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松江县泗联公社长浜生产队,自1980年以来每年种植蘑菇3500尺~2,连续三年获得了较高的产量。1982年,春秋菇单产2.894斤/尺~2,产值3.225元(其中春菇单产0.91斤/尺~2、产值0.992元;秋菇单产1.984斤/尺~2、产值2.23 3  相似文献   

2.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3.
上海于1935年开始种蘑菇,1957年大面积推广,最早出现单产达2.5斤/尺~2以上的菇房是上海县虹桥公社星联大队七队和宝山县罗南公社圹湾生产队,而创上海蘑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的是1974年嘉定县望新公社稍基生产队(3.19斤/尺~2)。本文分析了9个高产菇房的高产情况(见表),现将他们的共同经验总  相似文献   

4.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5.
我地蘑菇生产从七十年代初始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产量从五十多担增加到去年的一万多担,是发展初期的二百倍。一九八二年种植蘑菇七十五万平方尺,收菇10414.547担,平均单产为1.39斤/尺~2,比一九八○年前平均单产0.6~0.8斤/尺~2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地区蘑菇生产的实践表明,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应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培养料“二次发酵法”是获得蘑菇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我地从八一年秋开始,采用室内“蒸汽育秧式”直接火加热升温的二次发酵法。八一年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面积栽培蘑菇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一年种植一次,从秋季播种至第二年初夏结束,生产周期达9个月之久,年平均单产1斤/尺~2左右,其中春菇产量始终徘徊在0.2斤/尺~2左右。春菇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春菇菌丝趋于衰老,培养料养分大量消耗,病虫杂菌危害加剧,以及培养料内菌丝体代谢物累积等不利影响。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菇房设备的利用率,增加蘑菇年产量,我们根据上海春季气候和  相似文献   

7.
牛踏草是利用耕牛来踩踏蘑菇培养料。具有备料简单,省肥节劳,肥效高等优点。1981年我们在大河、花溪公社分别用这种堆料试种,获得单产1~1.5斤/尺~2的好收成。培养料配方:每栽培1000尺~2用麦草(可加部份稻草)3000斤,油饼200斤,石膏粉200斤,过磷酸钙100斤,尿素30~50斤,石灰30~50斤。在堆料前40天,把牛圈积粪清除干净,将新鲜洁白的干麦草均匀分次垫入,每2~3天垫一次,在堆料前10天基本能垫完,边垫边往草上均匀泼浇粪尿。如要加入  相似文献   

8.
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提前下,我们在河南武陟县詹庙乡詹堤大队进行了草菇与夏玉米的间作试、验。夏玉米实种113.4尺~2,玉米总产21.58斤,折亩产1152.16斤;间作草菇72.9尺~2,收鲜菇74.35斤,平均单产1.02斤/尺~2。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各国的蘑菇栽培业中,广泛使用泥炭土作菇床覆盖物。我国的许多地区泥炭土资源丰富。笔者在广东省蘑菇主要产区的丰顺县工作期间,于1978年用泥炭土作蘑菇菇床的覆盖物进行了小区试验,获得初步结果。1979年,在该县后安大队试验推广面积8000多米~2,平均单产19.6斤/米~2。1980年推广面积10万米~2以上,平均单产13.8斤/米~2。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8211”是我局1981年从老法国气生型菌株大床培育中分段提纯获得的高产、优质的双孢蘑菇,于82年试种和室内性状观察鉴定,同年参加省蘑菇菌株出菇对比试验。83年在区内多点推广约300万尺~2,平均单产1.41~1.86斤/尺~2,比其他气生型菌株增产2~3成。据厦门、漳州、宁德等六个试验点的介绍和开罐评定,36个试种菌株中8211、102—1等合乎制罐标准。我省84年推广的10个菌株中,8211菌株名列前茅,是我区主要当家菌种。现将821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罐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长阳县于1981年开始引进蘑菇栽培技术,两年试验面积2558米~2,平均单产13斤/米~2,还出现了五个23.15斤/米~2的高产菇房,其中沿头溪公社两河口社员覃素涛,栽培40米~2,单产达26.5斤/米~2。现将五个高产菇房的主要技术经验小结如下。一、提高培养料的质量培养料配方的好坏,发酵腐熟的优劣,菇床铺料的厚薄,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高产菇房培养料的配方(干重):每平方  相似文献   

12.
春季蘑菇产量不高,平均单产一般只0.2~0.3。斤/尺~2,由于收益少,菇农对春菇的栽培管理积极性不高。春菇单产不高,主要原因是菌丝经过低温越冬,生活力减弱,再是春季气温多变,也会影响到出菇。为提高春菇单产,1984年春,上海市嘉定县唐行菌种厂进行了春菇栽培技术改革,收到了较  相似文献   

13.
牌头公社桑园二队,79年开始种菇3000尺~2,其中1000尺~2用沼气肥渣作培养料,平均单产产量为1.68斤/尺~2(秋菇1.20斤),比粪草培养料的低0.09斤;80年又用沼气渣料种菇1000尺~2,秋菇产量平均每尺~21.38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18斤,比粪草对照每尺~2增加0.16斤。两年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沼气渣种菇,只要辅料配比合理,精心管理,同样可以获得好收成。  相似文献   

14.
我县1981年蘑菇种植面积4740000尺~2,其中有20%以上的面积种植了176菌株,均获得了丰收。实践表明,176菌株具有产量高、出菇早、转潮快、耐高温、后劲足、好湿性强等特性。 1.产量高。书院公社1981年秋菇种植了430000尺~2,全部是176菌种,单产达1.325斤,在菇房结构、栽培技术措施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比1980年增产55.9%。全公社交售最多的一天达39889.3斤鲜菇,超过历史最高日上市量将近一倍。新港公社四灶大队中心场7000尺~2蘑菇,在10月16日一天  相似文献   

15.
浣纱—176系5—176多孢分离选育而成。母种试管于1980年底从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引入,由本县浣纱菌种场分管,制备原种,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1981年种植秋菇54350尺~2,平均单产1.355斤/尺~2,最高达2.50斤,比同期气生型品种单产(0.95斤/尺~2)高41.58%。81年秋,选择5—176优良种菇,进行多孢分离,选育出优良菌株浣纱—176。经  相似文献   

16.
海门县四甲乡同一大队菇农,从1980年开始利用十边隙地框架塑料大棚栽蘑菇,亩年产值达5000元左右。平山乡菇农袁世农,1983年室内栽菇1800尺~2,秋收鲜菇3316斤,平均产值1.99元/尺~2;室外框架塑料大棚栽培700尺~2,秋收鲜菇1374斤,平均产值2.10  相似文献   

17.
我省蘑菇栽培业在七十年代发展速度很快,1971年全省栽培面积仅有1500万尺~2,到1978年超过亿尺~2以上。但近几年来蘑菇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如1982年只有8400多尺~2。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产不稳定,低产区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受挫伤。下面对影响蘑菇单产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 (一)建堆期未选择好。目前各地都是“靠天种菇”,因此,培养料发酵堆制期对蘑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菇房不足和老菇房病虫害多等问题,我们于1983年在冬闲水稻田搭简易草棚种菇180米~2。在投料量偏少(40斤/米~2)的情况下,单产也达到11斤/米~2,接近我区室内栽培水平。1984年全乡栽培面积5770米~2,投料量增至54.2斤/米~2,平均单产达13.5斤/米~2,纯收入6.90元/米~2。其中有25%的菇房单产达到17.3斤/米~2,纯收入10元/米~2。现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84年本人共栽培1450平方尺蘑菇,其中棉籽壳粒型菌种占200平方尺,生料菌种150平方尺,熟料菌种1100平方尺。秋季共收鲜菇2750斤,平均单产1.9斤多,其中棉壳粒型种2.8斤,生料种2斤左右,熟料种1.8斤。产量差距为什么这样大?除了棉壳菌种的优点外,另一个原因是菇房一开始就遭到了严重杂菌危害。  相似文献   

20.
1983年,我们在福建永定县抚市乡用芦苇配料,栽培蘑菇400米~2,其中有40米~2平均单产26.8斤/米~2。实践证明,芦苇料栽培蘑菇,成本低,产量高,工艺简单,现简介如下。 (一)备料与配方:将鲜芦苇先铡成10厘米长,再送入拆除筛片的粉碎机粉碎(反复2~3次),也可用切碎机切成0.5~0.8厘米的碎片,加工后可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