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R2,此突变体对嘧菌酯表现为高抗药水平.B9-R2的40个单孢子后代的抗药性状稳定,但是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代和低温培养,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均下降,第10代的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22.6%和39.6%;4 ℃培养30 d后,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19.1%和29.4%.与野生亲本菌株B9相比,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下降65.8%和12.9%.B9-R2的黑色素产生能力和致病力与亲本B9菌株相同.嘧菌酯不抑制抗药突变体B9-R2黑色素的产生,但能强烈抑制孢子的产生,在100 μg·mL-1嘧菌酯的产孢培养基上其产孢量下降了93.2%.盆钵试验表明,在活体条件下突变体B9-R2对嘧菌酯也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抗药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检测江苏芦笋主产区丰县和赣榆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已发生严重抗药性。丰县和赣榆田间抗性菌株比例为68.2%和88.9%,存在低抗(5<EC50≤20μg/mL)、中抗(20<EC50≤100μg/mL)和高抗(EC50>100μg/mL)突变体。抗药菌株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中经单孢分离连续培养8代,抗性仍保持稳定。高抗菌株对噻菌灵、苯菌灵、多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对乙霉威表现敏感;低抗、中抗菌株对乙霉威不敏感。抗药菌株的产孢力、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全球水稻生产。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咪鲜胺在中国被用于防治稻瘟病。本文研究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风险,旨在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稻瘟病菌敏感菌株S-1菌碟接种于含有最低抑制浓度咪鲜胺的PDA平板上,抗药性驯化培养20 d,测定抗药性变异频率及突变体的适合度,包括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力以及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生长特征。[结果]驯化培养获得30个抗药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所有突变体均属低抗水平,并且其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咪鲜胺抗药性突变体对氟环唑、戊唑醇和己唑醇表现不完全交互抗性,而对嘧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抗药性突变体进行适合度测定,发现40%的抗药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而60%的抗药性突变体无显著变化;所有抗药性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抗药性突变体对15℃低温或30℃高温更加敏感,线性生长速率显著下降。接种离体大麦叶片,1/3的突变体完全丧失了致病力,其余2/3的抗药性突变体致病力也显著下降。[结论]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河北、上海等地采集的水稻恶苗病病株上分离到抗多菌灵和感多菌灵的F.m oniliforme菌株,从7个地点选择抗、感多菌灵菌株各1个,比较抗、感菌株在菌丝生长、产孢、胞外酶活力和对水稻致病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产孢密度都显著低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5.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 R2, 此突变体对嘧菌酯表现为高抗药水平。B9 R2的40个单孢子后代的抗药性状稳定, 但是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代和低温培养, 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均下降, 第 10代的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 22 6%和 39 6%; 4℃培养 30d后, 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 19 1%和 29 4%。与野生亲本菌株B9相比, 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下降 65 8%和 12 9%。B9 R2的黑色素产生能力和致病力与亲本B9菌株相同。嘧菌酯不抑制抗药突变体B9 R2黑色素的产生, 但能强烈抑制孢子的产生, 在 100μg·mL-1嘧菌酯的产孢培养基上其产孢量下降了 93 2%。盆钵试验表明, 在活体条件下突变体B9 R2对嘧菌酯也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番茄叶霉病菌对氟硅唑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从辽宁省不同地区番茄保护地采集番茄叶霉病病叶,经单孢分离共获得叶霉病菌51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各菌株对氟硅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测定的番茄叶霉病菌中,中抗菌株占15.69%,高抗菌株占11.76%。在对不同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比较中发现,高抗菌株和敏感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鲜重及渗透敏感性方面均达到显差异水平,说明高抗菌株的适合度下降。氟硅唑与速克灵、嘧菌酯无交互抗药性,但与腈菌唑、三唑酮有交互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并评估其抗药性风险。【方法】以128株采自福建省未使用过杀菌剂的水稻抗病性鉴定圃的稻曲病菌为材料,以"两优培九"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通过药剂驯化方法获得抗药突变体,并测定抗药突变体的抗性水平、致病力和生物学性状。【结果】128株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EC50值为0.020 9~0.203 9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087 3±0.045 9)μg/mL;通过药剂驯化方法获得2株抗药突变体F338-M和F37-M,其抗性倍数分别为13.38和8.21;抗药突变体继代培养9代后与亲本菌株相比抗性变化不明显;抗药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菌丝干质量和产孢量都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其中F338-M产孢量是其亲本菌株F338的67.43%,F37-M的产孢量仅为其亲本菌株F37的41.93%;亲本菌株接种供试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的病穗率和穗平均病粒数均高于其突变菌株。【结论】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087 3±0.045 9)μg/mL,抗药突变体的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药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相比自然竞争力低,稻曲病菌对戊唑醇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了解田间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变化及杀菌剂抗性风险,对科学合理用药、治理抗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咪鲜胺防治稻瘟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连续应用多年,为明确生产上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主产稻区2013~2015年分离的277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结果表明:2013年和2014年采集的169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均为敏感菌株;2015年,大连、抚顺、铁岭、开原和沈阳地区已监测到低抗菌株,抗药性频率分别为7.14%、13.04%、15.38%、10.52%和8.33%。对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低抗菌株和田间低抗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室内诱导菌株和1株田间菌株经过9代转代,由低抗变为敏感,FS13菌株抗性倍数虽高于5,但已接近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生长速率显著低于敏感菌株的7.67mm·d-1,其中室内诱导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低,分别为5.99 mm·d-1和6.10 mm·d-1,也显著低于田间抗性菌株;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TL18-1、TL18-2和TL13产孢量分别为4.26×104个·m L~(-1)、3.91×104个·m L~(-1)和4.35×104个·m L~(-1),显著低于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病情指数小于敏感菌株,TL18-2菌株致病力显著低于敏感菌株,这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属低抗药性风险;咪鲜胺与嘧菌酯及稻瘟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和治理抗药性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禾谷镰孢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及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南、山东和河北等不同地区的120个禾谷镰孢菌单孢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株敏感菌株对异菌脲、福美双、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的交互抗药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范围为0.007 2~0.200 7μg/mL,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7.875倍,平均值为(0.102 6±0.045 4)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戊唑醇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相关系数低,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0.
山西运城温室番茄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西运城温室番茄灰葡萄孢对杀菌剂啶酰菌胺的抗性进行调查与分析,从温室番茄病果和病叶上利用单孢分离法获得灰葡萄孢菌株105个。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的EC_(50)值,结果表明,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EC_(50)值为0.40~132μg/mL,抗性菌株81个,占测试菌株总数的77.14%;敏感性菌株24个。选取对啶酰菌胺表现敏感、低抗、中抗和高抗的菌株各10个,并对其SdhA、SdhB、SdhC和SdhD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30个抗性菌株SdhB的272位组氨酸发生点突变,而SdhA、SdhC和SdhD基因无突变。适应性分析显示抗性菌株与敏感性菌株在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及致病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