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莲子淀粉糊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莲子淀粉糊溶解度、膨胀度、粘度、透光率、凝沉性质和冻融稳定性等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莲子的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莲子淀粉的溶解度较低,膨润力接近甘薯淀粉,属限制型膨胀淀粉;莲子淀粉糊的透明度较低(10.4%),凝沉速度较快,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凝沉速度减缓;其凝胶具有较强的冻融稳定性和较低的凝胶强度;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显示,莲子淀粉的糊化温度较高达77.1℃,热稳定性好,凝沉性强,冷粘度稳定性差。这与莲子淀粉的分子结构特性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面制食品的品质与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关系密切, 糯质和非糯质小麦籽粒淀粉组分有明显差别。本研究比较了糯小麦(宁糯麦1号、扬糯麦1号)和非糯小麦(扬麦16、中国春)的淀粉与面粉的黏度特性、热力学特性、膨胀势、溶解度等参数, 旨在阐明小麦籽粒淀粉与面粉的理化特性差异。4个品种籽粒淀粉粒均以C型淀粉粒(粒径<2 μm)为主, 占96.14%~97.36%, 糯小麦C型淀粉粒的比例高于非糯小麦。籽粒淀粉中破损淀粉含量低于面粉中破损淀粉含量; 籽粒淀粉的膨胀势、透光度、热焓值和回生度高于面粉, 溶解度和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最终温度低于面粉。与非糯小麦相比, 糯小麦面粉具有较低的破损淀粉含量、黏度参数特征值和淀粉回生度, 较高的溶解度、膨胀势、透光率和热焓值。外源添加剂试验结果表明, 面粉中α-淀粉酶活性、蛋白质与脂肪含量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蔗糖和氯化钠均影响面粉的糊化特性, 是造成淀粉与面粉理化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糯玉米中淀粉几乎都是由支链淀粉组成,黏度高、膨胀度高、透明度好、糊化特性也较好,这些优良的理化特性使得糯玉米淀粉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结合相关的研究,综述糯玉米淀粉的特性、提取方法、改性,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条理的介绍,可为糯玉米及淀粉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糯玉米淀粉的加工特性,推进其工业化应用。采用湿法提取淀粉工艺的淀粉得率为56.7%,蛋白质残留量0.21%。经测定,糯玉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为97.33%。糯玉米淀粉的物化特性研究显示:糯玉米淀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90℃时淀粉的溶解度达到12%;淀粉糊透明度高、冻融稳定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绿豆淀粉性质和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2011 年国内绿豆主产区20 个绿豆样品,分析其淀粉性质和糊化特性组成差异,探讨淀粉性质与糊化特性相关性。结果表明,绿豆淀粉性质中,慢速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品种差异最大( 31. 68% 和38. 13% ) ,总淀粉含量的品种差异最小( 7. 29% ) 。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分别为37. 48% ~ 47. 63% 和10. 41% ~15. 84%。绿豆糊化特性中,糊化温度变异系数最小( 2. 28% ) ,破损值的品种差异最大( 55. 89% ) 。河南安绿09-2 和北京中绿5 号具有较好的加工适宜性。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与部分糊化特征指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抗性淀粉含量与黏度特征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淀粉的糊化与凝胶特性及食用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保鲜与加工》2021,21(2):67-73
不同种类的淀粉具有不同的理化、感官特性,为了实现从原料推断产品的好坏,本研究以市场上常用的各种淀粉原料作为试材,探究谷类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薯类淀粉(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木薯淀粉)、豆类淀粉(豌豆淀粉、绿豆淀粉)的基本成分、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凝胶特性及感官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豆类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最多,薯类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谷类淀粉的糊化温度相对较高,稳定性最好,薯类淀粉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及回生值最大,豌豆淀粉的峰值黏度最小,玉米淀粉的回生值最小;豆类淀粉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及凝胶强度最大,黏度最小;薯类淀粉的黏度最大,硬度、弹性、咀嚼性及凝胶强度最小;豆类淀粉的感官得分最高,薯类淀粉的感官得分最低,其中豌豆淀粉的感官得分最高,为8.14分(满分9分),该产品色泽剔透、质地紧密,弹性好,更为消费者所喜爱。综合各项指标得出豆类淀粉中的豌豆淀粉的糊化凝胶特性及感官指标相对较好,可将其大力开发成凝胶产品。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和颗粒分布等在果穗不同部位(基部、中部和顶部)间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甜玉米淀粉的糊化特征值各项指标均为顶部籽粒较高;普通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亦为顶部籽粒较高,回复值在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糯玉米淀粉崩解值为顶部籽粒最高,峰值黏度和回复值在各部位间相对稳定。甜玉米淀粉转变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均为基部籽粒较高,而普通玉米在各部位间差异较小,糯玉米以中部籽粒较高,热焓值在3个类型玉米各部位间变化不一。淀粉颗粒体积均呈双峰分布,>17 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低,中部籽粒最高,<17 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高,中部籽粒最低。碘结合力在糯玉米不同部位间差异较小,而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以顶部籽粒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颗粒体积分布和碘结合力等指标与糊化和热力学特征值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果穗不同部位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差异主要由颗粒分布及淀粉链长分布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个品种玉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对不同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溶解性、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丰1407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可达到92.3%。90℃时,大丰607淀粉的溶解度最低,只有11.5%。大丰30和金科玉3308淀粉的透明度较差。玉米淀粉凝胶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凝胶强度、硬度、胶着度和咀嚼度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藜麦为主要原料,运用湿磨法提取藜麦淀粉并进行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藜麦淀粉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湿磨法提取藜麦淀粉最佳工艺,即料液比为1∶6 (g∶m L),浸泡时间为4 h,磨浆时间为140 s,藜麦淀粉提取率达到67.10%;在水浴90℃条件下,藜麦淀粉溶解度为3.49%,膨胀度为13.46%;藜麦淀粉冻融96 h后,析水率无明显变化,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探明黑龙江垦区4种主产芸豆淀粉物化特性的差异性。采用碱液浸提法提取芸豆淀粉,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快速黏度分析仪等仪器测定4种芸豆淀粉物化特性。同一地区、不同品种芸豆淀粉的特征吸收峰相同;芸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4种芸豆淀粉均有较差的冻融稳定性,红芸豆淀粉的凝沉率相对较低,更易发生老化现象;不同品种芸豆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芸豆淀粉糊化特性差异较为显著。总之,黑龙江垦区内不同品种芸豆淀粉的物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芋头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浓度下芋头淀粉和其他种类淀粉的性质。结果表明,10%的淀粉乳产生的凝胶韧性很强,随着芋头淀粉浓度的增加,其透明度和析水率逐渐下降,黏度逐渐增加;食盐、蔗糖都有助于提高芋头淀粉的黏度,而析水率下降,食盐能降低其透明度,蔗糖有助于提高其透明度;pH值接近中性,其黏度较高,在较高和较低的pH值,其透明度和析水率都较高;淀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生长季节对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陆大雷  郭换粉  董策  陆卫平 《作物学报》2010,36(11):1998-2003
以8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春播和秋播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主要由直径<13 μm的颗粒组成,占总数目的71.7%~84.3%。颗粒体积和表面积呈双峰分布,>17 μm颗粒占比例最高,9~13 μm颗粒占比例较高,<9 μm颗粒占比例最低。和春播相比,秋播处理使糯玉米粉中<17 μm颗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升高,>17 μm颗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降低,<9 μm的颗粒数目增多,>9 μm颗粒数目减少。淀粉热力学特征参数中,秋播处理下转变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峰值指数和回生值降低,糊化范围扩大,但热焓值总体上无显著变化。结合前期研究结果,9~13 μm和13~17 μm颗粒体积比例与淀粉的结晶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正相关,与峰值温度和回生值显著负相关。>17 μm颗粒体积比例与结晶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温度和回生值显著正相关。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在不同季节下不同,导致淀粉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生长秀节对糯玉米淀粉晶体结构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8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ay)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了淀粉在春季和秋季的晶体结构和糊化特性。结果表明,生长季节不影响淀粉的结晶类型,供试糯玉米淀粉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均表现出典型的“A”型衍射特征。然而,淀粉的晶体结构和糊化特性在生长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和春季糯玉米淀粉相比,秋季糯玉米淀粉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尖峰强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崩解值。糯玉米淀粉的回复值较低,且秋季糯玉米淀粉显著低于春季糯玉米淀粉。淀粉的结晶度、尖峰强度和糊化特征值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结晶度和各尖峰强度呈两两显著正相关。结晶度和峰值黏度、崩解值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85),和谷值黏度、糊化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55),和回复值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49)。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生长季节中的变化主要由淀粉晶体结构(结晶度和尖峰强度)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分别采用压热、辐照和微波3种方法制备抗性淀粉,并研究其对马铃薯抗性淀粉含量及物化特性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抗性淀粉含量、溶解度、膨胀度、透明度和链构象。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经压热、微波和辐照处理后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辐照处理制备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原淀粉和3种处理淀粉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辐照处理的淀粉溶解度最高,膨胀度最低;压热、辐照和微波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淀粉的透明度(p0.05);3种处理方式降低了淀粉的有序结构和双螺旋结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发芽苦荞淀粉、绿豆淀粉为主要原料,控制淀粉与水的比例、海藻酸钠添加量、粉丝的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对发芽苦荞粉丝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发芽苦荞粉丝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淀粉总质量50 g,淀粉与水的比例1∶0.9,海藻酸钠添加量为淀粉总质量的0.4%,冷冻温度-6℃,冷冻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产品颜色呈亮黄色,粉丝粗细较均匀,无异味,无杂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绿豆淀粉的综合利用性,对绿豆淀粉提取后进行纯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水磨法提取绿豆淀粉,并采用酶法除蛋白质以纯化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获得最佳纯化工艺。结果表明,当酶解时间4.5 h,酶解温度60℃,酶用量550 U/g,pH值9时,蛋白质残余量最少为3.9 mg/g,淀粉纯化效果最佳。绿豆淀粉颗粒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纯化后的淀粉颗粒较光滑;绿豆淀粉糊的透明度与时间呈负相关;溶解度和膨润力与温度呈正相关;其冻融稳定性随淀粉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7.
以糯米淀粉为原料,经完全和部分糊化后,在25,4和-18℃贮藏过程中测定其结晶性和消化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完全糊化糯米淀粉在25,4和-18℃贮藏过程中,结晶度分别从0增大了1.05%,2.75%和5.42%,快速消化淀粉含量不断减少,抗性淀粉含量变化不大,慢消化淀粉含量不断增加;部分糊化淀粉结晶度分别从22.30%增大到22.98%,26.91%和30.759%,快速消化淀粉含量不断减少,抗性淀粉含量变化较小,慢消化淀粉含量增多;部分和完全糊化淀粉相比较得出部分糊化糯米淀粉结晶速率较快,糊化程度越小,结晶越多,慢消化淀粉的含量越多;与-18和25℃贮藏温度相比,4℃结晶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8.
山西高粱的淀粉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淀粉黏度速测仪(RVA)分析了61份山西高粱品种(系)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系)的膨胀势、RVA参数等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大,其中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51%,变异范围在6.60-130.42BU;淀粉中糊化温度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3%,变异范围在83.67-94.25℃.对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直链淀粉含量与膨胀势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主要淀粉特性,特别是回冷恢复值、崩解值、消减值等变异范围较大,且RVA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不同糯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科糯2000等9个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播期处理,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糯玉米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参试糯玉米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RVA谱)在品种和播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播期间,参试糯玉米品种峰值黏度、崩解值随播期推迟呈升高趋势。不同品种间,农科糯387和京科糯2000的峰值黏度、崩解值相对较高。京科糯2000、农科糯387、京花糯2017和兆玉18的黏度在播期间变化较小,说明其播期适应性良好。环境条件及糯玉米淀粉糊化特征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平均气温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和终值黏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参试糯玉米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糯玉米品种分为3类,其中京科糯2000和农科糯387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高,黏度特性最优;京科糯656、京花糯2017、京科糯569、京花糯2008及京紫糯218峰值黏度和崩解值相对较高,黏度特性好;万糯2000和兆玉18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低,黏度特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高色素甘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黏度速测仪(RVA)分析了8个高色素甘薯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品种间直链淀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19.59%~25.46%;DSC分析所得糊化温度也表现一定差异,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止温度(Tc)的变幅分别为59.84~70.87℃、69.73~78.20℃和79.85~83.62℃,糊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