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坏死性肠炎肉鸡肠道中的分布规律。试验设正常对照组(D)、产气荚膜梭菌攻毒组(G)和双歧杆菌饮水治疗组(Z),在14 d中对鸡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经口攻毒,之后进行持续双歧杆菌饮水治疗,鸡肠道组织取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GFAP抗原总分为47分,攻毒组抗原总分为41分,治疗组抗原总分为43分。与对照组相比,给鸡攻产气荚膜梭菌可使GFAP表达减弱,而与攻毒组相比,双歧杆菌治疗组可使GFAP表达增强。GFAP是肠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GFAP生成增加可使EGCs肥大、增生和迁移,其表达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正>低聚木糖是一类天然存在并通过酶解产生的功能性聚合糖,在自然界里多以聚合状态存在于植物体的半纤维素结构中。它是一种具有选择性促进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增加宿主动物健康的非消化性饲料添加剂。它在动物的胃和小肠中不被消化吸收,但可以促进后段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增殖,特别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逐渐形成微生态竞争优势;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不能或很少能利用功能性低聚木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的免疫调节因子,可以促进宿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季节变化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采用PCR-DGGE的方法研究了冬、春、夏季散养芦花鸡盲肠和小肠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季节的改变,散养芦花鸡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较大,盲肠和小肠中夏季菌群结构与冬季相比只有66.7%、62.5%的相似度。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小肠,但季节对盲肠和小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不同。相较于春季肠道菌群,冬季、夏季环境会导致盲肠菌群多样性降低,而导致小肠菌群多样性提高。盲肠中的共性菌为巨单胞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小肠中的共性菌主要为乳杆菌。盲肠共性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不大,小肠内不同种类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较大。这些实验结果为根据季节变化在鸡饲料中添加不同的益生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昆明小白鼠致脾虚,用双歧杆菌纯制剂治疗后,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变化,并结肠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小鼠脾虚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大量减少(P<0.01);用双歧杆菌纯制剂治疗6d~12d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量增多(P<0.01);治疗组结肠组织学观察显示,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黏膜微绒毛排列紊乱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百岁老人肠道双歧杆菌高效分离的技术体系,首先筛选了合理的大便样品采样液,以确保双歧杆菌的数量和活性;其次将杂菌抑制技术和显色技术相结合,快速得到显色菌株,并在初步鉴定的基础上采用16S rRNA对显色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使用双歧杆菌BS培养基作为采样液能够更有效地分离双歧杆菌,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相较于婴儿更难分离;使用X-Gal作为指示剂在粪便中分离双歧杆菌的过程中,不只有双歧杆菌菌株显色,得出了显色菌株的大致种类,为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羔羊痢疾是由产气荚膜杆菌(B型魏梭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沙门氏菌等感染而引发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7月龄以内的幼羔,尤以2~3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母羊妊娠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天气骤冷和羔羊饥饱不匀等都能诱发此病,治疗不及时易导致羔羊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益生菌是指主要寄生于人体肠道、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的活性微生物,包括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  相似文献   

8.
取1日龄AA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添加含0.0%菊糖(对照组)、0.3%菊糖、0.1%枯草芽孢杆菌0、.3%菊糖 0.1%枯草芽孢杆菌的玉米-豆粕型日粮42 d。垫料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于21,42日龄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肉鸡盲肠菌群数量和纳氏试剂法测定排泄物氨气。结果表明:21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可降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以菊糖 枯草芽孢杆菌组影响更为显著,但对总需氧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不显著;42日龄时,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降低的作用更加明显,对总需氧菌影响仍然不大,但可增加乳酸杆菌数量,从而调节肉鸡肠道微生态环境;菊糖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减少肉鸡排泄物氨气散发量,以菊糖 枯草芽孢杆菌组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改善肉鸡鸡舍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羊肠毒血症是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羊快疫相似,又称"类快疫",因绵羊病死后其肾组织易于软化,故又称"软肾病"。其病原为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2017年夏秋季节,河北省临城县某个体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发生该病,当地兽医诊治无效,后经本院诊治羊群很快恢复健康,现将诊治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2017年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潮湿,温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GB 4789.35—2010乳酸菌检验的方法对酸乳样品进行计数时,得出的数据容易出现偏差。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MRS培养基上由于乳杆菌生长形态不同于其他乳酸菌,可单独对乳杆菌进行计数;而嗜热链球菌和乳杆菌在MC培养基上难以辨别,两者可共同计数;双歧杆菌在TOS培养基的生长状态优于其他培养基,所以TOS培养基可作为双歧杆菌的计数培养基。MC和TOS培养基数据之和,即可得出乳酸菌总数。  相似文献   

11.
以葡萄籽多酚为研究对象,通过环磷酰胺诱导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探究葡萄籽多酚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表明:葡萄籽多酚干预能够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免疫球蛋白(sIgA、IgM、IgG)的含量;低剂量葡萄籽多酚干预能够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狄氏副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坦纳拟普雷沃菌属、别样棒菌属、罗姆布茨菌属细菌的生长,抑制巴恩斯氏菌属、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艾克曼菌属等细菌的生长;同时,乳酸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增殖,有利于促进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进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池塘流水槽循环水黑鲷养殖模式(IP)和传统池塘黑鲷养殖模式(EP)菌群结构特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2种养殖模式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黑鲷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其丰度之和为98.32%~99.22%;在属水平上,菌属差异明显,IP模式下黑鲷肠道显著增加的菌属包括鲁杰氏菌属Ruegeria(14.84%)、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14.24%)、Marivita(3.58%)、norank_o__PeM15(2.97%)、norank_C__KD4-96(2.56%)(P<0.05) (IP>EP);而E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10.31%)、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10.30%)、Romboutsia(7.37%)、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29%)、乳球菌属Lactococcus(5.38%)显著增加(P<0.05) (IPP<0.05);IP养殖模式水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EP养殖模式(P<0.05),而黑鲷肠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养殖模式条件下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存在较多丰度差异显著的菌属。IP模式下黑鲷肠道中具有差异显著的优势菌属大多为有益菌,而EP模式黑鲷肠道多为慢性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属。  相似文献   

13.
合生素对肉用鹌鹑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对肉用鹌鹑免疫功能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将120只1日龄法国莎维麦脱肉鹌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合生素组,每组6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合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合生素试验期35天。结果表明,合生素显著提高肉用鹌鹑明显提高了免疫器官指数、ND抗体水平和E-玫瑰花环的转化率,且28~35日龄差异显著(P<0.05);明显的降低了空肠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P<0.05),提高了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  相似文献   

14.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经传统水提醇沉与DEAE-52型柱层析纯化后获得2组分盐洗油茶籽粕多糖,即为CCPA(0.3 mol/L NaCl)和CCPB(0.5 mol/L NaCl),对其进行基础结构表征,并通过动物试验对小鼠的肠道代谢和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CPA的分子量为7.02×104Da,半乳糖醛酸含量较高;CCPB的分子量为2.46×106Da,阿拉伯糖含量较高。CCPA和CCPB的干预均能增加小鼠粪便水分含量,而降低pH值和氨含量;均能增加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及丁酸的含量,且CCPA的增加效果更明显;均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比例,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油茶籽粕多糖能够改善肠道代谢,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定向开发多糖类功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日粮中粗纤维水平对断乳仔免腹泻率的影响及其低纤维型腹泻的发生机制,选择30~35日龄健康力克斯免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在其他营养相近的基础上,分别饲喂粗纤维含量为7%、9%、12%和14%的日粮。观察不同纤维日粮对试兔腹泻率、肠道pH、盲肠挥发性脂肪酸(VFA)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研究表明:粗纤维含量对腹泻率有重大影响,中高纤维日粮(12%和14%)没有发生腹泻,而低纤维日粮组(7%和9%)的腹泻率分别为59.33%和20.67%,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纤维水平日粮组(7%、9%)的试验兔,胃、空肠、结肠、盲肠的pH值均高于中高纤维组(12%、14%),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随粗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随粗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上升,CF14%组极显著的高于7%组(P〈0.01)。丙酸和丁酸的变化不显著(P〉0.05);纤维含量对盲肠主要微生物菌群有较大影响。从整体来说,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和消化球菌)以CF12%组占优,CF14%次之,CF7%组最低。其中双歧杆菌各组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大肠杆菌与之相反,CF7%组检测出沙门氏菌。其他各组没有发现沙门氏菌,也未检出魏氏梭菌。该研究揭示了低纤维日粮使家免消化道内环境(如pH、VFA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是发生腹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鲜牛乳和胡萝卜、菠萝为主要原料,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双歧杆菌作为发酵剂,采用感官品质评价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胡萝卜菠萝酸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胡萝卜菠萝酸奶加工制作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为:在鲜牛乳中添加10%的胡萝卜和菠萝汁(胡萝卜汁∶菠萝汁=1∶2),8%的白砂糖,菌种添加量为4%(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1∶2∶1),在42℃下发酵4 h,经冷却后熟后,制得的胡萝卜菠萝酸奶具有均匀的橙红色和独特的胡萝卜菠萝风味,其凝块均匀一致,表面细腻光滑,硬度、黏度适中,酸甜可口,清爽润喉,无异味,无或有少量的乳清析出,符合酸奶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菌、纳豆芽孢杆菌、乳酸菌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48头体重、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均相似的泌乳后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酵母组、乳酸组和纳豆芽孢杆菌组,分别添加不同的益生菌。预试期2周,正式期7周。结果表明:乳酸菌和纳豆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P<0.05),其中乳酸菌提高的幅度最大,明显改善乳品质;酵母菌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乳酸菌、纳豆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显著降低了牛奶电导率(P<0.05),有降低体细胞数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通用的乳酸菌的检测方法为GB4789.3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之《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根据该标准,乳酸菌被定义为"一类可发酵糖主要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主要为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一般指嗜热链球菌)。该标准将乳杆菌的计数方法规定为乳酸菌总数结果减去双歧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计数结果之和。然而,在实际检测中,食品中乳酸菌总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者的计数结果,容易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酵母菌、双歧杆菌分段发酵对大麦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了酵母菌、双歧杆菌组合发酵大麦苗的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以满足市场对大麦苗的需求,提升其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以大麦苗粉为主要原料,SOD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酵母菌发酵的工艺参数;再接种双歧杆菌,进行厌氧发酵,并研究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最后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酵母菌添加量对大麦苗的SOD活力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发酵时间;酵母菌发酵的最优工艺组合为:D-阿洛酮糖添加量6%,酵母菌接种量0.8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8 h,制成的麦苗酵素SOD活力最高,为76.9 U/mL。双歧杆菌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接种1.5%双歧杆菌,发酵温度37℃,发酵24 h,此条件下样品的双歧杆菌浓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指标最佳。经酵母菌和双歧杆菌发酵后,大麦苗样品的总酚含量、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未发酵的大麦苗液)提高了81.63%和109.03%,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上述结果表明:酵母菌、双歧杆菌分段发酵可提高大麦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以益生乳酸菌植物乳杆菌P-8饲喂肉鸡,研究其在规模化养殖中对肉鸡生产性能、粪便p H及吲哚和粪臭素含量、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残留的影响。选择18万只1日龄AA肉鸡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为基础日粮+盐酸林可霉素(3 g/t);试验组1为基础日粮+植物乳杆菌P-8+盐酸林可霉素(3 g/t);试验组2为基础日粮+植物乳杆菌P-8+盐酸林可霉素(1.5 g/t)。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肉鸡成活率、出栏重和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肉鸡粪便p H、吲哚和粪臭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鸡肉中的盐酸林可霉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表明,植物乳杆菌P-8在大规模肉鸡养殖过程中具有减少抗生素用量、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和养殖环境等特点,有利于肉鸡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健康养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