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萌芽更新的繁殖基础是休眠芽,其数量对更新成败关系极大。通过对立木树干基部取样测定,基本查清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休眠芽的数量随林分立地条件而变化,立地愈优良,休眠芽数量愈少,中心产区少于边缘产区;在同一林分中,大径级立木休眠芽的数量少于小径级的;随林分年龄增加休眠芽数量增加,至中龄林阶段时达最多,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年龄和立地条件。作者还对更新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设计,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人工杉木林木材纤维形态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综合考虑人工杉木林的林龄、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对木材纤维形态的影响,其作纸浆材的主伐年龄以17a ̄32a左右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安曹下杉木丰产林不同立木径级结构和不同阶段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丰产林中杉木活立木的平均蓄积量高达966.58 m3.hm-2,断梢木和枯立木以中小径木占多数,断梢木以风折为主,枯立木主要受竞争分化而形成。杉木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材积和平均蓄积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前期相对后期生长量高,林分植被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复杂化、多样化。由于种群自疏机制的作用,林分密度随时间和胸径的增大而递减,自然稀疏机制明显。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湖北库区不同调控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江口湖北库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林分结构、天然更新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不同调控密度的林分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的降低有利于乔木层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优势高、枝下高的明显增加,不同调控密度林分高度分布整体均呈现正态分布曲线,但不同密度林分其峰值波动范围的宽窄程度各不相同,低密度林分高度结构更趋于完整;高密度林分立木胸径以小径阶为主,低中密度林分大径阶立木数量则明显增加。高中低密度马尾松林下更新树种种类分别为5种、7种和8种,均以栓皮栎和盐肤木构成其优势更新树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更新幼苗数量以及更新层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树种数量之比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且更新幼苗多集中在高度≥50 cm范围。马尾松林分密度的降低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但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广东西江地区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东西江地区不同立地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随立地条件不同而变化,3龄组Ⅰ、Ⅱ和Ⅲ立地地林分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32.01、97.27和57.93吨/公顷及7.45、4.70和3.29吨/公顷·年。其中Ⅰ、Ⅱ立地间差异不显著,Ⅱ、Ⅲ立地间差异显著(P=0.05),Ⅰ、Ⅲ立地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相同立地条件下(Ⅰ立地)杉木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变化,3龄组分别为1、2龄组的3.44和1.6倍。其中3、1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1、2龄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2、3龄组间差异不显著。文章还对影响林分生长的栽植密度和环境因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间伐和施肥措施对杉木中龄林生长的影响程度,对实施不同间伐强度和施肥处理后3年的杉木生长效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间伐强度对平均树高的影响不显著;林分蓄积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呈现递减的趋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径阶分布逐渐偏离正态分布曲线而向右偏移,即大径阶所占株数百分比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而小径级所占总株数百分比表现趋于下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磷肥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用显著,建议在红壤的立地条件下多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7.
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福建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相对冠长指标及其在林分密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杉木相对冠长与胸径生长率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林分株数按相对冠长的分布用正态分布拟合是适宜的,拟合率达73%左右,提出了以林分相对冠长的平均值作为基准,按标准差的一定倍数来划分林分生长级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林分各生长级林木的相对冠长临界值或范围随林分的年龄、优势高和单位面积株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林分Ⅳ、Ⅴ级木的比例却是逐渐上升的。杉木相对冠长指标可作为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对南岭山地杉木密度试验林17年的连续观测,得到了在高立地指数等级条件下密度为:1620株/hm2、2475株/hm2、2925株/hm2、3510株/hm2,4种密度杉木试验林连续17 a的生长的观测值,用以分析不同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林分的自然稀疏、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单株材积和高径比有影响,对林分平均优势高、平均高影响不大。林分蓄积随林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增加而递增,当到一定年龄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不间伐栽培模式杉木人工林成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福建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改进的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为基础的收获模型和现行经济参数,研究在不间伐栽培模式下不同地位指数级杉木人工林的数量成熟和经济成熟规律.结果表明,数量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和初植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初植密度对林分数量成熟时的平均材积生长量影响不大;内部收益率成熟龄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提前;较稀初值密度(1500株/hm2)的林分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龄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塞罕坝不同龄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非线性单木胸径生长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主要立地因子及林分密度对不同发育阶段华北落叶松胸径生长量的影响,利用哑变量方法构建包含不同龄组林分竞争指数及主要立地因子的非线性混合效应胸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由立地因子与立木胸径生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每公顷株数、海拔、坡向、土层厚度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生长主要限制性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51、0.54、0.38;在不同龄组由于经营水平和作业方式不同,林分平均竞争指数与龄组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龄组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分别为:6.26、2.17、0.61;以不同龄组林分平均竞争指数为哑变量,构建了包含影响立木胸径生长主要因子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不同龄组模型BIC值分别为-142.3、-109.4、-94.7;AIC值分别为:-145.8、-129.5、-113.6;-2 Log Likelihood值分别为:-463.8、-147.5、-131.6。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混合效应模型中固定效应参数能够反映大多数立木胸径生长量随年龄的变化总趋势,随机效应参数能解释不同立木年龄和胸径生长曲线的变异。因此,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提高了对胸径生长量的预测精度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对6年生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采穗母树采用摘除主干及Ⅰ级侧枝顶端中心的1个芽和只摘除Ⅰ级侧枝顶端中心的1个芽2种摘芽处理,研究了摘芽处理对其生长、穗条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芽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川西云杉顶端优势,促进保留芽萌发新梢及其伸长生长和粗生长,从而增加采穗母树冬芽数。摘除主干及Ⅰ级侧枝顶端中心的1个芽和只摘除Ⅰ级侧枝顶端中心的1个芽比对照冬芽数分别增加22.4%和21.3%。摘芽处理能刺激川西云杉节间处簇生隐芽,冬芽数和隐芽数增加提高了下年度采穗母树的产穗量。2种摘芽处理与对照当年可采穗条数(>6 cm的新梢)无显著差异,但显著提高了当年可采穗条长度、基径。摘芽后母树当年可采穗条长和基径的变异系数小于对照,穗条均匀,提高了母树当年可采穗条的质量,有利于当年扦插。  相似文献   

12.
以23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变产结果树(以稳产树为对照)生长季短枝顶芽以及休眠期花芽和叶芽矿质营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休眠期和生长季,顶芽、花芽和叶芽中N、P和K的含量均为大年树〉稳产树〉小年树。三类结果树花芽和叶芽中N、P、K含量在休眠期较为稳定,进入萌芽期后均降低,且不同类型结果树相同元素含量的降幅基本一致,其中,叶芽中的N、花芽中的P和K下降较明显,降幅分别为39.1%~40.4%、34.6%~36.4%和26.2%~28.2%。  相似文献   

13.
以23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变产结果树(以稳产树为对照)生长期短枝顶芽以及休眠期花芽和叶芽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休眠期和生长期,顶芽、花芽和叶芽中IAA、ZR、GA和ABA的含量均为大年树稳产树小年树。三类结果树花芽和叶芽中IAA、ZR、GA3和ABA含量在休眠期较为稳定,进入萌芽期后除ABA外均有所增加,且均以叶芽中各激素含量增加较明显,增幅分别为3.0%~7.6%、4.3%~22.3%和8.6%~10.3%,而叶芽中ABA含量明显降低,降幅为30.8%~41.2%。  相似文献   

14.
落叶果树芽休眠期的呼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落叶果树芽在休眠期间呼吸强度及呼吸途径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呼吸代谢的影响,以期通过呼吸代谢的调控而调节果树休眠的进程。简略探讨了落叶果树芽自然休眠的酶学和膜功能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赤峰地区降水少,沙丘起伏,土壤干旱瘠薄的自然条件,划分了冲积沙地,沙丘背风坡、沙丘迎风坡、平缓沙地、以及风蚀坑等五个主要的沙地杨树立地类型。提出杨树幼龄后期,对风蚀坑与平缓沙地的部分地段的“小老树”,采取施硫铵、中耕和灌水等综合措施;对于郁闭后的成林,主伐前分两次间伐、初次在林龄14年,间伐强度为25%,第二次间伐在16~18年,其强度为30%,每亩保留不低于50株。对成熟林应及时采伐更新;主伐年龄定为22~24年,采伐方式为3~5最大不超过10亩的小面积皆伐.水肥条件好的类型,人工更新以杨树为主,条件较差者,则更新油松、樟子松,最终形成块状(?)阔混交林,可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大果沙棘离体快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俄罗斯大果沙棘组织培养的最佳途径,采用不同培养基,对俄罗斯大果沙棘不同外植体的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俄罗斯大果沙棘组织培养的最佳途径为诱导休眠芽或幼茎产生不定芽获得无性系植株,并形成完整植株,俄罗斯大果沙棘组织培养的适宜外植体为2月末至3月下旬的休眠枝,不同品种间的离体培养和再生能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赤霞珠葡萄在自然休眠期间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氮素代谢规律。【方法】以杨凌地区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对其自然休眠及萌发过程中冬芽、韧皮部、木质部和根部中含氮化合物及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测定氮化物、总氮含量、总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等指标,并对葡萄各器官休眠期的蛋白质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总氮、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质在葡萄不同部位的含量高低为:冬芽>根>韧皮部>木质部,冬芽中的总氮和总蛋白在萌芽时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在葡萄不同部位的趋势为休眠期逐渐下降,萌发期渐渐上升。葡萄休眠过程中,不同器官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为冬芽>根部>韧皮部>木质部,从休眠期到萌发期,各部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葡萄各器官中,冬芽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最高,在生理休眠期活性降到最低;冬芽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变化的总趋势为上升,并出现了两个峰值。在休眠初期,蛋白酶的活性随休眠的加深而降低,随休眠的解除和萌发的进行而升高(除冬芽外);在葡萄休眠期检测到大量蛋白质。【结论】在赤霞珠葡萄自然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冬芽、一年生枝韧皮部、木质部及根系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种类和酶活性在休眠前后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榆树疏林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是适应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沙地植被类型.采用Ripley的K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沙丘与丘间低地封育状态下的榆树幼苗空间分布及更新格局.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榆树幼苗密度分别为88株/hm2和77株/hm2,丘间低地更适合幼苗的生长.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榆树幼苗均呈聚集分布,但丘间低地的幼苗聚集强度更高.固定沙丘上榆树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负关联,而丘间低地幼苗与成熟树种群呈现较显著的正关联,但二者在大尺度上均无关联性.研究对揭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幼苗分布、更新空间格局及其恢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已建立的白桦离体再生培养体系对20个白桦杂交优树(Betula platyhylly×Betula pendula)腋芽进行了离体培养,比较它们腋芽再生和愈伤组织再生情况,并分析了无性繁殖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20个优树腋芽启动率存在的差异较大,最高的为4号和7号优树,为75.0%,最低的为17号优树,仅24.4%;3号和16号优树的启动率较高,分别为63.1%、61.3%;3号和 16号优树在腋芽增殖和愈伤组织再生途径中长势都比其它植株好,选择它们用于工厂化育苗,可以满足造林和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