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氨基酸是生物体中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物质成分之一,它是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基础物质,是生物体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2.
农牧产品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及前景谭礼,谭双辉(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高灵公司灵芝研究所)“民以食为天,健以营养为先”。农牧产品中的微量元素供给生物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成为生物体的组成成分、能量来源、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活动的基础物质。动物和人从食物中摄...  相似文献   

3.
抗菌肽又称抗微生物肽,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小肽类物质。由于抗菌肽对细菌、真菌、原虫、病毒、肿瘤细胞等有着广泛的抑制作用,无致耐药性。随着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加剧,使得抗菌肽在医药行业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合近年来抗菌肽的研究,概述了抗菌肽的来源、功能、作用机制和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胆碱在动物体的作用早在30年代已开始研究,并证实磷脂成分中的胆碱可以防止肝细胞中脂肪酸堆积。近30年来,功能神经生物学及神经化学对于神经传递间质的研究发现胆碱是生物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相似文献   

5.
抗菌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ABP),又称抗微生物肽或肽抗生素.是生物体免疫防卫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菌、病毒和各种动植物体内.  相似文献   

6.
<正>(上接2015年6期《新饲料》第56页)5天然活性成分的特点源于自然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的二次代谢产物,即生物体为生存发展在逆境中防卫危害而产生的生物生理功能性活性成分,发挥着生理调节、扶正祛邪、排毒、修复等作用。其物质成分在自然中可降解,并进行物质循环,没有残留,在动植物体内亦是如此,且如果不需要此成分,还可随机体代谢排出。天然活性成分虽然功效作用大,但其原产生物体内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蜂王浆提高动物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蜂王浆是由工蜂王浆腺分泌的,用于饲喂蜂王及幼虫的乳白色或浅黄色浆状物质。蜂王浆珍稀名贵,成分复杂,其中的某些活性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利用后能引起机体相应的生理反应。对蜂王浆成分及其在提高动物繁殖性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蚕和水     
<正> 生物体所含的水分有种种的用处,如溶解、吸收养分,运送养分到体内各处,排出废物,保持细胞组织紧张度,参与体内物质化学变化等等。构成生物体的水分,比生物体内其它有机成分、无机成分的含量多得多,要占到65~85%。生物保持这样的含水量,对于继续在各个领域中生活下去,不用说是很重要的。难于积极补充水分的蚕儿,体表由于几丁质复盖抑制了水分发散,连调节体温的机能也丧失了;供体内生理作用的水分,在排出途中,由直肠再吸收以保证体内一定的水分量。  相似文献   

9.
抗菌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Antibaeterial peptides,ABP),又称抗微生物肽或肽抗生素.是生物体免疫防卫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广泛分布于细菌、病毒和各种动植物体内。由于其广谱抗菌.能杀死抗生素耐药菌株,且其杀菌机制使病原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突变,以及能抑杀一些真菌、病毒、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诱导表达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1-2].这些多肽是生物体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3].  相似文献   

11.
桑叶中抗凝血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和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的方法,结合凝血指标检测,对桑叶中的抗凝血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桑叶的抗凝血活性主要集中在桑叶的水提取液中,能够显著延长人体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桑叶水提取液经30%乙醇沉淀、凝胶层析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表明其抗凝血活性成分是一种多糖组分。试验还表明,高浓度乙醇处理对桑叶多糖的抗凝血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高效利用蚕桑资源,以桑叶生产中废弃的桑枝皮为原料,提取果胶并制备纳米级纤维素晶须。研究表明,用0.10mol/L盐酸提取桑枝皮中的果胶,得率最高可达30.1%±1.2%,红外光谱图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糖醛酸,且不同浓度盐酸处理可提取不同酯化度的果胶;经碱煮后的桑枝皮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被去除,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再经硫酸水解制备获得长约400 nm、直径约20 nm的纤维素晶须。将桑枝皮纳米纤维素晶须与废弃蚕丝的溶液相混合制备丝素蛋白复合膜,因桑枝皮纤维素晶须与丝素蛋白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故复合膜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提高,其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5.79MPa和2.10 GPa。初步认为,利用桑枝皮提取果胶和制备纳米纤维素晶须,可以作为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与增加桑园产值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果用桑品种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收集保存了果桑资源200多份(包括人工创制的四倍体资源),绝大部分属广东桑和白桑.对果桑资源进行了有关经济性状和理化性状调查及营养成分分析.选育出了大10、穗果2号、红果1号、秦椹1号、DL-1等果用桑品种.  相似文献   

14.
家蚕、桑叶粗提物降血糖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多剂型的蚕、桑降血糖制剂,研究了不同品种的家蚕和桑叶粗提物降血糖的体外和体内实验效果。结果表明:家蚕提取物的降血糖效果明显优于桑叶粗提物;蚕品种间存在差异,桑品种间差异显著。灌胃家蚕和桑叶粗提物4周后的动物,其餐后血糖值分别降低了33.48%和24.24%。对不同蚕、桑品种降血糖差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桑叶粉对蛋鸡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料中分别添加7.5%和15%的桑叶粉,调查了对蛋鸡生产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初期蛋鸡取食量有下降趋势,但生理状况正常,无破蛋、软蛋及畸形蛋,对鸡蛋的主要品质指标和蛋黄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桑叶粉后产蛋量和饲料效率有所降低,添加量越多其不良影响越大。桑叶粉对鸡蛋品质最显著的影响是能提高蛋黄的黄度,改善鸡蛋感官性状,桑叶粉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杀青方法制备桑叶茶的品质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青是桑叶茶形状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将采摘的新鲜桑叶采用微波加热、蒸气加热和滚筒加热的方法进行杀青处理,测试不同杀青方法加工后成品桑叶茶的感官品质及营养保健品质。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加工桑叶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等感官品质较好,总浸出率、总黄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2种杀青方法加工的桑叶茶,且对水浸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总多酚含量3项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但香气和滋味欠佳。综合各项测试结果认为,微波杀青能较好保持桑叶茶的营养保健品质和感官品质,可考虑优化微波杀青工艺参数改善桑叶茶的香气和滋味。  相似文献   

17.
桑叶颗粒剂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桑叶颗粒剂主剂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以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疗效研究。饲喂含1%和5%桑叶颗粒剂主剂的饲料,调查小鼠的临床表现及血糖值,结果表明,桑叶颗粒剂主剂可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饮”和体重降低的症状,1%和5%的主剂剂量均可极显著降低血糖值(P<0.01),5%的主剂剂量组即使停药后仍保持显著的降糖效果(P<0.05)。因此,桑叶颗粒剂对糖尿病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桑椹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功能性物质及桑椹红色素.桑椹在食品和医药方面得到了重视和合理开发.本文通过对桑椹的化学组成、功能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在目前饲料原料紧缺和提倡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时期,桑椹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桑椹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桑椹花色苷是重要的天然色素,也是桑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防治乳腺癌、保护心肌的作用等药理作用。本文采用高温乙醇浸提法提取桑椹花色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高温乙醇浸提法提取桑椹花色苷效率较高;桑椹花色苷溶液在529nm处有特异吸收峰。不同成熟时期的桑椹花色苷含量有所不同,在花后的前三周花色苷含量较低,后三周花色苷含量的迅速增长,到花后四周左右达到最大值。本研究为改善桑椹鲜果产品色泽和合理开发利用桑椹色素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桑树(Morus al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作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苜蓿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单作苜蓿提高了30.0%和21.4%,达显著差异水平;而间作桑树则相反,分别比单作桑树降低了23.8%和2.6%,达显著差异水平;间作桑树和间作苜蓿的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单作提高了23.0%和28.9%,而脲酶活性则分别降低了52.4%和44.3%,二者差异显著.在桑树/苜蓿间作体系下,间作桑树的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强弱平均颜色变化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单作桑树,而间作苜蓿均低于单作苜蓿,达显著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种植模式改变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碳源类型,使苜蓿的主要碳源变为氨基酸、聚合物和其他化合物,与单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桑树/苜蓿间作提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主要碳源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