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在全球以及国内的发展状况,目前全球种植大豆、玉米、棉花和卡诺拉油菜籽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是转基因作物,允许种植转基因作物国家的人口已经超过全球人14的50%,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是类型较单一,以及对安全性的争论等。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及其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情况、转基因作物的优越性、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危险性以及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主流仍然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和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全球范围内以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形成。然而在20世纪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引起了激烈争论,许多人反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进行生物性状改良。究竟如何认识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是值得深思的。本文从转基因技术引起的对生物安全的担忧、转基因作物安全争论的起因谈起,对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作物到转基因作物的潜在价值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具体、全面、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种植自1995年以来迅速增长。转基因作物无论在产量、抗性还是在品质等方面都显著提高。但最近围绕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作物的益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种植迅猛发展 ,其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效益衰减等问题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争论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也日趋尖锐。总结转基因作物优越性的同时 ,就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农作物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产业化步伐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加快.在大量的转基因作物被推向市场的同时,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感到担忧.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论述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安全性问题的争论以及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已从生物安全、生态和健康风险转移到粮食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目前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概况和目前的生物技术产业及知识产权格局,分析了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的两种特性.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两种特性对提高单产的局限性,探讨了转基因生物技术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亟待开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健鹏 《农业科技管理》2009,28(6):20-23,30
2008年的粮食危机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重新成为争论的焦点,我国在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标志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又迈进了一步。然而,目前缺乏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整体战略的研究。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粮食安全、知识产权、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种业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文章分析了转基因商业化整体战略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整体战略研究的目标,最后提出了整体战略研究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基因工程技术是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之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农业"绿色革命"。自1996年美国第一例商业化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快速平稳增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但是其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已成为了人们关心和争论的焦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然成为许多国家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主要议题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  相似文献   

10.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术界的科学争论到公众的安全担忧,转基因作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争议话题。本研究利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数据,从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获准商业化、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产品进口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演变,旨在客观展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状况,以期提供一个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演变的全局性概貌。结果表明: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田间试验和严格审批都表明各国的审慎态度和生物安全制度;转基因作物面积、种类、性状以及接受转基因产品的国家的不断增多都表明接受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生物安全制度的完善、转基因知识的正确普及将会改善转基因作物发展的意识环境,更多的人群接受转基因作物将成为一般现象。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基因漂流、对靶标昆虫抗性及非靶标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态变化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结论是,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引起实质性变化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作物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理分布、物种、性状三方面概述了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分布情况 ,分析了转基因作物的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 ,评价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包括食品安全性、生态安全性、转基因逃逸防御安全性、生物物种界定安全性等。认为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鉴定 ,并在有效监控下适当发展转基因作物而非放任或禁止才是较为负责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伟  张中保  陈亚娟  魏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250-4251,425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地增长,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对全球的经济、社会、环境起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400万hm2的发展中大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同样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起重要作用。文中对中国转基因作业产业的现状及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强转基因作物研发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和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转基因作物产业体系;强化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完善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和转基因作物的科普工作。中国做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王永  兰青阔  赵新  朱珠  程奕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473-1477
 【目的】建立转基因作物外源转基因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方法】以转基因作物中常用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CaMV35S)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CaMV35S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种特异引物,利用1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65℃保温1 h,通过荧光显色即可完成对转基因作物鉴定工作。同时对7种转基因作物进行LAMP检测。【结果】该LAMP方法通过特异性检测含有CaMV35S启动子的转基因作物,其检测结果的特异性与常规PCR方法结果一致,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倍。【结论】转基因作物LAMP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结果可靠,非常适合转基因作物的快速检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措施限控基因漂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安全性问题中,转基因漂流(transgene flow)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16.
遗传利用限制技术(GURTs)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两种类型遗传利用限制技术(GURTs)的内容,分析了将其应用于转基因作物时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在防止转基因逃逸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各方不同观点,综述了围绕GURTs应用引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considerable public and scientific debate for and against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One of the first GM crops, Brassica napus (oilseed rape or canola) is now widely grown in North America, with proposed commercial release into Australia and Europe. Among concerns of opponents to these crops are claims that pollen movement will cause unacceptable levels of gene flow from GM to non-GM crops or to related weedy species, resulting in genetic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quantifying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is vital for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GM crops. This study quantifies at a landscape level the gene flow that occurs from herbicide-resistant canola crops to nearby crops not containing herbicide resistance genes.  相似文献   

18.
Now every laboratory is facing a common problem that is seriously lacking in the standard reference molecule in the GMC detecting research center. Constructing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is the urgent deman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respectively cloned CrylA(B), BAR, CP4-EPSPS, PAT and RBCL genes into PMD 18-T vector. This constructed plasmid could be used as the standard reference molecule in the qualitative detecting of the exogenous CP4-EPSPS gene, CrylA(B) gene, BAR gene and PAT gene. Identification by double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and identification by PCR proved that the test result was positive. All of these indicated that the established reference molecules in this study were suitable for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standard of this GMC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debate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at are resistant to herbicid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rages on. In their Perspective, Firbank and Forcella discuss a new model (Watkinson et al.) that seeks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resistant sugar beet on growth of the weed Chenopodium album and on the skylark, which feeds on the seeds of this w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