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Ⅱ优20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Ⅱ-32A与广亲和恢复系T2070配组而成的迟熟中轴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杂种优势强,适应范围广,产量高、抗性好,后期青秆黄熟,米质优。为进一步扩大示范,1996年临安市种子公司首次制种5.33hm2,平均单产3337.5kg/hm2,其中叶林元户0.207hm2,单产达3855kg/hm2,两项指标均创本市制种单产最高纪录。(-)江化2070制种的稳粒结构指标据调查,正优2O70制种单产2250~4500kg/hm’的穗粒结构如表1。单产375Okg/hm’,要求有效穗225~24O/m’,每稳134粒,结实率65%。(二)主要技术措施1.定准播种期和播…  相似文献   

2.
谈三系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组装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述了中国水稻和杂交水稻育种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提高制种产量所采取的不同技术策略。分析了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构成的四大支柱,并针对制种产量构成特点,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策略与配套的化控调节技术路线。通过制种"五改",结合化控调节技术,夺取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的突破,解决了中国杂交水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三大难题",实现三系杂交稻大面积制种单产300 kg/667 m2、最高制种单产451.46 kg/667 m2的突破。介绍了现代杂交水稻规模化超高产制种配套组装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论杂交稻制种产量来源于四支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杂交稻的制种,是杂交稻走向生产应用的前提,而制种产量的高低,是杂交稻扩大生产和发挥经济潜力的重要条件。 回顾我国水稻三系配套以来的制种情况,1973年海南制种亩产6.7公斤;1974年内地制种亩产6.5公斤;1975年12.5公斤;到1981年全国平均单产只40.5公斤。即使在  相似文献   

4.
粤优938是江苏省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用粤泰A与R938配组育成的中、晚籼基本型杂交稻新组合。稻米品质达新国标优三级,2000年龙岩市农科所从江苏引进.2000~2001年参加龙岩市晚稻新品种联合区试,连续2a单产名列参试品仲第一;2002年已经在闽西南、闽东试种示范60hm2,深受农民欢迎,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做好种子生产技术筹备,笔者于2001~2002年对粤优938的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单产200kg/666.7m2。总结出一套粤优938杂交稻新组合高产制种与防杂保纯技术,现将技术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太湖县在杂交稻制种母本上应用塑盘旱育抛秧技术,1996年平均单产2.76t/hm2,比对照常规制种增产10.64%;1997年平均单产3.31t/hm2,比常规制种增产15.8%。应用关键技术是培育健壮秧、抛足基本苗、合理安排播差期。  相似文献   

6.
提高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丹棱县20多年杂交稻制种历程,根据制种实践,分析了杂株的来源及影响种子纯度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制种单产和经济效益,将种子纯度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黔南杂交稻制种虽然单产还不高,但有很大潜力,且有一定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用种自给,扭转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实现制种高产的途径是积极推广新技术,完善种子基地建设,并建立一支熟练的制种技术队伍。  相似文献   

8.
宝应县地处苏中腹地,杂交稻制种已有20a以上历史。多年来,由于受气候、茬口、组合等多方面影响,大面积制种单产一直低而不稳,在1.50~2.25t/hm2水平上徘徊,且年度间、单位间、田块间差异悬殊。通过对高产地区、高产田块分析发现,制约我地制种产量进...  相似文献   

9.
汕优10号是桐庐县主栽杂交稻组合。但是其制种难度较大,单产徘徊在1500kg/hm2左右,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一大障碍。针对汕优10号制种父本密阳46分蘖偏弱、花时偏早的特点,1993~1996年我们进行了汕优10号夏制母本撒直播技术研究与推广,以提高母本有效穗,提高制种产量。(一)试验研究与示范1.试验经过试验在本县良种场、农科所、富春江镇和百江镇进行。土壤为砂壤上,肥力中等偏上,pH值为6.5~6.8,供试材料为珍汕97A×密阳46。先进行母本撒直播制种的不同播种量、不同播差期小区对比试验,每个小区面积33m2,三次重复;设母本撒…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1976—1986的十年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达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亿5千5百万亩以上,比86年扩大2千多万亩。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的制种产量来看,单产高的可达300公斤,一般的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提高制种的产量,不仅对发展杂交稻十分必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制种单产要上新台阶(亩产达180~200公斤),必须抓技术落实,搞好一个调整(调整制种季别),抓好两个普及(一期父本制种配套技术和低量高效喷施“九二O”技术),推广四项新技术(即增加母本颖花数,喷施洞科1号、配施“九二O”增效剂,综合防治黑粉病)。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制种单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本花粉量的多少,而父本花粉量在一定程度上受秧苗素质的影响。因此,如何改进父本育秧技术,提高父本秧苗素质是制种增产主要技术问题之一。近年来,笔者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对父本育秧技术进行了几次较大改进,父本颖花数由原来的0.45~0.60亿朵/hm2提高到目前的0.90亿朵/hm2左右,制种单产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现以明恢63为例,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湿润育秧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父本采用湿润育秧时,导致秧苗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量偏…  相似文献   

13.
水稻穗期喷施“九二0”可提高单产5%~16%GA3sprayinginriceproductionincreasesgrainyieldby5%~16%“九二0”可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是众所周知的,但应用到水稻大面积生产中,却是一项生产新技术,虽然农民...  相似文献   

14.
一、杂交稻制种的基本成就 我国的杂交稻制种工作,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面积从少到多,目前每年制种面积约在250万亩左右,正常年景基本上能保证杂交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制种产量由低到高,从原来每亩单产不过10来公斤,逐步提高到150公斤左右。也有较大面积达到200-2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汝城县1994-2003年共制种两系杂交稻1 074 hm2,连续10 a获得优质稳产,最高单产达5.25 t/hm2.介绍了该县两系杂交稻的发展概况及优质稳产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2004年超级杂交稻新组合P88S/0293在湖南麻阳制种8.07 hm2,平均单产3 223.7 kg/hm2,解决了该组合制种产量低的难题.从技术角度分析了该组合制种高产的5点原因,即育性转换和扬花授粉期间天气较好;花期相遇理想;双亲群体较协调;异交结实率较高;病虫危害损失较轻.  相似文献   

17.
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杂交稻繁殖制种产量低,长期以来。直是困扰种子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即使目前杂交稻种子充裕了,继续提高制种单产可大幅度削减制种田面积,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因此,不论过去和现在。不断提高繁殖制种产量,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湖南省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许世觉及他所领导的科研协作组,在80年代初期就研究出不割叶,不剥苞的高产制种配套技术,使制种单产有了较大提高,许世觉同志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紧接着,他又于1986年提出以提高单位面积母本库容量为基础,提高田间花粉密度为核心,多项技术配套为保障的杂交稻超…  相似文献   

18.
我省1989年制种面积24万亩,平均单产137公斤,总产3300万公斤,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五位,单产居全国第三位,跃入全国先进行列。总产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了杂交稻种子的自给,从而结束了我省发展杂交稻依靠大调运的状况。 制种单产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我们推广“双四二”工程配套技术,主攻提高异交结实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辟了高产的新途径。 “双四二”工程,即母本秧田播量20斤,秧龄20天,单株带蘖2个,插两粒谷苗;父本两段育秧,双株寄插,假二期,大二行。这项规范化栽培工程,是我省数年来制种经验的总结。 一、“双四二”工程的优点 l、有…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杂交稻种子大量积压与思考TheoverstockingofhybridriceseedsinHainanandtheconsiderationonit海南省1995年早稻的制种面积、总产、单产等都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全省制种面积3128hm2,...  相似文献   

20.
310亩杂交稻制种平均单产亩超400kg是怎样实现的Howitobtainedayieldofover6.0t/haunder20.7haofhybridriceseedproduction曹孟飞,李志文杨文星,周宗岳(湖南省资兴市种子公司423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