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群中7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及其1/2 P(P-1)配制的21个组合进行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冷凉稻区鉴定出孕穗期耐冷性同属极弱级热带粳、光壳稻与普通粳型所携的耐冷基因不同与冷驯化有关,粳亚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划分为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3大类型.(2)耐冷性弱的不同生态群品种为背景,推断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穗期耐冷基因的显隐关系、耐冷性的受控基因对数及其基因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较。(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稻种穗期耐冷性及其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配制15个组合并将其亲本和近等基因系(NILs)在昆明进行稻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小白谷有1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丽粳2号有1~2对耐冷性主效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其耐冷基因的表达还与细胞质效应有关。②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合系4号间的耐冷基因存在明显差别,大理早籼与其他品种间遗传分析显示有1对主效基因影响籼粳杂种育性表达。③1995-1999年选育的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与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相似,但耐冷性指标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也为1对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5.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02年在昆明(海拔1916m,孕穗期多雨、温度18~21℃)自然冷害条件下对孕穗期耐冷性NILs共13个株系群体及其亲本的15个表型性状,用Statistic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LSR法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只有与耐冷性密切相关的花药长及其体积、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2)十和田与13个耐冷性NILs差异主要是耐冷基因及其相关性状间差异引起的,即已培育出的耐冷性NILs与十和田的形态性状极为相似,但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揭示了这些NILs是孕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分离克隆的理想群体.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稻品种对孕穗期低温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耐冷程度,减少产量损失,以水稻品种空育131、垦稻12、松粳9号和龙粳11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方式于孕穗期进行恒温15℃和变温15℃低温处理,研究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水稻对低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水稻空壳率显著增加,且同一品种恒温15℃较变温15℃的空壳率高;4个水稻品种在孕穗期的耐冷性总体表现为空育131松粳9号垦稻12龙粳11,其中龙粳11在孕穗期基本不具备耐冷性。  相似文献   

8.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F1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F1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 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则达极显著相关。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9.
杂草稻后代主要耐冷性状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长芒杂草稻/龙粳11组合的F2系统为试材,探讨了杂草稻后代孕穗期耐冷性遗传变异以及与后代主要性状冷水反应指数CRI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F2系统群的孕穗期耐冷性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草稻对冷水的反应较迟钝,优势在于冷水处理下结实率高、成穗率高、后熟快。通过杂草稻的利用,可以培育出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后代材料。在耐冷育种中,冷水处理下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为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等,容易通过对亲本的选择获得所期望的后代,低世代选择效果好。株高的冷水反应较迟钝的材料,一般其结实率和穗颈长的冷水反应也较迟钝;穗颈长的冷水反应较迟钝的材料,一般其结实率也较迟钝,在耐冷育种的性状选择上,在注重选择结实率高的同时,要注意选择在低温处理下株高和穗颈长冷水反应指数较高的组合和单株。  相似文献   

10.
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在群体2中,有47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极端冷害的阿子营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9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其中3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揭示了结实率、花药长、花药宽、实粒数、秕粒数可作为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培育NIL初期可把穗颈长作为耐冷性间接指标.(2)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NIL的耐冷基因属于主效基因;花药长可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3)主穗结实率可直接作为孕穗耐冷性的评价指标,花药长、花药体积可间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生育期相近粳稻品种东农428和松粳10为试验材料,研究孕穗期冷水胁迫下施用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氮光合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制定有效抵御低温冷害化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GABA主要通过提高松粳10剑叶光保护能力提高其光合效率;通过缓解低温胁迫对东农428剑叶光损伤程度,提高光保护能力进而提高其光合效率。孕穗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剑叶OsGS1;1、OsGS1;2、OsGS1;3及OsGAD2表达量上调,与植物冷应激反应有关。OsNADH-GOGAT、OsGDH1和OsGDH3表达量上调、OsFd-GOGAT表达量显著下调,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著上升,说明孕穗期冷水胁迫抑制剑叶光呼吸过程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GS/GOGAT)循环代谢,促进质体中GS/GOGAT循环及谷氨酸脱氢酶(GDH)途径中铵(NH4+)同化代谢。孕穗期冷水胁迫下施用GABA(4.5 mmol·L-1)促使寒地粳稻剑叶OsGS2、OsFd-GOGAT和OsNADH-GOGAT表达量下调;但OsGS1;3、OsGDH3和OsGAD2表达量上调,GS、GDH及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显著升高,使谷氨酸(Glu)家族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如抗逆氨基酸GABA、脯氨酸(Pro)、Glu等,避免高NH4+毒害,提高寒地粳稻耐冷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掘水稻尤其是籼稻耐冷基因资源,促进水稻耐冷育种,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耐冷对照,以‘桂99’为冷敏感对照,从“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库”以及南方稻区收集的150份材料中初步筛选出18份作为本试验的供试材料,采取人工气候箱低温胁迫法(PGV-36,日均温8.5℃),进行水稻苗期耐冷种质资源筛选研究。结果显示:①秧苗期日均8.5℃的人工气候箱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秧苗生长发育明显减缓受阻,随着时间的推进,供试材料的生长发育停止。②经人工气候箱低温胁迫后,不论是处理3天(d)还是6天(d),各供试材料幼苗死亡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总体上粳稻的耐冷性强于籼稻。③以低温胁迫3d和6d后各供试材料自然气候条件下恢复生长10d的幼苗死亡率为指标评价鉴定其耐冷能力,丽江新团黑谷、粳44耐冷性强,8.5℃人工低温胁迫6d后死亡率在25%以下;其次是苗110、2-319和华占;源宝占、苗108耐冷能力中等,318、R2168、创丰1号、耐寒2号、R55、金昌B、湘中籼3号、R308、穗1225、2-358、合美占、创香5号、桂99等耐冷性弱;其中华占、2-319为籼稻,苗110为籼粳交后代,可应用于籼稻耐冷育种。  相似文献   

13.
荔枝叶片膜透性和束缚水/自由水与耐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忍受低温的临界温度为-3℃-4℃.因品种而异.供试33个荔枝品种的耐寒性可分3类.耐寒性较强的5个品种叶片-3℃电渗率为40%以下.束缚水/自由水大于1.070;耐寒性中等的20个品种叶片-3℃电渗率为40%-50%,束缚水/自由水为0.644-1.070;耐寒性较差的8个品种-3℃叶片电渗率达50%以上,束缚水/自由水为0.644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海拔条件下两种耐冷型粳稻品种的淀粉RVA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耐冷性粳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云南高原粳稻优质耐冷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个强耐冷型粳稻品种和5个弱耐冷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分别种植于3个不同海拔生态类型的代表点,比较分析云南高原粳稻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耐冷性粳稻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变化特征。[结果]随种植海拔的升高,弱耐冷性品种的消减值明显增大,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减小,而强耐冷品种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降后升趋势,消减值的变化则表现先升后降趋势。[结论]强耐冷性品种的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受海拔变化的影响较弱耐冷性品种小,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但弱耐冷性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明显呈变劣趋势。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Medici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刈割是利用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在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的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14号品种(1085)在45cm的刈割方式下鲜草产量最高,达到了86400kg/hm2,且显著高于30cm刈割和孕蕾期刈割(P<0.05);同一刈割处理下,不同的品种之间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5cm刈割处理时,14号品种(1085)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是16号品种(1075)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不同刈割处理对参试的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分析,表明在45cm刈割方式下,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故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苜蓿生产的最适宜刈割高度是45cm。  相似文献   

16.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标记技术,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42个探针共产生6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其中20个(占47.6%)探针显示47个(占68.1%)多态性片段,至少在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灿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群间即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7.
A long-red awn weedy rice and rice cultivars named Ken99004(ZCI), Crossing-503(ZC2), Ken Sticky Rice(ZC3), Shashani(ZC4), Long-Grain Aromatic Rice(ZC5) were used to study typical wild traits of weedy rice and to identify the cold resistance of all genoty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em of long-red awn weedy rice was the weakest.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early stage of rice growth, e.g. the vegetable growth stage, between long-red awn weedy rice and other rice cultivars in the stem rigidity, but in the later stage, or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their leaves and stems were senescent rapidly because of the speedy supply of nutrients for panicle growth, meanwhile the rigidity of stem was reduced sharply just as withered weeds.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long- red awn weedy rice was the highest in cold condition, and in turn were ZCI, ZC2, ZC3, ZC4, ZC5, respectively. The performances of genotypes in cold tolerance were identical, those with a high ability of germination in low temperature also showed a strong cold tolerance in main traits in whole growth period, the order from strong to weak in the extent of cold tolerance were long-red awn weedy rice, ZCl, ZC2, ZC3, ZC4, ZC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42个探针共产生 6 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 ,其中 2 0个 (占 47.6 % )探针显示 47个 (占 6 8.1% )多态性片段 ,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 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 ,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东北粳稻芽期耐盐碱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以东北三省耐盐碱性不同的40份粳稻为试验材料,在3个盐碱胁迫处理(25、50、75 mmol?L‐1 NaHCO3)下进行芽期耐盐碱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盐碱胁迫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间表现耐盐碱程度不同;在不同盐碱胁迫处理下,随着盐碱处理浓度的增加,不同水稻品种的发芽率、芽长、根数、根长、干重呈下降趋势.通过试验筛选出长白10号、通88‐7、农大3号、富源4号和通育318共5个耐盐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系).  相似文献   

20.
香蕉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与耐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对福建香蕉主栽品种天宝蕉、台湾蕉和柴蕉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和若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耐寒性较强的柴蕉叶片角质层细胞层数较多,角质层厚度+栅状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比天宝蕉和台湾蕉高,但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则较低.前者叶片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指数、越冬前淀粉含量、越冬期可溶性糖、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均高于后两者.供试3个栽培品种的耐寒力为柴蕉>天宝蕉>台湾蕉.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和上述生理指标可作为鉴别香蕉耐寒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