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政策和方式。反贫困主要是针对一定区域内的整体贫困,旨在减缓由于贫困问题引发的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做好反贫困工作,有利于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总结反贫困经验是新时期反贫困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P村的反贫困经验和成效,是在考察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政府对农业贫困问题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为例,以农户调查与小型访谈形式开展实地调查,从微观村域尺度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路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9.37%,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成为职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实现较好转移,总体上改善了农业资源丰富、耕地产能低效、农民生活贫困的村域现状;根据村域资源禀赋、经济现状、政策支撑、人文习俗、种植结构等条件,合理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西路村农户生计存在潜在风险,普通农户实际参与规模经营较少,长远土地权益保障不足,须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户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3.
研究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与适应力,对于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提高生计适应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粤北山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贫困农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及适应力的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农户自身因素是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因;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结构性变化、生计的自适应、政策协同是贫困农户生计适应力的举措。研究为粤北山区乃至我国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识别及适应力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203-206
贫困的概念经历了由一元向多维度的扩展,传统单维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其无法解释贫困的现象,而多维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贫困的本质特性,包括复杂性、模糊性和渗透性等。在多维度贫困测量的框架下,简要回顾多维贫困测量的概念和方法,并利用A-F贫困双重识别方法对我国9个村的农户贫困状况进行了收入、教育、健康、住房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的测量。9村中3.3%的农户存在不少于4个维度以上的贫困,高于2010年我国的国家贫困发生率2.8%,而且农户在教育、健康、住房维度的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要高,不同的村庄多维贫困发生率不同,其中四川云梯村和云南南美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平均多维贫困发生率都超过了20%。农村扶贫政策需要考虑到教育、健康和住房方面,使得贫困地区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SPG指数、贫困承受等指数对样本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及强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恩格尔系数、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三者之间的动态趋同度较高。2)各地形区和各民族村的贫困承受指数和SPG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贫困状况向好趋势明显。3)各贫困村的脱贫时间在逐年缩短,扶贫工作取得切实成效,而黄土丘陵沟壑区贫困村的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是三地貌之最,扶贫负担仍然很重。村域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必须确保前期问卷设计的多维性,注重扶贫政策制定的均衡性、特殊性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并要加强后期的技术动态监测与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58-159
宅基地改革与家庭隐性贫困消解同步推进,基于X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分析杜绝家庭隐性贫困发生"三重保障"。X村以宅基地改革为契机,提出了引入旅游公司、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入股分红等具体路径,并在增加农户家庭收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消除隐性致贫因素方面取得成就。改革过程中存在规划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户利益受损、资源浪费等问题,应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显化宅基地资产价值、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北省634个农户样本,通过分位数回归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村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的社会资本与村域生态治理的参与意愿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参与意愿分位点的提高,社会资本对农户村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作用方向由激励效果转为最后的约束效果,且在作用大小上呈现为由"弱激励作用"到"强激励作用"再到"弱激励作用"最后转为"约束作用"的过程。这一关系的呈现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在村域生态治理中社会资本的阶段性作用,同时也对农户村域生态治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而农户特征是影响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即农户特征中哪些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绥化市永安满族镇农村合作社为例,对正黄二村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形式获取合作社承包土地规模、农户流转土地意愿以及限制因素等数据。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内农户多数愿意流转承包土地,认可农业合作社的先进性,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对村域土地利用结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有助于分析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扶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重庆市奉节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 496份贫困农户问卷和60份村干部问卷,建立适用于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估指数模型对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受生态退化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纯农户以及处于极强度生态退化区域的贫困农户;②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是影响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因素;③生态退化严重区域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关键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以及进一步通过相关扶贫政策引导区域贫困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提高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伟  朱玉春 《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216-3220
利用山东省调研的数据,采用Chaudhuri提出的方法模型,基于农户健康风险的视角,从家庭和社区两方面对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并对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存在着贫困脆弱性,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主要是由风险冲击导致的。其中,健康风险因素对农户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影响,健康风险越大,农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越大;而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对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洪向奎是两家子镇同权村党支部书记,今年45岁。他自1989年开始任同权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他始终把发展村域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做为他最大的心愿。同权村有农户304户,人口1125人,全村总耕地面积278公顷,人均耕地不足2.5亩,而且大部分是盐碱低洼易涝地。农民收入较低,生活比较贫困。  相似文献   

13.
探讨村域认同、关系网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选取江西省501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村域认同能显著提升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且对于提升高学历和村干部农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作用更为显著;户主的村域认同和关系网络每提升1%,选择比较愿意参与环境整治的概率提升23%和7%;关系网络在村域认同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95;农户的村域认同感不仅可以提升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还可促进其落实到具体行为,提升环境整治参与程度。因此,政府应通过提升农村生活基础条件,强化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加强和美乡村的宣传与教育等措施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的瞄准性政策帮扶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并不高,且存在一般农户、贫困户、脱贫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和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的两种趋势;从贫困视角的农户识别看,贫困户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农业补贴、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较强的村域经济发展速度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户仅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扶贫视角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扶贫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农户贫困率降低十分显著,但随着扶贫的深入,消除剩余贫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基于浙江、湖北、云南三省1 362户农户持续10年的微观调研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统计指标和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户贫困的持续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农户贫困主要是暂时性的,但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持续性贫困人口比例将显著增加,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在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其脱离持续性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减少社会排斥将促进弱势农户提高社会资源积累,有助于农户脱离长期贫困。分散收入风险,也有利于农户摆脱长期贫困。除了人力资本、社会排斥性、收入风险等对农户贫困持续性产生影响外,地区资源禀赋,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差异会对农户持续性贫困产生显著影响。当农户长期处于贫困,这表明其脱离贫困的难度更大,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程度更深,应当是扶贫政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研究是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宏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重要方面。相邻关系作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该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将村域尺度上的相邻关系划分为居住位置相邻和地块位置相邻2种,分别探讨二者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居住位置相邻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有微弱关系,不存在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相似性随距离衰减的情况。农户土地利用决策与不同农户所属地块相邻无关,而与相同农户拥有地块是否相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四川美丰助力精准扶贫化肥捐赠车开进射洪县天仙镇青罐村,向青罐村贫困农户送去化肥3吨,支持农户种植产业脱贫。公司青年突击队将一包包化肥送到农户手中,农资公司农化服务队向种植户讲解化肥使用特性。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需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所以,分析贫困地区以及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就成为精准扶贫政策是否精准贯彻并见成效的前提和基础。调研中发现,样本村落的贫困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基础建设、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导致;个体农户的贫困案例中,因病因残致贫、缺乏教育致贫是主要原因。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对照需求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促进精准脱贫政策优化和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利用陕西省22个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扩展回归模型(ERM),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和贫困脆弱率状况,探讨乡村旅游对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参与旅游农户贫困脆弱率为29.58%,低于非旅游参与户。参与旅游能够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与未参与时相比降低了13.7%。4A级及以上景区带村、受到旅游精准帮扶农户参与旅游降低脆弱性、防止未来贫困的效应显著,不同旅游参与形式中旅游经营的降脆效应更大。乡村旅游通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家庭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但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加剧脆弱性的风险隐患,工资性收入对缓解贫困脆弱性无显著正向影响;在西部山区旅游兼业普遍状况下,生计多样化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兼顾传统农业强化了参与旅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果。因此,为保障旅游减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出要正视乡村旅游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和收益不确定性,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长效发展,统筹兼顾普惠性旅游扶贫政策和精准帮扶措施,加强农旅融合与利益联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按照中央提出的“东部有条件地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的要求,北京“十二五”期间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实践探索了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增收的综合帮扶措施,增收效果显著。在“十二五”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北京确定了“十三五”时期低收入农户、低收入村的认定标准并完成了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针对新一轮认定的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的特征,北京将探索实践系列分类帮扶措施,帮助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