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生物学很多里程碑式的成果都是基于噬菌体而获得的。在过去数年中,完成测序的噬菌体基因组数目在逐年增加,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噬菌体数据库中已登录了530多个噬菌体基因序列,比2005年增加了3倍多。生物圈里拥有数量庞大的噬菌体,而噬菌体的基因组包含了较高比例、未知功能的基因序列,因此对噬菌体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噬菌体及其与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文中基于噬菌体基因组信息,重点介绍了噬菌体基因组的特点和进化。  相似文献   

2.
噬菌体展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开发出了单链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入噬菌体展示系统、T4噬菌体展示系统等数种噬菌体展示系统。本文主要概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噬菌体展示系统研究以及技术特点等,并跟踪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并测定噬菌体的效价、温度稳定性、p H稳定性、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噬菌体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的噬菌体Bp1805最佳MOI为1时,其效价可达2.4×10^10 pfu/m L;噬菌体Bp1805对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广,在p H5~p H10范围内非常稳定,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50 min。大肠杆菌病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噬菌体比口服噬菌体治疗效果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与噬菌体治疗方式和治疗时间有关;噬菌体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优于恩诺沙星和硫酸庆大霉素。噬菌体Bp1805能够裂解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临床大肠杆菌病的噬菌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T4噬菌体是一种病毒,其基因、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已清晰,利用各种分子操作技术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造。利用位点特异性诱变,研究T4噬菌体某些基本蛋白的功能;普遍用来进行噬菌体改造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成功在T4衣壳平台上展示目的抗原;位点特异性诱变及噬菌体展示技术都可以用于改造噬菌体使其与哺乳动物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也能获得除细菌宿主之外的可被噬菌体感染的细胞;还可在不断发展的噬菌体治疗研究中得到应用。这些噬菌体的改造方法都将会促进疫苗技术、噬菌体疗法和其他生物及医学科学分支的发展。论文对T4噬菌体的蛋白结构、噬菌体展示技术及相关的噬菌体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的发酵工艺主要涉及前期菌种的筛选、宿主菌的选择、发酵的接种量、发酵培养基及后期各种发酵参数的控制。其中选择发酵性能优良的菌种和宿主菌是噬菌体发酵的基础,筛选适宜的发酵培养基是影响噬菌体发酵的主要因素,噬菌体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的控制是噬菌体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噬菌体治疗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噬菌体产品也在食品和药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噬菌体发酵工艺的研究也就成为噬菌体产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嗜热链球菌噬菌体对许多发酵乳制品的生产构成了主要威胁。随着乳品发酵中的嗜热链球菌噬菌体不断被分离发现,其生理特性、感染机制等信息正在逐渐被完善。了解这类噬菌体的生物多样性,并确定嗜热链球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可以为防治乳制品工业环境中的噬菌体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嗜热链球菌噬菌体分类、噬菌体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吸附受体和受体结合蛋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他乳酸菌噬菌体的研究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其在动物病毒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别阐述了单链丝状噬菌体、λ噬菌体、T4噬菌体及T7噬菌体展示系统的特点和用途,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动物病毒学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的前提条件、噬茵体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噬菌体可能携带的有害基因、噬菌体产物、噬菌体治疗的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介绍用噬菌体替代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机理,为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噬菌体在其发现之初便被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噬菌体的研究便被忽略.近半个世纪以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抗生素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然杀手,对细菌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研究价值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作者对噬菌体、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应用、噬菌体制剂、噬菌体治疗局限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比例、原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情况,了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原噬菌体对菌株的耐药性与毒力的影响,保证噬菌体生产菌的生物安全性,为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从NCBI中下载大肠杆菌全基因组信息,通过在线网站预测大肠杆菌中携带的原噬菌体数目,并分析原噬菌体的GC含量、基因组大小、占细菌基因组比例等基因组特征及完整型原噬菌体的类型,对原噬菌体做初步分类,统计分析完整型原噬菌体中携带耐药基因数目、耐药表型、耐药机制与毒力基因数目、毒力基因家族分布等。【结果】 112株大肠杆菌携带完整型原噬菌体1 024个,疑似型原噬菌体287个,缺陷型原噬菌体505个。1 024个完整型原噬菌体中,多数与长尾噬菌体相似,占70.21%(719/1 024);共有63种噬菌体类型,其中BP4795(登录号:NC_004813.1)类型的占比最高,达到19.24%(197/1 024),其次是DE3(登录号:NC_042057.1),占比11.72%(120/1 024)。大肠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GC含量在38%~57%之间,基因组大小为3.1~152.6 kb,其中80 kb以内的原噬菌体占97.03%(1 762/1 816)。1 024个完整型原噬菌体中携带耐药基因占比为6.35%(65/1 024),共携带耐药基因253个,分别来自11个抗生素耐药基因家族;携带一个或多个毒力基因的完整性原噬菌体占42.78%(438/1 024),共携带毒力基因1 274个,分别来自9个不同毒力因子家族,平均每个完整型原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2.9个。【结论】 大肠杆菌普遍携带原噬菌体,原噬菌体中部分携带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评估其风险,防止原噬菌体造成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在菌株之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此前本实验室从健康猪肠道及粪样中分离纯化得到57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发现其中有12株噬菌体可裂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些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及抑菌效力,以期了解肠道内大肠杆菌噬菌体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以89株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其中包括5株ETEC),采用点滴法、双层平板法和液体扩增法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利用浊度法测定噬菌体对ETEC的抑菌效力,并对噬菌体分类进行鉴定。12株噬菌体均能裂解一种或多种ETEC,但是均无法通过感染ETEC而增殖。S143_1、S143_2、S144_2、S35、S86_1、L86及S172等7株噬菌体虽然无法通过ETEC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在感染复数(MOI)为10或100时仍对ETEC具有显著的抑菌效力。12株噬菌体中有8株为T4样噬菌体,其他4株噬菌体均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本研究从猪肠道内分离到12株大肠杆菌噬菌体,虽然无法感染ETEC,但仍可裂解ETEC,其中,7株在MOI为10或100时可有效地抑制ETEC生长。  相似文献   

13.
噬菌体抗体是表面表达有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ScFv)或抗体Fab段的噬菌体,用基因克隆技术将B细胞全套可变区基因克隆出来,组装到表达载体内并表达到噬菌体表面成为噬菌体抗体的群体,即为噬菌体抗体库.该技术是丝状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与抗体组合文库技术相结合而成.其基本路线为用PCR方法扩增抗体全套可变区基因,重组到噬菌体载体中,并通过与丝状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把Fab段或ScFv表达到噬菌体表面.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富集过程,从中筛选出特异性抗体的可变区基因.  相似文献   

14.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并且新型抗生素研发困难,在此情况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治疗剂替代抗生素对细菌病进行防治。噬菌体逐步回到人们的视野,噬菌体具有种类多、特异性强、安全性高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人们对于噬菌体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噬菌体治疗在畜牧行业甚至是人类临床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综述了噬菌体治疗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噬菌体的给药途径以及噬菌体治疗在畜牧行业中的应用,为噬菌体的研究及其未来在畜牧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8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鸡场粪样中分离出1株噬菌体,命名为Bp-YK2。采用经纯化的噬菌体对24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裂解试验,并利用PCR技术对衣壳基因gene23进行扩增。结果显示,该噬菌体效价为1.55×1010pfu/mL,宽噬率为41.67%;噬菌体衣壳基因gene23与噬菌体Bp7同源性最高,同源性为97%,推测该噬菌体为肠杆菌T4噬菌体。本研究为开发治疗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乳酸菌噬菌体污染是食品发酵行业的巨大风险,可导致发酵缓慢甚至失败,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乳酸菌噬菌体的分类、形态及其侵染机制,讨论乳酸菌抗噬菌体机理对乳酸菌的应用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乳酸菌抗噬菌体机理进行探讨,为抗噬菌体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及噬菌体污染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染菌和噬菌体是制约发酵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噬菌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噬菌体的污染已成为发酵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噬菌体的有效防治对发酵工业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污染来源、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纯化了抑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0157:H7的噬菌体,并对其进行效价测定。将宿主菌EHEC0157:H7培养制成悬液后与污水样品37℃共培养16h,将培养物离心、过滤除菌后得到该菌的噬菌体原液。噬菌体原液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进行5次纯化,得到直径相同的噬菌斑。纯化后噬菌体的效价达到12×10^pfu。电镜观察表明,该噬菌体呈蝌蚪状。根据ICTV对病毒的分类标准,该噬菌体属长尾噬菌体科,为烈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引发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发水产品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近年来,噬菌体(bacteriophage)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未来可能是破解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难题的新型生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噬菌体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菌依赖性,可有效控制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动物副溶血弧菌感染;结合基因工程技术、鸡尾酒疗法可解决噬菌体在防治副溶血弧菌感染中的一些不足,但噬菌体安全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估。今后,深入研究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推动噬菌体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基础;优化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噬菌体基因编辑等,将成为噬菌体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噬菌体将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侯伟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5):1688-1696
噬菌体展示技术作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展示抗体技术,逐渐成为生产基因工程抗体的重要工具。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以噬菌体或噬菌粒为载体,通过将外源多肽基因整合到噬菌体基因中,以融合表达的形式将外源蛋白展示在噬菌体表面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抗体筛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制备抗体的方法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通量高、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且通过该技术筛选得到的抗体不仅可在标签蛋白的辅助下进行选择和纯化,还可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得到单链抗体的完整基因序列。笔者首先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分类,根据抗体的来源将噬菌体抗体库分为天然抗体库和免疫抗体库,通过免疫动物制备的抗体文库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天然抗体文库;其次简述了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流程,其中噬菌体表达载体的选择是展示技术的关键,整合了噬菌粒基因的辅助噬菌体侵染其特异性菌株,从而通过抗生素平板对该系统进行选择性筛选;最后讨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在疾病防控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抗体的首次人源化使同源性抗体在临床上应用成为可能,后续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动物同源性抗体的研发进一步证明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用于生产诊断或潜在治疗试剂的能力。该综述主要聚焦于噬菌体展示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疾病防控领域的应用,以期对后续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单链抗体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