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地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人们不断创造与积累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衡阳地域文化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出发,重点论述衡阳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元素,进一步研究文化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课程发展的作用。本文还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将地域文化融入"大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以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了有形的发展实力,即如何将文化元素内化为茶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索衡阳茶叶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宋代中后期,朱熹、张栻等各立门户,理学呈现出鼎盛局面。理学逐渐成为宋代文化的主流思潮,与儒释佛并称,发展到南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随着理学逐渐发展,文人思想活跃,学派分立,传统儒学趋向于哲学,各种文学染上了较为普遍的理性色彩。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对辛弃疾产生重大影响,在稼轩词词学创作过程中,包含了对理学思想的从初期接受到后期继承,将理学意蕴逐渐纳入词学中。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湖湘文化的形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介绍了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衡山影子戏、祁剧、衡州渔鼓、传统节庆习俗和其它非物质文化景观,并挖掘湖湘文化对于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经世致用的因素融入、博采众家兼收并蓄的特征体现以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5.
周玫 《吉林农业》2011,(12):270-270,269
地域文化与新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将对吉林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把传统历史地理学、文化学中的地域文化理论与新兴文化意识中新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研究,希望对建设吉林市地域文化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安理学作为产生于古徽州地区,以弘扬儒学传统、传承程朱理学为宗旨的理学派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深具实践理性精神。表现在:首先,新安理学虽宗儒崇朱,却并不盲目,表现出“求真”、“求实”的实践理性精神;其次,新安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商观念有所超越,表现出儒商结合的实践理性精神;再次,新安理学对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有所超越,表现出义利统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最后,新安理学关心社稷民生,表现出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精神。新安理学的实践理性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对徽商的形成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也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侦  邓习赣  包力 《农业考古》2015,(1):332-338
作为一个过渡群体,农民工身上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人格。为了探讨农民工不同文化人格类型在人口统计特征维度上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对消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本文选择赣粤地区农民工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文化人格的男权取向、关系取向、进取取向、消费取向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出生年代、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在文化人格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教育对文化人格的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影响;出生年代对个人传统性具有显著影响,对个人现代性的消费取向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对进取取向不存在显著影响;农民工文化人格特征进一步影响了其对不同产品的购买意向。结论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传统是超越了山东地域限制而被世代沿袭的精神文化体系,它在集体与个人的比较中强调集体,在权力与义务的比较中强调义务,在和谐与冲突的比较中强调和谐,在品德与能力的比较中突出品德。齐鲁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呈现出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现代社会对齐鲁文化传统表现出背离与反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的弊端又需要从齐鲁文化传统中寻求补偏救弊的药方。但是,作为农业文明孕育的人文价值观念,齐鲁文化传统也必须经过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培育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个人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在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德政”思想对毛泽东政治人格的形成有过重要作用。毛泽东的政治人格是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尊重自然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地域文化,重新思索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与空间协同共生的关系。以南桐镇王家坝村为例,提出了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土地利用、传承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和源泉。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的认知情况,对地域文化的传播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蚌埠地方高校大学生对现居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间风俗、行政区划、饮食、方言、建筑、景点、民族等方面的认知状况。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文化传播途径、文化冲突、居住地差异以及大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学历专业、对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等,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地域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紫瑾 《乡村科技》2022,(1):99-101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很多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因此,在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应将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置于首位.对此,首先对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进行概述,其次对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谷岩  孙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87-188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着眼,对宏村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宏村景观建设与程朱理学、风水、徽商的关系,以及宏村景观的道家文化、水文化、“家”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的产品和许多设计理念在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和理念也不例外,甚至影响的力度更大。所以我们在这时候就更应该把我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的特色保留起来,在保留原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再要包容并蓄且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在传承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创新,这才会使地域文化发展的更好。本文对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分析并探究。  相似文献   

15.
自北宋年间兴起的斗茶之风,不仅促进了宋代饮茶工艺的精细化,而且与诗词、书画等相关艺术融为一体,渗透到宋人生活的饮食、休闲、娱乐、文化等各个方面,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宋人的审美趣味。加之禅宗和理学思想的熏陶,饮茶斗茶更是升华为宋人内在精神人格追求的一种表现,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的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进行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相似文献   

17.
青年时期的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借鉴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中创立了“新理学”。“新理学”是比较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正统派哲学与西方正统派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亦即中国古典理性主义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吴凡  米双 《农业与技术》2023,(3):118-121
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的文化是以乡村为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要想搞好乡村建设,要从文化入手,而地域文化传承就是其一。乡村地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属性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化典型[1]。然而,乡村空间作为乡村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逐渐丧失了地域文化和空间特色,进而被人们遗忘或废弃。由此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分布在乡村的角落,既不美观,也不适合单独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浪费,影响乡村空间活力。本文将湖南省南嘴镇羊婆村失落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乡村失落空间设计研究探索。研究从相关概念阐释出发,重点分析乡村“失落空间”活化再生的可能性,并通过调研梳理羊婆村空间需求及文化属性,进而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以期为乡村地域文化传承与复兴、乡村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期历史进程所积累的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通常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对这个地区的景观、建筑等都有着很大影响,对于园林景观来讲,如果将其和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能够使园林景观更有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点。本文对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结合原则以及应用作了分析,旨在推动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健康衡阳"是衡阳市近几年提出的最新城市发展理念,其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健康衡阳"城市发展理念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分析,其次指出"健康衡阳"城市发展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打造"健康衡阳"、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