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于优化特色田园乡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 10.2技术平台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模式,呈明显的"点轴状"空间格局,且省域分布不均衡.从空间位置来看,试点村庄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心城市1~50 km范围内.进一步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发现政策环境、资源空间、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要素对于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发展均具有明显影响.应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片区式发展,增加乡村知名度.  相似文献   

2.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引领着全国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明晰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优化其区域资源配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以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及GWR模型对全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色小镇的分布表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聚集性,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热点密度圈。通过对比分析最小二乘线性(OLS)模型及GWR模型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发展水平及人口规模是制约特色小镇发展的显著性因素,且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前3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于中部、东部地区,尤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和研究方面作出新的突破,为乡村振兴开新局贡献贵州经验。文章阐释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关于“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层面的内涵要义,并从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抓好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治理四个方面提出贵州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基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沟通理性-决策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理性逻辑框架,确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空间优化策略,并通过理性分析和实践总结,为特殊区划与独特地理格局地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通过资源本底分析、政策优势梳理,确定“一屏两地一区”战略定位,构建“江河生态筑底、城镇组群引领、分区特色发展”的开发保护格局,为州域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5.
郝朦 《农家致富》2023,(5):52-53
<正>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探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鲜活样本。2022年,全省共建成14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总量实现了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新春伊始,江苏各地以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示范为抓手,兴旺产业、美化环境、倡导乡风,高水平展现现代化江苏乡村建设新图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实地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产业发展、景观营造、文化表达、环境改善4个层面构建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0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目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环境品质,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重视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等4点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DSR-AHP法,结合广西融安县实际情况,以田园综合体“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为驱动力,通过构建评价模型,测算出大袍苗寨田园综合体发展潜力,明确苗寨发展转型方向,助推苗寨“三农”现代化进程,为提档升级桂中区域少数民族村落提供参考示范,为推动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进行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8.
村庄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层面,采用Delphi法结合yaahp软件,分析村庄聚落空间形态优化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强度。结论表明:经济因子政策因子社会因子自然因子文化因子,并归纳形成改建、扩建、重建、消失4种村庄聚落空间优化模式;从中观层面,研究村庄聚落空间优化后形成的带状延伸聚落和块状集聚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从微观层面,总结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提出从庭院、街巷、休闲、生产空间4个角度营造村庄聚落空间的一般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构建起村庄聚落空间研究体系,促进村庄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保持与延续。  相似文献   

9.
“三生空间”对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庆市2005、201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的主导功能,划分“三生”用地空间,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方法对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进行定量化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生产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少,“三生空间”时空分布和空间变化特征明显;2)生态空间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在持续的加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不断地增大,生产空间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加强,生活空间扩张趋势明显,集聚度越来越大;3)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其结果与定性分析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田园综合体是集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产业、农耕农事体验为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产业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根据云南自然生态多样,民族农耕文化多彩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论述了云南特色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概念异常火爆,各地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热情高涨,很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计算出重庆市1997-2012年新型城镇水平的综合 得分,并结合ArcGIS9.3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新型城镇化水 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各区县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 的空间格局,两极分异明显;“一圈”内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半环状分布格局,“两翼”内则出现具有一个弱核的 单中心结构;“一圈”内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而“两翼”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始终处于 较低或极低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海口市“三生功能”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区优化路径,采用归类赋值、局部自相关分析、权衡优化理论的方法对2009—2018年“三生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功能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三生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北聚南优的空间格局;“三生功能”间的主导关系为权衡型关系,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间的协同性较差;基于空间适应性的分区优化思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发展核心区、城乡优化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和农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4.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科学绿化、草原保护修复等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陕西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造林绿化空间确定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在拟定造林绿化空间范围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造林绿化适宜性评估,提出规划统筹造林绿化空间应避让的各类安全底线并与相关专项规划做好衔接等优化造林绿化空间确定过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科技》2014,(10):84-84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名单,福建6村6景A选。此次全国共认定“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0个、“中国美丽田园”140项,南安市观山村和厦门市同安区顶村村(特色民居村)、长泰县后坊村(特色民俗村)、闽侯县孔元村(现代新村)、福安市棠溪村和厦门市翔安区小嶝村(历史古村)入选最美休闲乡村;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注重特色、点上突破”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为民发展,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发展,探索形成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且具备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建成了山东省首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尼山鹿鸣”田园综合体。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社会课题,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促进乡村延续与自立、遏制乡村衰落的重要举措。皖南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浓厚,通过融于自然、适应社会等方式创造与传递村落社会价值。乡村交往空间是具有社会介质属性的互动空间,能促进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形成,缓解村民精神压力。皖南传统村落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的乡村交往空间格局为现代乡村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体途径包括保护及营造村落田园特色交往空间、构建多层次结构空间场所、提供和完善基础设施空间、激活地标性文化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空间网络的破坏,因此合理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可以促进生态源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  方法  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生态源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CR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其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计算生态源地“度”,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松花江流域潜在生态廊道“边权”,依据复杂网络中“边权”和“度”得到研究区生态源地“权重”;最后,通过权?度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分析生态空间网络鲁棒性。  结果  (1)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由450个生态源地和1 01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在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中,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松原市生态源地斑块聚集度低,生态廊道结构简单,呼伦贝尔市、牡丹江市斑块聚集度高,生态空间网络错综复杂。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出现两极分化,生态环境亟需优化。(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共识别增边节点20个,模拟增边24条,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连接鲁棒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很大提升。  结论  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空间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增边优化,提升生态空间网络的鲁棒性,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贵州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大量运用的绿化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模式与城市趋同,使得乡村植物景观逐步失去了田园野趣风貌。乡村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关键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解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主要着手点和方法,提炼乡村仿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模式。运用此研究思路,以贵州省10个精品型和12个普及型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5个主要空间节点植物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各个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根据美丽乡村不同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和植物配置模式,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田园野趣景观。  相似文献   

20.
“田园综合体”是继“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后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的重要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为吸引点,将农业产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发掘并宣传。以农业为主要切入点,充分挖掘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发展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体验等环节,配以完整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较强体验性和吸引力的田园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