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掌握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格局,对客观反映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源遥感影像,采用土壤侵蚀模型,结合野外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解译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因子,定量分析水土流失状况与格局,结果表明:2018年度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主要为耕地,耕地中水浇地占比最大;林草覆盖率较低,但以高覆盖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其中部分水浇地、沙地等易发生风蚀,采矿用地、建设用地、其他草地、农村道路等易发生水蚀。监测成果可为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水土保持监测包括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监测。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广泛,按侵蚀营力的不同,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四种类型。其中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风蚀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其次在黄泛平原沙土区与滨海地带...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监管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分析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黄泛平原风沙区的土壤流失特征,确定区域水土流失监管重点对象和实施途径,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以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区为例,介绍了水蚀和风蚀调查、土壤侵蚀强度及其严重指数评价的方法,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基本特征,提出水土流失监管应着力做好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①全面做好区域风蚀预防,尤其是在作物比较茂盛前,做好耕地防护;②全面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督查,督导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实现建设一个项目、防护一片土地的效果;③坚决依法杜绝滥垦滥伐、乱采乱弃现象,坚决依法禁止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现象;④持续督导林地和草地全面保护与治理,通过补植、封育、改良和扩展种植等,促使林草地植物群落不断优化、林草地面积不断增大、预防水土流失的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县地处黄泛平原风沙区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达 462 87km2 。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 ,因地制宜 ,采取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节水工程灌溉技术、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 ,完成治理面积 3 3 4 96km2 ,治理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的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5329km~2,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盐城滨海平原、通南高沙土平原三个地区。水土流失导致这些地区的河道淤塞,排灌困难,农田日益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加快河沟破面植被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精确估算江苏省徐州市黄泛平原及丘陵地区土壤侵蚀量并探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和防治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应用USLE模型计算出徐州黄泛平原和丘陵地区2000-2014年的土壤侵蚀模数,逐年统计侵蚀模数的最大值、平均值,不同等级侵蚀面积,分析这些指标15 a间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出多年来侵蚀模数的回归系数分布,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阐述徐州地区土壤侵蚀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徐州黄泛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壤侵蚀以轻度(排除微度)侵蚀为主,其中丘陵地区侵蚀具有带状分布特征,并且侵蚀等级跨度更大;②徐州地区的水土流失在逐渐减弱,其中丘陵地区的侵蚀减弱程度和显著性大于黄泛平原;③各等级侵蚀面积随侵蚀程度的加重逐级递减,黄泛平原极强度侵蚀面积控制在5%以内,丘陵地区极强度侵蚀面积控制在10%以内,两区域剧烈侵蚀均得到了遏制;④侵蚀减弱程度较大的地区多分布于各河流域及湖泊周围,并且变化显著性强的区域也多分布于各河流附近。[结论]多年来徐州地区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有所减弱,各河流域侵蚀减弱尤为明显,但在黄泛平原的某些地区侵蚀仍在加重,徐州市有关部门应在这些区域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介绍了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并分析了这些外界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及造成的严重程度,从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几种不同侵蚀强度在山东省所占面积、比例.对全省划分为3种主要侵蚀类型,即;山丘区水力侵蚀;平原风沙区的风蚀、水蚀;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的水蚀.最后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造成的原因.使人们对山东省的自然概况和水土流失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是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重要的基础数据,是进行土壤侵蚀模数计算、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和深度分析的前提,以矢量格式为主。为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关系,需将矢量格式转换成栅格格式。以黄泛平原风沙区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基于ArcGIS 10.2平台,分析2种转换原则、5种栅格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特征及差异,探索县域土地利用栅格化最优原则和尺度。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黄泛平原风沙区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矢量数据栅格化时,宜选择RCC原则、10 m尺度。  相似文献   

9.
<正> 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黄泛平原,北靠黄河,南临黄河故道,位于新老黄河三角地带,总面积12156km~2,其中平原占97.57%,系由黄河历史上多次决口泛滥冲淤而成,成土母质为黄泛冲积物,地表多为沙质土壤,全区沙土面积为48.7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0%。其质地疏松,结构脆弱,受着风蚀和水蚀的双重影响,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菏泽地区旱涝风沙灾害肆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狠抓了对风沙区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已建成基本农田33万hm~2,发展灌溉面积47.4万hm~2,引黄淤改土地10万hm~2,已治理风沙面积13万hm~2,全区  相似文献   

10.
<正> 曹县地处鲁西南边缘的黄泛平原风沙区,全县有31个乡(镇),1256个行政村,131万人,总面积1974km~2,其中耕地面积10.47万hm~2,是个平原农业大县。境内有骨干河道15条,在黄河故道和太行堤水库(1958年兴建,后又废库还耕)内,分布有大量沙丘和沟壑。历史上,曹县因多次受到黄河泛滥的冲积,形成了西高东低、岗坡洼相间的地貌特征,风蚀、水蚀明显。全县风沙区面积1315km~2,水土流失面积1173km~2,分在31个乡(镇)、863个行政村。 1985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水土保持法,积极探索平原风沙区治理的成功之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治水保土、防风固沙的群众性治理活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1.
黄甫川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泥沙问题最严重的支流,造成流域多沙粗沙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是砒砂岩所致.本文通过对多方面情况的分析,认为该流域泥沙主要来源于风沙活动.对于有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黄河中游的粗沙来自风沙的只占4.6%~9.5%的说法,作者认为依据不足,其数值明显偏低.目前我国对风沙的侵蚀搬运缺乏足够的观测资料,因此还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令后应加强对风沙活动的观测研究,以便为治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段跃移沙粒起动风速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杜鹤强  薛娴  王涛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210-219
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段穿越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奇沙漠,大量风沙被吹入黄河,因此,迫切需要揭示宁夏-内蒙古河段沙粒起动风速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为该区域的风沙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计算该河段地表植被盖度、植被迎风面积指数与粗糙度。而后,通过植被迎风面积指数计算摩阻起动风速的影响函数,研究河段摩阻起动风速的空间分布。利用实测数据检验摩阻起动风速的计算方法,表明摩阻起动风速的计算方法误差较小。研究表明,研究区内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函数的分布规律,并利用风速廓线方程计算了研究区不同下垫面(10 m高度)处的起动风速,进而得到跃移沙粒起动风速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风蚀风险最大的几个区域大多临近黄河。最后,根据当年最大NDVI值与下一年风季(3月至5月)NDVI平均值之间的关系,提出利用当年最大NDVI值对下一年风季起动风速的预测方法,该研究为黄河宁夏-内蒙古段的风蚀预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秃尾河流域暴雨洪水产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秃尾河流域实测降雨洪水泥沙资料 ,对流域的暴雨洪水泥沙特性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阐明了秃尾河流域泥沙来源 ,揭示了冻融侵蚀、风蚀和水蚀的共同作用是导致高含沙水流发生的机理 ,以及次暴雨洪水泥沙输移比小于 1的特性 ,为多沙粗沙区流域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是黄河重要的粗沙来源区,该地区具有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交互的特点。利用三个试验流域1983~1997年的天然观测资料,分析得到了砒砂岩侵蚀交互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砒砂岩的理化及侵蚀产沙特性的分析表明,砒砂岩的产流和产沙能力均高于当地的黄土和风沙土。本研究建立了砒砂岩地区的水蚀模型,并对水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全国范围划分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三大侵蚀类型区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划分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中心出现在水蚀风蚀交错区 ,该区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又为世界级大型煤田蕴藏地 ,将建成我国 2 1世纪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强化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 ,对治黄及西部地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土壤风蚀面积约10.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3.7%。主要发生在阴山山脉以南和长城以北地区。本文根据遥感制图和面积测算,介绍了风蚀区地貌、气候、植被概况,论述了土壤风蚀的基本因素及向沙漠化、砾漠化、岩漠化方向发展的三种途径,最后对土壤风蚀进行了分级,探讨了风蚀对河流产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的砒砂岩区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中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之一。该区严重的重力侵蚀,构成了流域产沙的主体,并为水力侵蚀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1999—2008年在砒砂岩裸露沟谷地段种植的沙棘林保存面积达1 642.86 km2,较好地减弱或消除了产生表层碎屑层的水热条件,起到了很好的拦截泻溜作用。据估算,砒砂岩区目前人工沙棘林平均减少的土壤侵蚀模数(重力)为4 833 t/(km2.a),年可减少土壤重力侵蚀量达741万t,为减少入黄粗泥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床和河口区侵蚀及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水沙变化的关系,黄河水量减少,包括总水量和洪峰水量的减少,会引起下游河床淤积,河口地区淤积减弱,甚至侵蚀后退,也会影响河口以外海岸带泥沙的供给情况,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的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