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安次区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现状、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推动该区的沼气建设良性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现代化的生活形式推广,在农村展开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是当前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农村沼气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改革,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农民创收提供有效路径。基于此,结合酉阳县实际情况,就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现状,及沼气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及问题做一个简要分析,以期为促进酉阳县农村沼气建设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加农村沼气建设覆盖面。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安阳市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当前安阳市沼气建设现状、发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安阳下一步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目标”,发展农村沼气是一条必经之路。本文回顾了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功绩;介绍了我国农村沼气技术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一系列模式;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沼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重庆酉阳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重庆市酉阳县实际,分析了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性、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酉阳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综合评价以自然村为依托建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该文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biogas-linked eco-village circulating system, BECS)为研究对象,基于能值流图和指标体系,对该系统从资源利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性、经济生产效益以及自组织能力4个方面进行定量解析和综合评估,并与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和"四位一体"系统2个典型不同规模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更有利于资源和产业的合理规划配置,具有可更新资源投入比例高、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率高、内部反馈能值大、对环境压力小、可持续性强、稳定性强等优势,其研究区单位面积产出经济价值为23.43元/a,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具有良好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该文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沼气建设为核心的“一池三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四川省农村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肯定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一池三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总结了四川省在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推广沼气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沼气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沼气建设的“恩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施沼气建设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核心,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绿色生态新农村,效果明显,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被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称之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沼气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地方经济产业革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户用沼气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农村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沼气事业健康发展,必需加快沼气产业的建设和商品化沼气池的推广;本文就农村沼气与商品化沼气池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沼气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项目发展、资金投入、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效益发挥、运行管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巴中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剖析当地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查找制约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的原因,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沼气提质增效、高值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对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该研究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法确定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宝鸡市2个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和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研究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京郊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能源危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给中国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大中型沼气工程作为农村生物质能源的一种,对解决农村用能和养殖业污染问题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对京郊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分布、规模、发展特点、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同时结合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效益分析方法,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京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概括了安阳市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根据大量的探索实践,总结分析了安阳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类型及应用效果。实践表明,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在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资源消耗及农村能源短缺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益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评估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及其上下游环节的节能减排效益,可为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全过程环境管理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8 m3典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了清单分析和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个典型8 m3户用沼气工程生命周期对富营养化、环境酸化、能源耗竭、温室效应、人体毒性和光化学氧化6类环境影响类型的减缓作用分别相当于2000年世界人均环境影响潜力的84.84%、54.37%、39.16%、26.67%、19.35%和5.55%,生命周期净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因此,发  相似文献   

16.
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是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同步建设(一池三改)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相结合,保护了饮用水源的安全,净化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实行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实现家庭能源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此引领山区农民走生态家园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为了缓解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山东省加大了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投资力度。为了更好地进行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绩效评价,确定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绩效的因素,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山东省农村地区的户用沼气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4类19个主要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化处理并确定其权重,从而建立了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生物能气动搅拌沼气发酵装置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厌氧发酵动力学原理,研究发明了新型专利生物能气动搅拌沼气发酵装置。该装置将沼气气动搅拌、自动循环、自动破壳、厌氧微生物膜、强制回流与清渣、两步发酵与太阳能自动增温、消除发酵盲区和料液“短路”等新技术优化组装配套,采用动态连续发酵工艺,解决了静态不连续发酵沼气发酵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经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检验证明:年均产气量提高31%~72.4%,全年产气使用管理简便;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取得“四省、三增、两减少、一净化”的综合效益,为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发展沼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截至今年9月底,河南省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发展已突破170万户.占总农户的8.5%,占目前适宜发展农户的14%。我省重点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养殖粪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毕节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毕节地区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回顾,就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明确基本思路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