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闽诱 3号的选育和产量表现闽诱 3号大麦新品种系福建省稻麦研究所利用秋水仙素药剂处理浙皮 1号大麦品种 ,诱发变异 ,经过 4a 5代选择育成 ,为二棱皮大麦。1989~ 1990年在福建省稻麦所农场参加新品种预备试验 ,比莆大麦 4号增产 13 5% ,1991~1992年参加省区域试验 ,单产为 14 4 9kg (单产面积为 6 6 6 7m2 ,下同 )。平均比对照品种莆大麦 4号增产 9 4%。 1992~ 1993年参加省区域试验 ,单产为 185 5kg ,平均比莆大麦 4号增产 5 8%。1989年在莆田涵江埭里村试种 334m2 ,测单产 30 3 4kg ,比莆大麦 4号 2 2 3 0kg增…  相似文献   

2.
一、莆大麦4号的示范、推广莆大麦4号从1982年到1986年先后经过鉴定圃。品种(系)比较试验和省市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种早熟3号矮早三增产14.1~25.7%。同时,连续四年在不同地点、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小面积试种和大而积示范,比早熟3号和矮早三增产1~2成。1987年继续在平原、沿海丘陵和半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如莆田县黄石镇1987年种植22200亩,占全镇大麦面积的82%,平均亩产208。5公斤,其中6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2.4公斤,比矮早三增产25.8%;福清县种植100多亩,其中音西乡王塘村125亩,平均亩产229.5公斤,比矮早三增产  相似文献   

3.
(一) 大麦浙皮2号(即83—122)是浙江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强春性大麦品种,一九八四年引入我站试种,在适当迟播情况下表现较好。我站连续四年迟播组品比(11月20—25播种)均居首位。平均亩产291公斤,比对照沪麦四号254.7公斤增产14.25%,经测验t=3.76~*,P<0.05,达显著增产标准。一九八六年,我站在11月24日迟播条件下,试种3.25亩,平均亩产312.8公斤,比同时播种的早熟3号0.56亩,亩产230公斤增产36%,其中农技站12号田1.01亩,平均亩产达358  相似文献   

4.
47-104(原代号756)是省农科院稻麦所用“(卷2×IR58)×(窄叶青8号×龙菲313)”杂交选育而成的早晚兼用型水稻新品种。1989年早季试种亩产504.3公斤;晚季在金谷乡金东村示范6.5亩,平均亩产473.4公斤,比晚稻当家品种钢白矮4号亩增58.4公斤,增产14.1%,最高亩产511.1公斤。1990年早季全县扩大示范824亩,一般亩产450~550公斤,最高亩产699.5公斤。经品种对比试验田三次重复对比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浙皮2号(83—12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78年春用78—843为母本,78—93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择,于1983年育成。1990年3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优良大麦品种。产量表现该品种一般亩产240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1986、1987年两年省大麦区域试验,折亩产217.2、237.3公斤,比早熟3号分别增产5.6%、5.93%。其中1987年省区试浙北片(包括杭加湖宁绍地区)10个点试验,折亩产282.46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9.87%,达显  相似文献   

6.
闽麦02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二棱皮大麦新品种,1992年开始引入东桥镇,经连续4年的试种示范表明,该品种综合性状优异;中矮秆,抗自粉病,大粒、高产稳产。现将有关试种情况报告如下。一、产裁表调闽麦021992年冬在莆田东桥镇清林村试种2亩。因种子来自北繁,机械收获损伤严重,第一年播种后出苗差,亩基本苗仅9万左右,但该品种分察能力极强,据田间观察,许多单株有效穗多达30多穗,且抗白粉病,后期转包好。在海滩涂围垦的盐碱地上生长良好,干粒重48~50巳亩产达300多kg,比本地主栽品种莆大麦4号极明显增产。1993/1994继…  相似文献   

7.
浙皮2号(原名83—12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一个大麦新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分蘖性强,矮杆抗倒和耐迟播的特点。1984年引入我市试种并参加市大麦品试,1985年进行繁殖,1986—1989年全市累计种植面积2360亩。据1984—1985年度5个试点汇总:浙皮2号平均亩产313.5公斤,比对照浙皮1号增产4.29%,仅次于秀麦1号和浙农大3号,据11个参试材料的第三位;1987年市原种场种植浙皮2号146.8亩,在生育中后期屡遭冷害的不  相似文献   

8.
大麦新品种闽诱3号,经连续两年区试和多年多点大面积试种,比福建省主栽品种莆大麦4号增产5.8~19.4%(籽粒),麦草(幼嫩)产量为莆大麦4号的163.9%,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比莆大麦4号高2.31和2.45个百分点,麦草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高6.75和4.87个百分点,新鲜的麦苗汁液中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维生素和SOD。  相似文献   

9.
大麦新品种闽诱3号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0.04%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浙皮1号植株,诱发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然后通过对有益变异性状的选择、比较、鉴定,快速培育出丰产性明显优于亲本的二棱皮大麦新品种闽诱3号。经连续两年的省品种区试,闽诱3号比对照莆大麦4号平均增产7.6%;在较大面积生产上一般单产为3~4.5t/hm^2,比当地主栽品种莆大麦4号增产10%左右。同时由于闽诱3号麦苗生长快、繁茂性好、麦草产量高,且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SOD酶等,除供作传统的籽粒生产外,还是研制“麦绿素”等营养保健品的好原料。  相似文献   

10.
1986-1987年度,莆田县承担省、市大面积大麦丰产栽培示范,面积12500亩,品种选用莆大麦4号。收成前,经省、市,县、乡(镇)四级组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224.7公斤,比现有当家种矮早三、早熟3号平均亩产186.8-195.1公斤,增长15.2-20.3%,本文根据莆大麦4号的示范栽培有关数据综合分析了生育动态和提出了主要丰  相似文献   

11.
闽诱3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秋水仙素处理浙皮1号大麦品种.经过4年5代选育而成的二棱皮大麦品种.该品种籽粒淡黄色.千粒重历年平均39.4克.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为10.7%,16种氨基酸含量为9.2283%.适合酿造啤酒和作为猪饲料.经过1992年和1993年福建省区域试验,表现早熟、秆矮、抗倒、生长整齐等特点,亩产两年分别比莆大麦4号增产9.4%和5.8%.其生长速度快、营养体繁茂、生物量大、营养价值高,适作为草食动物的优良青饲料以及人类特殊营养保健品“麦绿素”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2.
闽红82/34系我所1980年从南选×紫光有性杂交后代中育成的红麻新品种。1984—1989年经品系比较和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原麻352.5公斤,比主对照品种青皮3号增产12.98%;比副对照品种722(对比44点次)增产9.66%,均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特性。1987—1990年省内外累计示范试种1万多亩。  相似文献   

13.
冈2,1987~1989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在参试的七个品种(系)中,在昆山、宜兴、大丰、泰县、徐州、沿江、沿海等七个试验点上,两年总平均亩产341.9公斤,为全试验第一位,比对照盐辐矮早三330.2公斤,增产3.5%,达极显著水平。1986年秋播开始,我中心连续三年用早熟3号、盐辐矮早3、冈1和冈2作啤酒大麦产量试验,即粒径大于2.5mm的产量试验,冈2平均亩产257.8公斤,居第一位,比盐辐矮早3高3.4%。1988~1989年东辛农场六分场30亩冈2平均亩产408公斤。黄海农场二月中旬小面积春播,亩产突破250公斤。1989年大麦生长后期因受天气影响,盐城市大麦粒重普遍下降,但沿海  相似文献   

14.
“119”是我所用红410与湘矮早9号杂交选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1983、1984年参加建阳地区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1.4公斤与398.2公斤,比对照种“7944”增产0.1%和19.7%;1984、1985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02.0公斤与412.0公斤,比对照种红410增产8.6%与5.6%;1986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亩产437.3公斤,比对照广陆矮4号增产5.88%,达显著标准;同年作为阳地区中熟组区试对照种,亩产429.7公斤,日产量3.64公斤,均居参试品种首位。“119”中抗稻瘟病和纹枯病,中感紫杆病,但抗性比目前生产上仍在种植的中熟品种(如红系品种)强。全生育期118天左  相似文献   

15.
用 0 .0 4 %的秋水仙素溶液 ,处理分蘖盛期的浙皮 1号植株 ,诱发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然后通过对有益变异性状的选择、比较、鉴定 ,快速培育出丰产性明显优于亲本的二棱皮大麦新品种闽诱 3号。经连续两年的省品种区试 ,闽诱 3号比对照莆大麦 4号平均增产 7.6 % ;在较大面积生产上一般单产为 3~ 4 .5t/hm2 ,比当地主栽品种莆大麦 4号增产 10 %左右。同时由于闽诱 3号麦苗生长快、繁茂性好、麦草产量高 ,且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SOD酶等 ,除供作传统的籽粒生产外 ,还是研制“麦绿素”等营养保健品的好原料。  相似文献   

16.
一、来源和主要特点: 闽诱3号大麦新品系是1985年稻麦所用化学药剂处理浙皮1号大麦品种,经过四年五代选育而成,1991年试种500多亩。闽诱3号在福州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约130天左右,比莆大麦4号早熟2-3天;在莆田种植生育期更短,3月下旬即可收获,生育期仅125天左右,比莆大麦4号早成熟1-2天。穗层整齐,穗长6.0-7.4厘米,每穗结实20.0-29.4粒,千粒重43.8-45.3克。株型紧凑,叶片比莆大麦4号稍窄,上部叶片功能期较长。基部节间较短而粗,茎杆弹性  相似文献   

17.
南薯双八(南薯81-88)是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经过8年努力而选育成功的一个红薯新品种。经1986-1983年全国9个科研单位(包括湖南省作物所)区试,该品种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无论是鲜薯、干薯、淀粉产量,均居第一位,增产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1989年,我省引进少量种薯在几个地方试种,表现比当地推广品种大幅度增产。临武点鲜薯亩产3125.0公斤,比对照宁薯180增产32.0%,比湘薯12号增产41.0%,比湘  相似文献   

18.
莆大麦 8号是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继育成多个主栽品种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大麦优良品种。该品种采用“戈贝纳×植3 ”杂交育成 ,1 996~ 1 998年参加本所大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1 998~ 2 0 0 0年参加全省大麦品种区域性试验 ,并陆续在全省大麦主要产区进行试种和生产示范。与以往的莆大麦系列品种相比 ,莆大麦 8号产量更高 ,品质更优 ,抗逆性更强 ,综合表现更为优异 ,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饲料大麦新品种。1 优异性状表现1 1 产量表现莆大麦 8号新品种具有较高的丰产性 ,根据多年的试验鉴定和示范测产 ,一般单产(每公顷产量 ,下同 )在 4 875…  相似文献   

19.
“601”是三明市农科所以78130与CQ064杂交选育而成的迟熟早籼新品种。 1988年三明市农科所在本所沙壤田示范38.5亩,平均亩产417公斤。同年在我县南口乡摘穗倒种,19、89年该乡井龙村试种1.6亩,亩产干谷455公斤;黄潭乡农技站试种1.18亩,平均亩产466公斤,比78130亩增产57公斤,增产12.33%,亩日产量比78130高0.51公斤。我县良种场区试结果折亩产419.17公斤,比对照79106亩增19.17公斤,达极显著水平。三明市联合区试8个点产量  相似文献   

20.
闽诱3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秋水仙素处理浙皮1号大麦品种,经过4年5代选育而成的二棱皮大麦品种。该品种籽粒淡黄色,千粒重历年平均39.4克,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7%,16种氨基酸含量为9.2283%,适合酿造啤酒和作为猪饲料。经过1992年和1993年福建省区域试验,表现早熟,秆矮,抗倒,生长整齐等特点,亩产两年分别莆大麦4号增产9.4%和5.8%。其生长速度快,营养体繁茂,生物量大,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