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保护》1980,6(2):7-9
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iams)在我县从1965年起,就有零星发生为害,1970年以后随着双三熟制面积逐步扩大,稻蓟马为害也逐年加重;1976年全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后,稻蓟马为害更为猖獗,已经成为杂交水稻秧苗期和大田分蘖初期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剂量的35%好安威干拌种剂拌稻种 ,防治晚稻秧苗主要害虫 ,结果表明 :该药对稻蓟马、稻螟蛉、鳃蚯蚓和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防效在92%~100% ,同时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用好安威 12g干拌1000g稻种 ,药后24d ,对稻蓟马防效达100% ,其效果明显优于螟虫一次净叶面喷施 3次。从对害虫防效和经济效益评价 ,以药量 12g干拌 1000g稻种为宜。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是为害水稻最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水稻秧苗期和本田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秧苗移栽前5 d施用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带药移栽),对水稻生长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秧苗素质指标提升,可有效控制和延迟本田期1代二化螟为害,应用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其中,制剂用量100 mL/667m~2和150 mL/667m~2两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达100%,并可持续45 d,药后60 d防效仍在93%以上。在本田期水稻破口前,再次施用该药,可有效防治2代二化螟,并具保穗效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杂交水稻组合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我县水稻稻秆蝇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害逐年加重。第1代幼虫对秧苗为害率一般为30%~50% ,高的可达90%以上 ,第2代幼虫伤穗率一般为15%左右 ,高的可达50%以上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为害 ,近年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发生规律稻秆蝇(ChloropsoryzaeMatsumura) ,属双翅目 ,秆蝇科 ,别名稻秆潜蝇 ,是一种为害禾本科植物的钻蛀性害虫。1.1生活史稻秆蝇在…  相似文献   

5.
7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秆潜蝇(Chlorops′oryzae mats.)已急剧上升为丘陵和高、中海拔山区一季水稻主要害虫。以一代幼虫蛀食水稻秧苗心叶,致使叶片沿叶脉呈丝状破碎,破坏生长点,抑制水稻秧苗的生长;以二代幼虫钻入心叶,取食幼穗,最后留下半截或大半截,形成空秕。对于稻秆潜蝇的发生规律和为害习性近几年各地植保界相继进行了研究,作者于1985—1988年对其一、二代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进行了探讨,现将二代稻秆潜蝇被害率与卵株率相关性的研究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6.
高凤宝 《植物保护》1979,5(2):22-24
稻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盛夏期间,繁殖率大,危害严重,以我县连作晚稻秧苗为例,一般发生的年份需防三、四次,严重发生年份需防治6次以上。如何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这对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省农药、劳力,降低成本有重大现实意义,1978年我所采用3%呋喃丹进行浅埋和浸种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小光 《植物保护》1981,7(3):26-27
呋喃丹是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公认是一种较理想的药剂,可以用于多种作物上。对水稻的几种主要害虫,如稻蓟马、三化螟、稻飞虱、稻瘿蚊等效果较好,但对卷叶虫效果较差。因为呋喃丹进入稻株后,它及其代谢物运转到老叶,积累于老叶的尖端。而稻纵卷叶虫多在幼嫩的心叶为害,加上其虫体较大,致死量较高之故。  相似文献   

8.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9.
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蝗、粘虫、稻蛀茎夜蛾(大螟)、稻蝽象和稻杆蝇等,而对当阳市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水稻螟虫类。  相似文献   

10.
水稻害虫是威胁水稻生产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如果防治不当,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给水稻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为了摸清荆州市水稻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提高植保防灾减灾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于2010年-2013年对荆州市水稻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与普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荆州市水稻害虫发生种类及发生为害特点。  相似文献   

11.
蚜虱净拌种防治单晚直播田稻蓟马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克百威防治水稻直播田苗期害虫,不仅成本高,而且对人、畜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生产无公害稻米的发展方向。而目前市场上能替代克百威防治水稻直播田苗期害虫的药剂较少,且防效不够稳定。为了寻找替代克百威防治稻蓟马的理想药剂,我们对10%蚜虱净粉剂等几种杀虫剂进  相似文献   

12.
一种水稻新害虫──中纹大蚊张棨岚(吉林靖宇县农科所135200)1990年,在靖宇县的泥炭水田首次发现中纹大蚊(Tipulasp.)的危害,这是一种新的水稻害虫。它以幼虫啃食秧苗的根系,造成倒秧、浮秧,严重地影响了秧苗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秧。据调查...  相似文献   

13.
稻象甲在应城市每年发生1代,从1990年开始,稻象甲明显回升,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到2000年时稻象甲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应城市常发性害虫之一.一般中稻秧苗被害率在10%左右,严重田块中稻秧苗受害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也是我省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发生面积87.98万hm2,为害损失占水稻病虫为害损失总和的24.06%,占水稻害虫为害损失的35.42%,有“小虫成大灾”之说。仅1980年全省中、晚稻上稻飞虱因“落地成灾”造成的水稻自然损失就高达18  相似文献   

15.
三化螟是余干县水稻为害的一种重要害虫,20世纪60、70年代为害较重,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40%-60%,1964年、1974年为害最重,发生面积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9.52%、76.27%,白穗率分别为14.13%、16.20%;1983-1998年,受耕作制度、水稻品种等因素影响,三化螟下降为次要害虫,发生面积仅占1.20%-9.00%;90年代后期,三化螟呈明显回升趋势,1999年中等发生,2000年大发生,现就大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2001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南郑县植保站在城关镇五丰村3块0.12hm2水稻秧田发现长腿水叶甲(DonaciaprovostiFairmaire)严重为害水稻秧苗,被害株率高达80%以上,平均百株有虫430头,最高达776头。幼虫集中在土层中为害稻苗嫩根,成虫取食稻苗叶片。秧苗被害后严重矮小黄瘦,须根腐烂,黑根多,分蘖极少,拔出稻根有恶臭味,2002年受害面积超过70hm2,严重影响水稻生产。防治方法:3)成虫盛发期用眼子菜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4)在为害初期进行根土层施药。每667m2撒茶子饼粉20kg,也可…  相似文献   

17.
红腹缢管蚜RhopalosiphumrufiabdominalisSasaki是川西平原水稻旱育秧上的一种根际蚜虫,近年来发生为害愈来愈严重。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秧苗枯黄,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据调查,红腹缢管蚜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水稻旱育秧秧苗长到三、四片叶以后发生。蚜虫潜伏在地下1~5cm根系周围为害。发生较轻的田块,每株含分蘖秧苗根部周围有蚜虫10头左右,较重的田块每株达20~30头,甚至更多。蚜虫在地下吸食秧苗根系汁液,受害秧苗根系逐渐变黄,根系活力下降,地上叶片颜色褪淡,从…  相似文献   

18.
直播水稻产量高、种植方便,已成为青浦地区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栽培面积的比例,已从1996年的55%扩大到2000年的87%,目前已达1.74万hm2。直播水稻一般于6月上旬播种,10月底开始收割,在大田的生长期较长,且分蘖多、密度高、田间郁闭,较常规移栽稻害虫发生早、为害重,其发生规律有很大差异。每年均有1~2种害虫发生程度达偏重至大发生。作者经多年调查研究,现将主要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1主要害虫发生特点1.1稻象甲已成为直播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害重的田块会造成毁苗而重播。该虫以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水稻栽培方式以及气候改变,水稻病虫害发生模式相应变化。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类"两迁"害虫为害下降,而水稻大螟的发生、为害明显上升,在部分地区其发生程度甚至超过二化螟,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笔者开展了安徽省大螟为害情况初步调查,现将其发生概况、产生原因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陈锡院 《广西植保》2007,20(Z1):121-123
2007年上半年,水稻"两迁"害虫在宁明县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为害,第2代、第3代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达0.682万ha次,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24.24%;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的特点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同时发生为害,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第2代稻飞虱比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重,第3代稻纵卷叶螟比第3代稻飞虱发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