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番木瓜环斑病毒及其抗病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是引起番木瓜病毒病的最主要病毒,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的成员之一。其为单分体正链RNA病毒,由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属PRSV株系,寄主范围可划分为P型和W型两种。其中P型株系(PRSV-P)是制约生产的重要病原,除了给番木瓜生产带来严重危害,也会危害葫芦科作物。W型株系(PRSV-W,即西瓜花叶病毒一号)是危害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原,虽然和PRSV-P型株系血清学反应密切相关,但不侵染番木瓜。  相似文献   

2.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是引起番木瓜病毒病的最主要病毒,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的成员之一,为单分体正链RNA病毒,由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属PRSV株系,寄主范围可划分为P型和W型两种。P型株系(PRSV-P)是制约生产的主要病原,给番木瓜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关于番木瓜环斑病毒病,国内外研究颇多,肖火根、蔡建和等在抗病性、转基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筛选优良的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抗病育种的关键技术。本文对18个番木瓜品种在苗期对PRSV的抗性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抗病材料的早期鉴定提供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番木瓜花叶环斑病毒(PRSV)严重影响着热带亚热带的重要水果番木瓜的生产,在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病原获得抗性防治PRSV的方法给番木瓜的生产带来一线生机。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番木瓜中所采用的PRSV病毒的几个基因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抗PRSV转基因番木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木瓜花叶环斑病毒(PRSV)严重影响着热带亚热带的重要水果番木瓜的生产,在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病原获得抗性防治PRSV的方法给番木瓜的生产带来一线生机。综述了近年来转基因番木瓜中所采用的PRSV病毒的几个基因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加重,对番木瓜进行PRSV病毒接种,是有效防治PRSV和番木瓜抗PRSV重要措施之一.根据GenBank上已有的PRSV-CP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PRSVCP3/PRSVCP4,同时根据EF183499、HQ424465和美国夏威夷PRSV-CP序列设计保守区特异性引物PRSVCP1/PRS...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禾生素(CTS-N)和水杨酸(SA)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较长期抗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的效果,测定了CTS-N和SA处理后番木瓜300 d内PRSV病情指数变化和CTS-N处理后关键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CTS-N后番木瓜PRSV病情指数持续偏低,清水和SA处理的则较高,田间第240、270和300天,CTS-N处理的PRSV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清水和SA处理。CTS-N处理后,番木瓜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清水处理。CTS-N浓度越高,番木瓜PPO、SOD、POD活性就越高、越持久。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及抗PRSV转基因番木瓜在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基因转化对番木瓜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外源基因整合主要技术方法等内容的阐述,展望了转基因番木瓜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番木瓜环斑病毒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PCR重叠延伸技术(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SOE)将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Vb株系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和Ys株系的复制酶(replicase protein,RP)基因构建成融合基因VY。同时对常规的SOE法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的SOE的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其中以Pyrobest DNA聚合酶和60℃的退火温度为最佳。将融合基因n’构建在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上,测序结果表明,该融合基因的序列与设计相符。融合基因VY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可为进一步获得对PRSV广谱抗性的转基因番木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番木瓜抗病性测定和纯合系的获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对转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复制酶基因(Trp)的T3、T4代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品系在苗期进行攻毒试验和PCR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T3、T4代分子检测阳性株均高抗PRSV的Ys株系,证实Trp基因能够在后代中稳定遗传.除品系Trp-6-2外,其它所有T3、T4代自交植株仍有基因分离.Trp-6-2的自交株和其T4杂交后代,苗期攻毒试验均表现抗病,PCR检测复制酶基因均为阳性,所转基因没有发生分离,可以初步推定Trp-6-2为转基因的纯合系.大田病情调查结果表明,T3代在定植田间的前5个月内,转基因植株均高抗PRSV.但在定植5个月后发现一个转基因品系38株中有3株表现发病.  相似文献   

10.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体内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类非常重要的小分子RNA,在植物逆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PRSV)致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miRNA在植物抗病毒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提出研究番木瓜miRNA参与抗PRSV机制的途径,为开展番木瓜miRNA研究和创制抗PRSV番木瓜新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保山、楚雄以及玉溪等地的感病番木瓜叶片表现为花叶或褪绿,叶片畸形,果实表面布满不规则线纹、环纹及环斑等症状。对感病番木瓜材料进行了电镜观察,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800nm左右的病毒粒子;设计PRSV特异性引物对感病番木瓜材料进行RT-PCR检测,获得的扩增产物和引物设计大小相符;利用双生病毒特异性引物没有检测到双生病毒。确定引起云南番木瓜花叶病的病原为番木瓜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12.
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正引起番木瓜毁灭性严重病害,番木瓜叶扭曲花叶病毒(PLDMV)也在威胁着目前转基因番木瓜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人工合成包含PRSV和PLDMV两种病毒的NIb和HcPro基因多个保守区域的靶序列作为模板,扩增两条长短不同但大部分重叠的靶序列,并通过引物设计时添加的特定酶切位点两个靶序列反向连接,形成以长靶序列的5’一部分序列作为发夹结构的环,不需要另外插入内含子序列的反向重复发夹结构的RNAi表达载体pPTN-LS。该方法构建的RNAi表达载体,不仅具有快速、稳定性高等优点,还能同时靶标PRSV和PLDMV两种病毒的NIb和Hc-Pro基因多个保守区域的靶序列,能有效提高沉默效率,为利用RNAi技术培育广谱、高效、稳定且安全性高,同时抗PRSV和PLDMV病毒病的转基因番木瓜新种质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海南乐东的感病番木瓜叶片上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外壳蛋白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该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扩增片段长867个核苷酸.相似性分析表明,该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47株PRSV和1株畸形花叶病毒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在62.41% ~94.71%之间.运用CLUSTALX和MEGA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番木瓜PRSV病毒大致可分为美洲-澳洲类群和东亚-东南亚类群2大类,后者又可分为SB1、SB2、SB3等3个亚类.乐东毒株和已报到的畸形花叶病毒PaMLV病毒都属于PRSV.不过乐东毒株属于SB1亚类,而PaMLV属于SB2亚类.乐东毒株(JQ318029)和另一海南毒株(HQ424465)属于SB1亚簇,信心指数分别达到89%、83%、96%.不过乐东毒株与越南北部的4种毒株(AF506875、FN808408、AJ875115、U14742)的同源性更高,说明导致乐东畸形花叶病的毒株可能来自越南,而不是由海南本地毒株变异而来.  相似文献   

14.
以感染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apaya ringspot virus-watermelon strain,PRSV-W)的西葫芦叶片为供试材料,通过RT-PCR克隆PRSV-W衣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HISTEV上得到重组质粒pEHISTEV-PRSV-W-CP。将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分子量约为37 kD的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从凝胶中切下,乳化后免疫新西兰长耳兔,制备PRSV-W CP的抗血清。间接ELISA测定该血清效价为1∶819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抗血清只与感染PRSV的西葫芦样品有特异性反应,而与健康西葫芦、感染西瓜花叶病毒的西葫芦及感染马铃薯Y病毒的普通烟样品均无反应。本研究为PRSV的快速检测以及CP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VIGS介导的转复制酶基因番木瓜对PRSV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PCR检测呈阳性的T4代转复制酶(replicase,Rep)基因番木瓜植株在苗期接种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Ys株系,定期采取不同部位的叶片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接种PRSV之前,在植株的各部位均能检测到转基因完整的Rep mRNA,但接种后不同时间在接种叶以上部位陆续出现了Rep mRNA的降解;接种后30 d内,接种叶下部第1片叶上始终未出现Rep mRNA的降解;另外,在发生mRNA降解的叶片上都能相继检测到小分子干涉RNA(short interferring RNA,si RNA)的产生.这说明转基因番木瓜的抗病性与mRNA的降解及siRNA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抗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上,是由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介导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和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是危害葫芦科作物最严重、最广泛的5种病毒。根据已知的5种病毒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感染病毒的吊瓜总RNA进行RT-PCR扩增。结果表明长兴吊瓜的病毒种类主要为PRSV,感染率为100%,无复合病毒感染。吊瓜植株不同取样部位(茎尖、卷须、嫩叶、茎、花、子房、老叶等)的RT-PCR表明老叶是较好的病毒检测取样部位,而嫩叶是吊瓜脱毒最佳的外植体取样部位。对茎尖的PRSV表达量高过幼叶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病毒的表达量与植株的代谢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南南瓜上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的全基因组特征及系统进化情况,为南瓜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DAS-ELISA和RT-PCR等方法,检测采自海南澄迈桥头镇疑似感染PRSV的南瓜叶片中是否存在PRSV,采用分段扩增测序方法拼接获得PRSV-HnPumpkin基因组,利用NCBI中的BLAST工具、DNAStar和MEGA 6.06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结果】DAS-ELISA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采自海南澄迈桥头镇疑似感染PRSV的南瓜叶片中存在PRSV(PRSV-HnPumpkin)。PRSV-HnPumpkin基因组全长为10 327 nt,具有典型的PRSV 基因组结构特征,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含有3 345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RSV HnPumpkin与已报道的其他 PRSV分离物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相似性分别为80.6%~95.1%和90.7%~97.9%。系统关系分析表明,PRSV-HnPumpkin与亚洲分离物处于同一组中,且与我国台湾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获得了PRSV-HnPumpkin全序列,但其进化来源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番木瓜环斑病毒海南分离物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感病的海南番木瓜叶片中提取总RNA,经RT-PCR和RACE方法分段扩增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拼接结果显示,PRSV中国海南分离株(HaiNan-P)基因组除3'-末端polyA尾巴外,由1032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4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HaiNan-P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11株PRSV同源性为89.8%~93.2%,略高于全长核苷酸的82.3%~89.1%.P1蛋白编码区同源性较低,仅为65.4%~80.1%,而HC-Pro、CI及CP同源性相对较高.运用MEGA 3.1软件、NJ法绘制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RSV分离株类群分化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番木瓜环斑病毒株系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华南地区番木瓜环斑病毒的Ys,Vb和Sm3个株系和夏威夷HA5-1弱株系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确证了PRV在华南地区至少有3个株系。在株系间亲缘关系方面,华财3个株系间的关系较密切,而与HA5-1株系的较疏远。在西葫芦植株体内增殖和运转,Sm株系病毒增殖和运转最快,在体内的浓度最高;Vb次之;Ys再次之;而HA5-1则更次之。  相似文献   

20.
结合多年的番木瓜生产种植经验和新近的国内外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防治技术,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防治番木瓜病毒病的综合策略以及"病原—寄主"平衡调控的防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