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是肉鸭养殖业中的主要疾病,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程也较短,发病率最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李氏杆菌RA又名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鸭的传染病,该病呈急性败血症或慢性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1~8周龄雏鸭易感染,恶劣环境条件可诱发此病,死亡率最高可达75%。慢性经过的鸭主要表现脑膜炎症状,生长缓慢成僵鸭,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下面谈谈此病的诊断与防治。1流行特点易感性:1~8周龄的鸭易感,其中以2~5周龄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最小发病日龄为12日龄,最大的为35日龄。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而…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以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1-8周龄的鸭都易感,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内鸭极少有发病的。据调查,我县的肉鸭(包括番鸭)发病普遍,本病在感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高达50%-80%,是当前我县最主要的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常在心脏、肝脏的浆膜上发生炎症,故取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鸭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现将此病目前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报告如下,提醒广大养殖朋友能够做好此病防控,减少损失。1流行特点1.1发病日龄1~8周龄小鸭易感,尤其是2~4周龄最易感,8周龄以上鸭发病较少,尤其是成年  相似文献   

5.
1传染性浆膜炎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1流行病学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4周龄鸭最易感。在感染的鸭群中,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高低不等,低的5%、高的可达80%。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春冬季节多发,主要经呼吸道或破损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2流行特点主要是出壳后2~3天到3周龄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以上,7~21日龄死亡率50%左右。4~6周龄也有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鸭,3~10日龄雏为高感群体,潜伏期为1~4d。雏鸭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明显,运动失调,身体倾向一侧,双腿做痉挛性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俗称"背脖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一旦鸭群发病后,能迅速传播,引起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8.
何更田 《北方牧业》2003,(19):18-18
<正>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性炎病为特征。对养鸭业危害严重,是规模化内养鸭场重点防治的疫病之一。一、发病情况本病主要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近一段时间此病在我地呈流行趋势,个别鸭群的感染率、死亡率高的可达80%死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较多,本病主要经呼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但在污染群中的发病率很高,有时可达90%,死亡率5%~80%高低不等,一般为10%~20%。本病主要感染鸭,外来品种鸭常较本地品种鸭的易感性稍高,小鹅也可感染发病;其他如鸡、火鸡和野鸡虽有感染,但很少发病。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巴氏杆菌病最小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时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为特征。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2流行特点该病毒主要侵害出壳2~3天到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以上,7~21日龄死亡率达50%左右。4~6周龄  相似文献   

12.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鹅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鹅患鸭瘟病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1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最为严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达95%,小鹅死亡率70%~80%以上。60日龄以上大鹅也可发病,特别是产蛋母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80%~90%。此外,在低湿、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饲养放牧的鹅群,最容易流行本病。近年来,此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至死亡通常为2~7天。2临床症状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不食,…  相似文献   

13.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3-25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达100%,1周龄的死亡率为95%,2-3周龄死亡率为50%,4-5周龄的鸭基本不死亡,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毒者。50%-60%的病例有呼吸道病变,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秋末、冬、春季节多发。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氏杆菌病最是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中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朱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正鸭球虫病在鸭群中经常发生,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20%~70%不等,得过该病耐过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给养鸭场或养鸭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流行病学鸭是鸭球虫的唯一天然宿主,宿主特异性较强。同时,各阶段的鸭均对球虫易感,但成年鸭发病、死亡率明显低于雏鸭。一般而言,12日龄鸭可发病死亡,4周龄感染率可高达100%,但几乎不发病。而鸭的品种和球虫病发生存在关系,据聂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以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 1~ 8周龄的鸭都易感,尤以 2~ 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1周龄以内鸭极少有发病的。据调查,我县的肉鸭 (包括番鸭 )发病普遍,本病在感染鸭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 90%以上,死亡率高达 50%~ 80%,是当前我县最主要的疫病之一。 1预防试验 1 1试验鸭   在白溪和毛竹下等地选择有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的养鸭户,以群为单位,随机分组,每组 10只。 1 2试验药品   2.5%蒽诺沙星, 2%环丙沙星, 5%强力霉素, 20%氯霉素。 1 3试验方法 1 3 1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是肉鸭养殖业中的主要疾病,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程也较短,发病率最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商品肉鸭养殖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流行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个县、市鸭肝炎(DH)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免疫防制现状。从本调查的结果可见,该地区DH多发区的雏鸭以7~21日龄发病最多,最早的2~3日龄,最迟的在樱桃谷鸭及其改良品种可见于35日龄,在番鸭可见于60~70日龄,个别番鸭在200日龄还有零星发病。3~14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在60%~95%。15~35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15%~40%,35~70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15%,更大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以下。根据防治效果,许多用标准DHV-Ⅰ型超免疫卵黄抗体的鸭群,其疫性还不能控制,往往需在发病初期用本地病鸭分离的DHV作疫苗,进而制备超免疫卵黄抗体及时治疗,才能将鸭群的死亡率控制在2%~8%。提示该地区原来流行的DHV-Ⅰ型野毒株有可能发生抗原毒力变异或传入DHV-Ⅱ型或DHV  相似文献   

19.
1.流行特点.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气候交替季节较多发.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1~8周龄的鸭都易感,但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1周龄以内及7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该病发病率极高,有时可达90%以上.死亡率为5%-80%.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有关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和防治的报道,但控制办法各异。我场某鸭场90年2月在2日龄至30日龄的雏鸭群中有多批雏鸭发病,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在10~50%,给我场养鸭生产构成很大威胁,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经临床诊断和剖检,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经江苏农学院王永坤教授鉴定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此病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日龄小、死亡率高。为了及早制止此病在我场的传播流行,我们迅速采取综合措施对该场进行彻底消毒,种鸭全部注射病毒性肝炎疫苗,对已发病的和种鸭免疫后尚未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鸭用康复鸭的血清实施防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控制了该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