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育苗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水稻的高产丰收,采用苯板隔寒、稻壳隔寒与常规育苗3种育苗方式对晚熟品种松粳9号进行育苗试验,研究隔寒增温对水稻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苗床隔寒增温早播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促进植株提前成熟15d左右,争抢有效积温200℃左右,产量增加13.3%~19.5%,充分发挥了水稻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成为寒地稻作区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以牡丹江27为试材,研究隔寒增温超早育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水稻的产量和碾米品质优于常规育秧。隔寒增温超早育秧群体有效穗数低于常规育苗,但抽穗期较常规育苗的早5d,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育苗。稻米灌浆充足成熟度好,稻米整精米率提高8.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较常规育苗略有下降,但蛋白质含量低于常规育苗。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摆栽技术是继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比较先进成熟的栽培技术,是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完整与简化。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一次性育秧技术,提早育苗,目的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200℃左右,充分发挥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再利用地上和地下两种保温方式,使秧苗在大棚内达到带蘖壮秧,然后摆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摆栽技术是继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比较先进成熟的栽培技术,是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完整与简化。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一次性育秧技术,提早育苗,目的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200℃左右,充分发挥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再利用地上和地下两种保温方式,使秧苗在大棚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摆栽技术是继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比较先进成熟的栽培技术,是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完整与简化。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一次性育秧技术,提早育苗,目的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200℃左右,充分发挥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再利用地上和地下两种保温方式,使秧苗在大棚  相似文献   

6.
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摆栽技术是继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比较先进成熟的栽培技术,是水稻大钵体育苗技术和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完整与简化。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栽培技术是利用当地晚熟高产优质品种,采用一次性育秧技术,提早育苗,目的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引进生育期比当地主栽品种高100~150度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水稻品种,使水稻生产再登新台阶,我们研究了水稻苗床用苯板和稻壳做隔离层,进行早育苗,早插秧,保证水稻正常成熟的技术,也就是稻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稻应用苯板与稻壳隔寒增温育苗技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甘南地区采用隔寒增温育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延长积温,增产效果明显,是农民增产增收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地区受积温的影响,种植的水稻通常属于中早熟品种,不但水稻产量较低.而且质量也比较差,使得水稻的销量不佳,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强了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给水稻种植工作提供了便利,其中尤以水稻大棚隔寒增温育苗技术发挥的效果最为显著,现已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推广应用。本文对北方寒地水稻大棚隔寒增温育苗技术的优势和应用要点加以探析,以期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北方寒地隔寒增温水稻大棚建设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地区水稻育苗普遍存在不做高床、水稻生长缓慢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积温不足,种植只限于中早熟品种,严重影响水稻的量。隔寒增温水稻大棚保温性能好,棚内温度均衡,可有效利用早春积温;大棚容积大,采光面积大,从而也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加之便于通风,有助于炼苗,易育出壮苗。并能有效地防御倒春寒危害,保证积温在200℃以上,同时可以比正常育苗期提前20d,增加品种选择范围,有效的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增强水稻生产的技术含量。该技术应在我国东北地区普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水稻床土隔寒早播壮秧栽培技术优点 1.1秧苗素质好。普通大棚育苗秧龄通常30~35d,能培育出叶龄3.0~3.5叶的中苗,而隔寒增温育苗秧龄40~50d,能够培育出叶龄4.5~6.0叶的大苗,一次蘖率100%,40%带有二次蘖,秧苗素质明显提高。 1.2生育进程快。隔寒增温育苗秧苗素质好且又采用的是大孔钵体秧盘和纸盘育苗,控制播种量,使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进程快,且秧苗带蘖100%成活,有效分蘖增多,无效分蘖减少,整齐度好,分蘖利用率超过95%。  相似文献   

12.
北方寒地水稻苗床增温超早育苗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8年3年试验结果表明: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6.62℃。利用两项苗床增温技术实现了寒地水稻超早育苗、育壮苗目的,从而可以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垦稻14和龙粳18平均比空育131常规育苗增产9.45%,比空育131增温育苗增产7.3%。  相似文献   

13.
寒地超级稻抗衰老指标与穗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穗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齐穗后7d,14d )在齐穗后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丙二醛含量在齐穗后呈升高趋势,松粳9号低于松粳6号,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呈下降趋势,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松粳9号穗部农艺性状优于松粳6号.产量高于松粳6号且差异极显著.POD活性、CAT活性(除齐穗后7d、14d外)、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与穗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德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即CAT活性和P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越商,MDA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延缓水稻早衰,越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应用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技术,验证其配套相关技术,研究和探索配套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松粳16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以"通31/五优稻1号"为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为松07-318。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12002。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短,早粳中熟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3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700℃。主茎叶数14片,株高约102cm,穗长21.5cm,每穗粒数125粒左右,千粒重约25g。  相似文献   

16.
选用寒地粳稻穗数型高产品种松粳6号和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氮不同蘖穗肥比例对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与剑叶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稻米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分蘖肥施氮量增加穗肥施氮量极显著提高水稻叶片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u 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蔗糖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受施氮方式影响不显著;籽粒和叶片蔗糖含量因酶活性增加而增加;穗数型品种松粳6号各淀粉含量随穗肥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则随穗肥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不同类型品种对蘖穗肥比例反应不同,穗数型品种松粳6号20%N+30%N蘖穗氮肥处理稻米品质最好,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40%N+10%N蘖穗氮肥处理稻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优质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几年的高产栽培试验研究,通过种子准备、播种及苗床管 理、移栽适期、水分管理、本田施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阐明了松粳9号水稻品种单产700 kg/ 667m~2的技术要求,为松粳9号超级稻品种在生产上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松粳16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以"通31/五优稻1号"为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为松07-318。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2002。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属粳型常规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短,早粳中熟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43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700℃。主茎叶数14片,株高约102 cm,穗长21.5 cm,每穗粒数约125粒,千粒重约为25 g。  相似文献   

19.
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蔗糖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光合特性及其与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活性与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蔗糖合成酶活性和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与灌浆速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高产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酶活性与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规品种松粳6号,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将蔗糖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的高低作为超级稻品种选育的生理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对水稻分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10个水稻品种进行分蘖期低温胁迫研究,分析得出松粳9号分蘖期耐冷性最强,各低温胁迫条件下以12℃/7d处理10个水稻品种更能区分不同品种之间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