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综合性状较好、脂肪含量23%以上的大豆品种与具有Peking、Hartwig抗线虫基因的抗线虫品种(系),有性杂交。杂交后代的低世代,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进行抗线虫鉴定、选择;高世代,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病土盆栽鉴定及品质跟踪分析,定向选择。选育出庆农05-1028、05-1009、05-1071、07-1115、07-1568、08-2535等6个兼抗大豆胞囊线虫1、3号生理小种,脂肪含量22%以上的新的种质资源。该种质聚合了国内外抗线虫病、高脂肪、高产品种(系)的优良基因,遗传基础广泛,可做为大豆抗胞囊线虫兼高脂肪育种的亲本材料,这些品系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是贵州省主要的大豆育种科研单位,拥有 2000 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并成功选育出 10 余个大豆品种通过国家、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促进贵州大豆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前贵州省大豆良种需求进行分析,阐述当前贵州省大豆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和创新利用,构建稳定的大豆育种团队,加强学习交流,设立大豆育种专项资金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省大豆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及服务地方主要农业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克山大豆种质自1934年始创于前克山农事试验场,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质体系。育种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克山大豆种质,选育出了很多大面积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全省以有性杂交方式选育的119个大豆品种中,含有克山大豆种质的品种就有92个,占77.3%。为了进一步发挥克山大豆种质在育种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改造和利用克山大豆种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外种质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6.0和6.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都为0.71,国外品种中检测到48个特有等位变异,而中国大豆中仅检测到22个,且共有等位变异在中外大豆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发现中国育成品种与国外引进大豆存在较大差异。遗传组成分析发现,Amsoy和十胜长叶2个国外种质的引入使5个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增加了23个国外种质特有等位变异;其在育成品种中的保留比例为29.13%,但不同遗传背景中保留的等位变异不同,说明国外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仍有很多特有等位变异没有被利用,可以继续作为亲本在中国大豆改良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发现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省新乡地区大豆的种植情况、品种利用概况,生产中高产典型的引领作用,当前主导品种的推广以及具体表现进行了概述。从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品种的筛选、品种多元化发展 3 个方面提出了大豆品种利用建议,以期为新乡大豆振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不同年代栽培大豆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分子水平探讨山东省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山东大豆今后的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对山东省36份不同年代材料进行SSR标记,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对供试品种进行UPGMA聚类分析;20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9个等位变异.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66~0.97,总体平均值为0.78;相似系数大,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利用SSR标记的数据结果,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东解1号单独聚为一类,其他品种聚成2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其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及系谱关系相关联,但从年代上并没有很好的划分.对山东大豆的多样性分析也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有效的鉴定.  相似文献   

9.
大豆脂肪酸组份相关、变异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314份大豆品种材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变异特点及其与蛋白、脂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品种具有亚油酸含量高且变异幅度小,亚麻酸含量变异程度较大的特点;5种脂肪酸成分间以及与蛋白、脂肪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受环境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变异主要来自生态类型间的差异: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南方春大豆,最低为长江春大豆;亚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春大豆;亚麻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夏大豆;育成品种比地方品种变异幅度小;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与品种来源和生态类型均无密切联系。本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等不同特点的优质品种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8-368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育成品种综合了祖先亲本和部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准确的评价可以为亲本选配、后代遗传变异程度及杂种优势水平的预测提供指导。本文从常规表型、生化和分子三个方面阐述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最后概述了大豆育成品种核心种质构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以来,山东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有桂花黄、金南风、山法师、日本晴、喜峰及其衍生的品种。系谱分析表明,中国优异稻种对日本、意大利的稻种改良起到关键作用,但日本、意大利的优异稻种对山东稻种的改良也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加强国际间种质资源交流非常必要。今后必须多渠道征集国内外各类型的稻种资源,并开展以两用系、广亲和系为供体的亚种间杂交利用研究,以创造出更多的优异种质,供育种和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引入、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鉴定出国外大豆优异种质资源6份,利用这些资源育成优良品种8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 600万hm2,纯增产大豆37.8万t.这些品种资源的引入与利用,丰富了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了育种水平,对推动大豆生产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924份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查明了全国品种的脂肪酸含量与分布,研究了不同品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筛选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有目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在构建方法方面,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盐害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限制植物的生长并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9个山东大豆育成品种种子进行不同盐浓度处理(5、10、15 g.L-1),统计了种子的发芽数、相对发芽率、株高、胚根长和须根数,分析了其相对盐害指数,评价各品种的耐盐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品种间的发芽数、株高、和须根数都呈下降趋势,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5 g.L-1的盐浓度处理下,3个品种的胚根长较对照呈增长趋势,其他指标在三个盐浓度处理下均呈降低趋势。在5 g.L-1的盐浓度处理下,9个品种都为高耐盐品种;在10 g.L-1的盐浓度处理下,有5个高耐盐品种;在15 g.L-1的盐浓度处理下,有1个高耐盐品种。证明了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相对盐害指数与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能更好的反应大豆的耐盐性,为大豆耐盐种质创制提供丰富的数据参考和亲本材料,为完善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和提高盐渍土壤利用效率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振宇 《中国种业》2013,(12):11-13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得到了广泛的培育,尤其是我国东北地区因具有大豆作物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大豆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经济输出作物。仅东北地区所培植的大豆品种就占我国所种植品种总数的50%以上。本文对主要开展的优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新品种培育及成果转化等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杂交育种是大豆育种的主要方法,而大豆种质资源则是杂交育种的物质基础.红兴隆科研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杂交育种已有30年历史,先后从国内外征集2319份大豆种质资源,作杂交利用仅862份,占引种量的37.2%.现就这些种质资源的利用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类型、抗病虫特性及其籽粒化学成分的特点。分析了品种脂肪、脂肪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地区性分布趋势。列举了通过鉴定筛选出来的优良种质和抗源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三类优异品质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遗传距离远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优异材料几率大的原理及遗传学上性状互补的原理,选用国内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作母本,国外引进的缺失脂肪氧化酶(Lox)、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的优质种质材料作父本进行杂交,首次将改进的SKTI、Lox和IF生化标记检测技术与大豆品质育种相结合,准确地进行了大豆品质的多隐性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基因的跟踪和辅助选择,在国内外首次创造出一批缺失SKTI、缺失Lox、SKTI和Lox双缺及高异黄酮(IF)含量的特异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