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政府培育新型农民模式与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型农民模式比较,以及不同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型农民模式对比分析,指出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型农民创新模式应坚持适用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市场性原则,并提出搭建一个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实施多方联动,促进产学研和培育新型农民的结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成为社会共识。高等农业院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关口"前移,利用学科、师资、平台等优势,通过广泛宣传、加强融合、打造平台、创新模式、树立典型等方式,培育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后继者,既能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素质不足问题,又能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素质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58-159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多方主体的能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激励多方主体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当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自身都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涉入农民培育中,要积极构建发挥四方主体作用的机制,发挥各个主体在推动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力短缺、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管理较难等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着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观念较保守、生源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稀缺和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进程。为此,需要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做好职业规划,使其树立从事职业培训的信心,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做好思想上引导,财力和行政支持辅助工作,共同致力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中,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以科技信息技术、人才资源、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等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民的素质。文从分析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入手,明晰高校优势,研究其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院校已经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也创造了不少新模式和新经验。基于河南农业大学长期的职业农民培育实践,重点分析研究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和农民这三个主体的协同关系,总结了培育的模式和机制,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高等农业院校应当担负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使命。江西农业大学通过凝练学校自身特色,构建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三理念+三平台+三举措"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服务江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体系构建、培育条件平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此,文章认为,今后高校应在"创新理念,明确目标,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多方聚力,共担责任,强化培育平台建设""提升能力,务求实效,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新思路、新对策。  相似文献   

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无人种田"问题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辨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若干典型模式,详细阐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探索出的"三位一体"培育载体+"一主多元""政校共建""校企联动"多元化合作的"西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教育投入向教育产出转化以及自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差、培训方式单一、培训不系统和不连贯及教材缺乏等问题,应通过构建高等农业院校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加强组织管理和教材建设等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于现代化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主体自然非常重要,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也就十分关键.在科技形成生产力的今天,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直接影响到了对于是否可以迎接现代化农业的到来,本文讲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和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以及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总结了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规模、培训内容、培训途径、培训对象、培训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下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强调应完善培训内容,拓宽培训途径,规划培训层次,并加强培训机构与农业企业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提高职业农民培育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人才振兴是重要途径。如何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从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是本文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理论、现实、内涵、作用多个角度分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归纳总结出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学校或机构办学、社会观念、政府扶持、农民自身四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出提升办学质量、转变社会观念、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以及构建系统农民培育体系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应用者,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效率。对闽南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现状及成效进行调研后,笔者叙述了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对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沼气技术产业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致富产生的显著作用,并分析了远程培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多渠道弥补远程培训的不足之处,开展区域特色农业远程培训,分层次进行远程培训以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农民的技术需求、开阔农民的视野、转变农民的观念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嘉兴市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实际需求,从而为嘉兴市相关部门精准开 展职业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课题组于2018 年10 月对嘉兴市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术培训需 求进行了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嘉兴市整体培训情况较好,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认可度较高;嘉兴市新型职业农民对于种植实用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农产品贮 藏与加工技术方面培训需求较大;通过改革现有培训方法方式,增加培训互动交流机会,可以进 一步提高培训效果。调查结果对嘉兴市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推进嘉兴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并且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之程;培养新型农民,应着力抓好农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必须有管理作保证诸方面,系统阐述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台湾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台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但其农政部门一直致力于培养现代农民,出台了许多政策对农民加以辅导和培训。该文深入分析了台湾现代农民的内涵与现状,梳理了台湾培养现代农民的政策变迁,归纳了现行培养农民的主要政策措施,最后总结了台湾经验对大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镇)村图书馆开展培养新型农民服务责无旁贷,通过准确理解新型农民的内涵,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图书馆工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选取山东省宁阳县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现状,从文化程度、科技技能、观念意识、经营能力4个方面考察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转变农村劳动力观念意识、加快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教育承担着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转移人口素质的双重任务。但福建省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完善、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分析提出(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3)以灵活实用的短期培训为主,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形式;(4)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5)分类指导,稳步增加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等若干建议,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区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46-15949
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影响: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三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剖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在农村人力资源数量的现状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且增长快、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和较低的年龄构成;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现状方面,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村人资源科技水平不高、农民身体素质总体偏低;在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现状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地域结构分布失衡。探讨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培育新型农民的启示:一是控制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开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三是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主要表现为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