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芝地区的黄土堆积记录着青藏高原东南部大气环流信息。选取林芝地区一黄土剖面,探讨该区域风尘堆积记录的古环境变化信息。通过AMS14C限定其堆积年代,并结合粒度、磁化和色度率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林芝剖面的AMS 14C年代结果介于37.6~2.4 cal. kyr BP之间,为晚更新世以来的风尘堆积物。2)有效指示了晚更新世以来林芝地区沉积环境大致从温暖到寒冷再到温暖的阶段性变化。3)与其他气候记录进行对比,显示林芝剖面的古气候环境总体上体现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但也存在差异性。林芝剖面变化表现出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印度季风与区域气候变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西部内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格局一直是许多地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认为西部内陆干旱区古气候变化的格局和东部季风区相似。即冰期是干冷的、间冰期是温暖的。作者认为西部干旱区随着第四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相应的古气候也随着作阶段性的变化。经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当进入晚更新世古气候演变为不同程度的冷湿与暖干相结合的气候格局。即表现为冰期冷湿与间冰期暖干的气候型。从此取代了早、中更新世的与东部季风区相似的冷干与暖湿相结合的气候型。  相似文献   

3.
风速越大,黄土的沉积通量越大。因此研究距今15万年以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相对风速的时空变化,为古风场的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空间变化上,古风速自西向东逐渐减小。在时间变化上,晚更新世以来各剖面所反映的风速有较大差异,冰期的古相对风速是间冰期的1.54-2.32倍(塔勒德剖面是1.55倍、盘子山剖面是1.75倍、延长剖面是1.54倍、库伦沟剖面是2.32倍),古相对风速的时空变迁反映了各区域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天山北坡40年来水热组合变化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晓华  阎顺  何清 《干旱区研究》2007,24(2):273-279
利用东天山北坡山区和平原共6个气象站40年来的降水量及气温记录,对各季、年的水热组合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新疆5 000 aB P(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水热组合主要规律进行了对比讨论.得到的基本结论为:(1) 从变化趋势看,除1987年相对暖湿(平原和秋冬两季表现尤其明显)外,40年来其它时段基本以暖干气候为主,也有冷湿气候出现;(2) 该结果与新疆历史时期百年尺度的水热组合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3)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新疆气候以冷湿、暖干为主的水热组合规律只能代表百年尺度的变化,而年际尺度的变化规律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文中以北京延庆盆地为例,对其阜高营剖面湖相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的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在-26.69‰~-21.35‰之间,均值为-23.98‰。主要表现为:有机质以外源输入为主,暖期偏负;有机质以内源输入为主,冷期偏负。结合粒度、磁化率环境指标,延庆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可划分为:56.8~45.6ka,温暖湿润;45.6~29.2ka,温和湿润;29.2~12.8ka,寒冷干燥;12.8ka至今,温凉偏干四个阶段。延庆盆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但也表现出一些局地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晚更新世以来,伊犁地区与典型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稀土元素(REE)特征差异研究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剖面的REE特征不仅在含量上与典型黄土区的相似,分馏特征也基本相似,呈斜“L”型的分布模式,均发生轻、重稀土分异,分布曲线为负斜线,表现出中度的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意味着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地区黄土的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还发现,伊犁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稀土元素特征存在细微差异,昭苏黄土平均的稀土元素总量略高于昭苏古土壤平均值,与典型黄土区不同,这可能是由伊犁地区粉尘来源及其沉积环境的差异所致,且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区域黄土剖面REE特征参数三角图解也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利用临汾LK10孔钻孔剖面的粘土矿物分析结果,探讨了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8.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9.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入瞩目的重大事件,其形成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全球变冷等因素密切相关.文中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博古孜河剖面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湖相-扇三角洲相沉积序列进行了初步的色度和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干旱化至少始于5.7Ma,3.7-2.1Ma,干旱化逐渐增强.3.7-2.1Ma,受局地地形的影响,山体隆升截留西风水汽,发生局部水文事件.约2.1Ma后,盆地持续干旱化.我们认为晚中新世-更新世青藏高原、天山的隆升,帕米尔高原的隆升与向北推挤以及阿来依谷地的关闭是5.7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稻埃蚊自1997年从赣南迁入我乡以来,在我乡大面积发生,一般二晚重于早稻,一季晚稻重于二晚,尤其一季晚稻呈零星分布的地方二晚发生严重。根据这一情况,二年来我站着重抓了各代桥梁寄生的防治,但到二晚分率盛期第四代仍然大面积危害,特别是在无一季晚稻的山区村组,在抓好早稻防治和二晚秧田防治的前提下,二晚大田仍继续大量产生危害。监此,我们从99年春开始对稻投故的寄主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稻瘦蚊不仅为害水稻,还为害与水稻同科的白茅草和…价协cfndyca(1。)foauv.var.mp人丁(NceSHubL和野古草Arson,’un:Ihtbe(Thu…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重要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变化,该病危害面积逐步扩大,遍及全国稻区,特别是近年来呈加重趋势,病穗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达20粒以上,既影响产量,又污染稻谷。为寻求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2000年我们在吉安市农科所二晚试验田进行了几种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上高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回升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万hm^2次。二化螟、三化螟(以下合称稻螟)是本地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二化螟发生危害为主:2001年以来,三化螟在部分地方迅速回升,一季稻(中稻)、二晚白穗面积大,以致两虫同时猖獗。  相似文献   

13.
从1977年以来.将2541份水稻品种,于5至10月(旬平均温度20.7°—31.2℃)室内进行苗期群体和单株接虫鉴定,以及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并分早、晚两季鉴定褐稻虱、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冬小麦播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近20年冬小麦大田播期试验数据相关文献,按照晚播天数、品性、区域、年代进行分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播期变化对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江苏省冬小麦的播期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现出延迟的趋势,约5.5 d·10a-1,苏北和苏南地区冬小麦均在晚播18~22 d开始出现减产趋势,苏中地区冬小麦在晚播23~27 d开始出现减产趋势;整体上江苏省晚播13~17 d左右的冬小麦有显著增产效应,增产达3.1%(95%置信区间0.4%~5.8%),晚播18~22 d及以上时,冬小麦产量开始呈现减产趋势。随着年代不断向后推移,晚播的减产效应出现的越来越早。2000—2010年,晚播23~27 d开始出现减产趋势;2011—2017年,晚播18~22 d开始出现减产趋势;(弱)春性冬小麦从晚播18~22 d开始出现减产效应,(半)冬性冬小麦从晚播8~12 d开始出现减产趋势,冬小麦的选择偏于春性化。Meta分析的数据中,冬小麦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更大(P<0.05,R2=0.3166)。适当晚播是江苏省稳定冬小麦产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影响晚播小麦穗数进而影响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农牧交锗带不同播种期对油葵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地区油葵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分析了武川地区超早播(4月28日)、早播(5月8日)、中播(5月18日)、晚播(5月28日)和超晚播(6月8日)五个不同播期下油葵生育期、形态指标、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油葵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随播期推迟,油葵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0 d,生育期平均缩短9d,生殖生长期在总生长期中的比例增加,超晚播因积温不足无法正常成熟。晚播和超晚播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播期,超晚播最大叶面积指数在五个播期中最高。中播地上部干物重和花盘干重显著高于其余播期,不同播期间花盘干重占地上部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较大,中播最高为59%,超晚播最低为7%。超早播、早播和中播处理间产量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平均为2 583 kg·hm-2和29.66 g,显著高于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随播期推迟减小,早播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1.9 kg·hm-2·mm-1,超晚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为5.5 kg·hm-2·mm-1,苗期适当干旱有利于油葵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建议农牧交错带油葵适宜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旬前后。  相似文献   

16.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果蔬技术站(315321)王勤海荸荠是我区的主要水生蔬菜之一,一般在立秋前移栽,前茬为早稻,属“晚水荸荠”。90年代初以来,荸荠秆枯病(Cylindrosporiumeleo-choridisLentz)...  相似文献   

17.
1980年我县二晚不少品种特别是杂优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发病面积达5-6万亩,给二晚带来一定的损失.此病是我县推广杂优以来,在杂优品种上发病最重的一年.据10月中下旬在五个公社抽样检查,杂优品种南优二号、汕优二号、银优等穗发病率一般1.4-2.3%,严重达4.07%;一病穗最多有稻曲7个,平均每病穗有稻曲1.08个.常规品  相似文献   

18.
一、发生情况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ae′e)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自八十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逐渐发生严重,成为常发性的主要迁飞性害虫,常年发生5—10万亩左右,以四代危害二晚最为严重。从1980年以后,大发生的频率很高,1980、1983、1985年都属大发生年,发生面积分别为19.485万亩,14.8万亩和20.93万亩,其中严重面积分别为8.4万亩、1.94万亩和2.15万亩,损失产量分别为485.9万斤、450万斤和49.5万斤,今年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在二晚田危害是近12年间(1977—1989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县二晚总面积32.1187万亩,发生面积24.007万亩,占总面积的74.7%,其中卷叶率为50%的面积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富士系苹果花晚霜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现有的陕西省富士系苹果晚霜冻指标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题,以人工气候箱试验方法为主对指标进行研究。试验发现:陕西省富士系苹果花晚霜冻临界温度为-2℃,且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苹果花的受冻率就越高;剧烈的升降温变化,更易造成苹果花遭遇冻害影响;苹果花受冻与其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开放程度越大,受冻越重,但受冻害程度与其是中心花还是边花关系不明显。基于此,建立了包含受冻等级、极端最低气温、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受冻率及受冻表现共5要素在内的陕西省富士系苹果花晚霜冻指标,并通过检验发现,该指标对实际灾情的吻合率和基本吻合率大于70%,可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条锈菌侵染对小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叶片受到条锈菌侵染后,净光合速率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变化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病株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在侵染初期略有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急剧上升,光呼吸速率升高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60-70%,暗呼吸速率可比健株升高1.6-1.7倍以上。随着小麦和条锈菌两者亲和性的增强,上述变化起始略晚,但变化幅度增大。文中讨论了上述病理学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