流域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生物数据模型,发展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的风险评估决策系统,发展长江流域科学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发展基于GIS的长江全流域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和管理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湿地资源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了实现资源保护最重要的途径。西洞庭湖湿地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开发价值。该文分析了西洞庭湖湿地的概况,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为渔业资源管理生态渔业模式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主题检索法和引文链接法获得的1900-2020年间的研究文献为基础,从论文年份、期刊载文分布、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领域研究历程可分为萌芽期(1974-1990年)、初步增长期(1991-2003年)、稳定增长期(2004年至今),系列研究成果产出总体呈上升态势,期刊分布呈现多元化,Worm、Pauly等学者在该交叉研究领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目前在该交叉领域上与国际上主要研究力量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主题聚焦于渔业资源修复、渔业资源动态管理、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渔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研究热点为生态渔业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向生态信息渔业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演化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日益严峻恶化的局面,2000年开始对黑河下游进行了调水。东、西居延海是黑河尾闾,调水以前均干涸多年。通过实地调查、遥感等手段,分析了干涸多年的黑河尾闾东、西居延海调水后水资源、植被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东居延海分别于2002~2006年连续5年10次进水,总计入湖水量达到1.797 7亿m3,最大水面面积达35.7 km2;西居延海也在2003年进水,入湖水量达到0.272 3亿m3,东、西居延海总计入湖水量达到2.07亿m3。(2)调水前东居延海及四周植被覆盖度低,植物种类少,普遍生长不良,调水期末湖内及四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大,植物种类增加,生长较好,植被呈现向良性演替方向发展的趋势。(3)遥感调查表明,黑河下游东、西居延海调水后草地面积增加了15.35 km2,高覆盖度灌木林面积增加了5.9 km2,而中、低覆盖度灌木林面积减少了8.59 km2,戈壁滩、沙化面积减少了19.98 km2,生态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善。以上结果表明,调水5年多来东、西居延海生态环境正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8.
赵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11-11513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农村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农村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以黄山区作为实证案例,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农村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首先对农村发展旅游业过程中3个主要参与方政府、企业、村民进行了两两博弈策略分析,即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村民、村民与村民,并由此得到博弈三方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政府、企业、村民提出加强黄山区农村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提到了当今的重要议程,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总体各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相关部门与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和深远意义。众所周知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西方国家生态观念与意识较为强烈.人们多数采用与选择适宜的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分体现西方国家的文明与素养。值得借鉴的是怎样如何结合西藏实际情况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建设美丽西藏将是本文论述的观点,在第四十二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日”来临之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组建了新型事业科研单位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我将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保护与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循环与发展方面阐述自身的学术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松江生态园是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典型案例,它保留了原有起伏多变 的地貌和具有杀菌保健功能的林木,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 源,在气候调节、污染物降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哈尔滨城 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品位的提升,绿色人居环境的形成,城市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