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都无核红橙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60Co- γ-射线辐射处理红江橙接穗,选育出“5-7-76”优良变异株系,该株系每果种子数为1.53粒,单果重达140g,且产量和品质均保持原种红江橙的优良特性,对花粉育性和染色体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是由于辐射引起花粉败育,出现染色体不联会的单价体,而产生二倍体水平的无核突变体。  相似文献   

2.
以无核红江橙和普通有核红江橙为试验材料,对其花粉育性、成熟胚囊结构以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核红江橙花粉出现败育的现象,花粉的生活力和发芽率显著降低,花粉的畸形率显著升高,花粉育性属于低育型。(2)无核红江橙胚囊发育是正常的,具有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和1个中央细胞。(3)无核红江橙胚胎发育也出现败育的现象,授粉后4周胚体开始退化,授粉后6周胚乳出现退化,授粉后7周胚胎完全退化消失,最终形成无核果实。综合分析,花粉败育和胚胎败育是无核红江橙无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步研究了红江橙接穗的辐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红江橙接穗经5—9KR剂量的~(60)C—r射线辐射处理后,嫁接成活率,花粉萌发力和果实种子数都有所降低。且出现一些少核变异枝体。可望获得少核或极少核的优良辐射突变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研究了红江橙接穗的辐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红江橙接穗经5—9KR剂量的~(60)C—r射线辐射处理后,嫁接成活率,花粉萌发力和果实种子数都有所降低。且出现一些少核变异枝体。可望获得少核或极少核的优良辐射突变体。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红江橙的株系选育、脱毒处理、原种圃建立、采穗圃建立、育苗圃建立和病毒检测等环节的研究技术,以及开展规模生产技术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探讨出全套脱毒种苗培育技术和建成年规模50万株以上的红江橙脱毒种苗生产基地的方法,旨在为我国红江橙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脱毒种苗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对芽变选育的9个红江橙无核(少核)选系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的结果表明,K西1,D中1,K东2,H西1等7个选系存在较高频率的PMC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异常配对和异常分离并进而导致花粉败育,这是导致它们无核(少核)的主要原因,因而具有较高的选育价值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后代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对再生植株后代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和花粉粒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发生异常 ,出现落后染色体、环形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和粘连以及花粉母细胞仅发生核裂、三极纺锤体、多分体等 ,其中多以落后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出现的频率为最高 ,早期世代为 8.0 3 %~ 51.11% ,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 ,这种异常的比率逐渐降低 ,到高世代 ( SCC6代 )仅为 0 .50 %~ 9.80 %。花粉粒育性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早期世代花粉母细胞发生异常的比率较大 ,但各株系的可育花粉粒比例都在 60 %以上 ,并且均表现为正常结实 ,未发现不育现象。随着世代增加 ,育性也在不断改善 ,高世代绝大多数株系可育花粉粒的比例都在 98%以上。再生植株花粉粒的育性与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变化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芽变选育的9个红江橙无核(少核)选系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的结果表明,K东1,E西2,E西1,D中1,Q北1,K东2,H西1等7个选系存在较高频率的PMC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异常配对和异常分离并进而导致花粉败育,这是导致它们无核(少核)的主要原因,因而具有较高的选育价值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60Co-r射线吸收剂量0~700Gy处理小豆风干种子,对其M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及畸变率、M1代植株花粉育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M1代根尖细胞异常率达10%、植株花粉育性达50%时的吸收剂量为400Gy左右。),除多极外,其余2种畸变类型的频率与剂量间的关系也达极显著,并可用直线回归方程加以描述:桥:Y=0.89+0.0129x(r=0.9096):断片:Y=1.16+0.0056x(r=0.9584);总的畸变:Y=1.36+0.020x(r=0.941),如图1。野生小豆染色体极小,未能观察。2.260Co-r射线处理对小豆M1、M2、M3代植株花粉育性的影响在小豆开花期取植株外形生长较为正常的植株上的花粉进行镜检,结果表明:栽培小豆的花粉育性随辐射吸收剂量的加大而育性降低很快,呈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图2),而野生小豆未进行辐射处理的植株花粉其本身的育性就相当低,仅为32.5%,进行辐射处理后其花粉育性略有下降,400Gv以内仅比对照下降30%以下,处理剂量达到500Gy,花粉育性大幅度下降,为对照的34%,其花粉育性仅为11.0%,处理剂量达700Gy的植株上开花极少,几?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马铃薯1867×陇薯7号杂交组合的杂种F1无性株系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差异,本试验以1867和陇薯7号为对照材料,利用SSR分析34个株系的DNA位点差异,明确选出16个优良株系的花粉育性及其染色体配对构型,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材料。研究表明:(1)利用筛选的2对SSR特异引物S118和STI047,能够区别出34个杂种株系和其双亲,并建立其SSR指纹图谱;(2)杂种株系C2、C3、C4、C5、C9、C10、C11、C12、C14、C19、C20、C21、C23、C26、C29和C30的花粉可育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介于19.01%~90.59%之间,且株系C2、C3和C26显著高于母本1867;(3)16个杂种株系的染色体构型差异明显,介于1.71%~14.80%之间,其中株系C2、C3、C5、C9、C11、C12、C14、C20、C21、C26和C29二价体构型的频率较高,且以株系C26的二价体比例最高(14.80%)。本试验构建34个马铃薯株系的SSR指纹图谱,明确16个优异株系的染色体构型及花粉育性差异,为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辐射诱育柑桔无核品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锦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干种子选育出的7号无核甜橙(9个株系)和8号无核甜橙(5个株系)的花粉育性和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两品系PMC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有高频率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后期到末期出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不均等分裂以及低频率的多极分裂、染色体断片和微核等异常现象。这一结果说明,辐射诱发的染色体联会消失和结构变异(倒位、易位)引起PMC减数分裂行为异常,致使两品系花粉高度不育,表现出无核性状。研究结果还表明,两品系的无核性状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拉塞特(Russet)×黑美人彩色马铃薯杂交组合F1中选出的5个无性株系的细胞遗传学特性,采用常规制片技术对其花粉育性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进行了分析。育性较高的株系其二价体和四价体出现的频率较高,单价体和三价体出现的频率较低。株系19、株系27和株系31的花粉可育率均高于50%,适宜在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进一步杂交选育中作父本中间材料利用;而株系13和株系29的花粉可育率远低于50%,适宜作母本中间材料利用。彩色马铃薯杂种F1无性株系13、株系19、株系27、株系29和株系31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2n=4x=48=4.67Ⅰ+6.09Ⅱ+5.25Ⅲ+3.59Ⅳ、2n=4x=48=1.88Ⅰ+12.70Ⅱ+1.30Ⅲ+4.30Ⅳ、2n=4x=48=2.66Ⅰ+9.70Ⅱ+3.07Ⅲ+4.04Ⅳ、2n=4x=48=7.50Ⅰ+4.00Ⅱ+6.84Ⅲ+2.84Ⅳ、2n=4x=48=2.33Ⅰ+15.33Ⅱ+2.67Ⅲ+1.67Ⅳ。  相似文献   

13.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及BC1代育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Link)杂种F1及BG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I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采用不同诱变技术选育出200多个稳定株系,经筛选、鉴定、综合评议选育出40多个优良新品系。辐射与杂交相结合选育的稳定株系占总株系的45.6%;辐照干种子的选育效果恒定,稳定株系及优良新品系所占比率均达11%以上;辐照干种子、花粉以及辐射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相结合,三代即可选育出一定数量的稳定株系。从稳定株系优异性状的选择看出;辐照干种子、辐射与杂交相结合以及辐照花粉、合子等对于提早抽穗、改良熟性作用较大;幼胚离体培养与辐照诱变相结合利于选择大穗、大粒型材料。  相似文献   

15.
特异多倍体水稻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二倍体的水稻双胚苗基础群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自然发生的多倍体材料,将这些多倍体株系筛选出来,种成株系,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倍性、花粉可育性、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情况及其与二倍体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129个株系中,大部分为三倍体,占91.5%,四倍体仅占8.5%;(2)部分株系的花粉可染率说明花粉的育性很低;(3)多倍体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说明,除了多价体、染色体落后和微核出现外,在三部体和四倍体株系中,均发现了有12个二价体的形成,即可形成正常的n配子;(4)多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证明,尽管杂交后代出现大量的非整倍体,但有部分二倍体杂种出现,并在后代中表现稳定。作者认为这些多倍体株系具有控制早代稳定的特异性,其应用将对水稻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60Coγ射线辐射源对蝴蝶兰花粉进行辐射诱变试验,研究了蝴蝶兰花粉对不同辐射剂量的反应.结果表明:蝴蝶兰花粉辐射的适宜剂量范围为60~80 Gy,试验初步选育出1个优良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BC1F3代对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优良特性的继承情况、杂种优势及育性恢复情况。[方法]重点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BC1F3代的农艺性状,包括生育期、生长速度、花粉育性、结实性、再生性和株丛鲜草产量等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BC1F3代各株系的生长节律趋向于亲本野大麦,不同株系的生育天数有所不同,但都接近轮回亲本野大麦;BC1F3代不同株系花粉育性和结实性有较大差异,但回交后各株系的花粉育性和结实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YF3-93花粉育性已经超过亲本野大麦,自然结实率也较高。有的株系花粉育性和开放授粉结实率较低,如PF3-52。BC1F3代各株系产草量有较大变异,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YF3-64、YF3-74和YF3-83的杂种优势分别为75.53%、75.12%和66.16%,而PF3-52、PF3-15、YF3-42产草量不及亲本。[结论]该研究为培育适合干旱、盐渍生境的牧草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易位和倍数体技术在西瓜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少籽、无籽西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染色体易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用^60Coγ辐射的适合辐射剂量,种子辐照剂量以30-50kR为宜,花粉辐照剂量1-10kR均可采用,找出了M1花粉可育率<55%可作为易位杂合体初选指标。文章还提出了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制造技术和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发芽率的处理方法。利用染色体技术培养出易位少籽西瓜组合易红1号、易红5号和无籽西瓜组合粤蜜1号、粤  相似文献   

19.
刘蓁  高山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57-12759
[目的]研究白花除虫菊四倍体株系与二倍体对照株系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育性和种子发芽率。[方法]采用硫酸-醋酸酐分解法制备花粉,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花粉的极轴和赤道轴长度,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形态,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野2500×(或2000×)、7000×进行拍摄。[结果]四倍体株系与二倍体对照株系比较,供试的5个四倍体株系花粉粒样品中有4个样品的极轴与赤道轴的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二倍体,只有1个样品与对照相近。5个多倍体株系的花粉粒在形态,表面雕纹等方面均与二倍体对照有差异。[结论]为选育出育性良好、种子发芽率高的白花除虫菊优良四倍体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辐射处理的甜橙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出现染色体易位、倒位、不联会的单价体等异常现象。由此而引成的花粉形态出现各种变异,育性降低,因而产生无籽少籽的果实。经统计分析,染色体畸变的细胞频率与果实的种子数为显著的负相关,花粉发芽率与果实的种子数为显著的正相关。在各种染色体异常中,不联会的单价体是引起花粉败育产生无籽果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