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拟建光泽香炉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闽江重要源头区,与福建及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壤。通过实地调查,初步查明维管植物178科714属1 5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兰科植物29种。区内植被主要有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曲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草甸等10个植被型、20个群系、44个群丛,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拟建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2.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该区植被属于华中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在森林分区上为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属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林区。主要类型有:低山针叶林、中山针叶林、中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草句。在分类系统上采用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一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一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一植物群系(plant formation)一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为分类等级,共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包括50个主要群系。  相似文献   

3.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东北部,介于东经102°58′~103°20′,北纬28°32′~28°50′,主要保护大熊猫、牛羚和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总面积1.595万hm2,最高海拔4042m,最低1240m,垂直高差2802m。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区内年均降雨量1110mm,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年均气温11.4℃,年最高温月为7月,平均气温19.5℃。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阔叶灌丛、草丛、草甸等。由于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和10个群系。以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占优势,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600 m之间,中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分布于600~700 m的山脊和山顶,竹林分布于220 m以下及网顶窝;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以及禾草草丛和蕨类草丛也有一定的分布,体现出植被也有一定的次生性,有必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将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2个群系,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3个植被型为主。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阐述了各个群系,总结概括了天门山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6.
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南亚热带北缘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区内维管植物共有183科550属1 00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7种,省级保护植物有4种,兰科植物有9种。植被类型可以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草丛、人工林等7个植被型11个主要群系14个群丛,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保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广东7 种典型的植被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规律。从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中抽取267 个有林地的固定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调查,以Margalef 指数作为物种丰富度指标、以Shannon-Wiener 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标、以Pielou 指数作为均匀度指标对每种植被型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为热性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紫帽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福建植被》的划分方法,该区自然植被有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共4个植被型,计9个群系、16个群丛,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亚热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就保护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保护区共划分8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是云南省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分布地,植被水平基带为高原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垂直带层次丰富,包含了从南亚热带到山地寒温带的植被系列.其植被分布特点为:①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大,分布典型;②有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的苍山冷杉林;③云南省内分布最高的刺柏林;④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等.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原生植被种类丰富,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性分布的植物类群甚多,使得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某些雨林特征,小型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萝密布等随处可见,而在其它中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很少见;保护区内的植被有8个类型,包括具有雨林特征的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崖壁常绿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丛、亚热带灌丛草坡等,以及假苹婆、榕树林等18个群系;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植被类型具有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对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群落进行了调查,对该区森林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相关文献,上方山森林植被可以划分成5个植被型亚纲, 6个植被型组(植被型),11个群系,16个群丛。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暖性针叶林和枫香林、栓皮栎林、白栎林3种落叶阔叶林在本区分布最广,也具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由于立地条件和种群竞争的共同作用,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湿地松林群落内阔叶树种组成稳定,个体竞争和缓,湿地松感病较少,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长期存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马尾松林则日渐衰败,建议有选择地逐步清除病木,并采取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促进其朝着稳定的落叶阔叶林或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  相似文献   

13.
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太行山林区植被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介绍了保护区内分布较为广泛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及草丛等5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4.
深圳梧桐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植被类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路线踏查和典型植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参照《中国植被》植物群落学-生态学的植被分类原则、方法和系统,根据梧桐山风景区植被类型组成特征、动态特点和生境条件,将本区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31个群系58个群丛。其中次生林有6个植被型22个群系45个群丛,包括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灌木林、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竹林和山顶灌丛;人工林有2个植被型9个群系13个群丛,以相思林、柑桔林和荔枝林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分布着地球几乎所有的森林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中国山系耸峙,在较低的纬度地区还分布着一些亚高山针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甚至还有主要见于北极圈一带的苔原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清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于2014—2015年期间,在保护区内设计调查陆地样线110条和水系样线43条,采用样线法调查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和分布位置,结果表明:森林植被为保护区最主要、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0个群系组21个群系,主要由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草甸和沼生植被组成,基本查清了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状况,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促进其向顶级森林群落顺利演替。  相似文献   

17.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18.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从海拔900米的山麓,到海拔2160.8米的山顶,水热变化明显,孕育出了典型的森林垂直带谱植被。其中,海拔900米到1400米是常绿阔叶林,海拔1400米到16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600米到1750米是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750米到1950米是温性针叶林,海拔1950米到2050米是中山苔藓矮曲林,海拔2050米以上是中山灌丛草甸。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